正文 第一卷 淬火 【36】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刚才说到牛家堡农民和林场关系和睦的事情,苏望很自然地想到了牛东生,他拍着大腿:“怪不得你干了三十年都只是个普通工人,牛东生却成了工队长啊!原来有这层关系在……”

老耿苦笑着摇头,往烟袋锅子里塞着烟叶:“不是不是,小牛能当干部,和他是牛家堡的人没什么关系,说起来啊,他还是被这出身耽误了呢!”

孙雨朦歪着头,手里的碳素笔熟练地转了一圈,好奇地问道:“您不是说牛家堡和林场亲如一家吗?难道后面出事了?”

老耿点了点头:“嘿,你们回去的时候路过牛家堡,可以去那村里看看。不过啊,遇到村里人就说自己是游客,千万别说是林场的人。”

“为啥?”苏望来了兴致,忍不住问了一句。

“牛家堡的人啊,差不多能分成两伙,一伙早年出山了,打工的、做生意的,都在外面安了家,很少回村子了。剩下一伙留在村里的,个个钻牛角尖,你们要说自己是林场的,说不定得把你们轰出去。”

“这也太不讲道理吧,好歹咱林场以前帮了他们这么多,怎么就翻脸了呢?”他不乐意了,虽然他不曾对林场有太多感情,可现在毕竟穿着林场的制服呢,自然要站在林场角度说话。

孙雨朦摩挲着手里的日记本,她大概知道了原因,因为孟广林记录了一次虫害,里面牵扯到了很多人。

1961年6月份闹虫灾之前还是亲如兄弟的关系。

那年虫灾其实是早就埋下因果的,林场这两年栽种了三万多亩树,其中超过一万多亩是杨树,这是上级要求他们推广速生丰产林的经验,铺开摊子大干快上的结果。

剩下的一万多亩林木分布在驼山各处,是孟广林顶着压力栽种的刺槐、麻栎、栓皮栎、油松、落叶松、侧柏等13个林分类型,属于生态比较健康的针阔叶混交林。

速生丰产林里栽种的都是清一色的杨树,这种树喜欢大水大肥,每年春夏之交大水漫灌,给足了化肥后,长势格外喜人,一年就能看出长高一大截。

林场安排了十几个职工,隔三岔五就要去照料修剪一番,憋足了劲头要给祖国提供最好的木材。

经过前两年的抚育,杨树林已经长高到三米来高,密密麻麻的杨树叶子遮蔽出一片树荫,从远处看去就像裁剪得整整齐齐的绿绒毯。

然而赶上1961年夏天,驼山区域降雨量偏少,高温天旱的环境

,诱发了食叶害虫的快速繁殖和生长。

六月份的时候虫害开始抬头,工人们在修剪下来的侧枝上发现了毛毛虫。

这是一种灰黑色又细又长的虫子,密密的绒毛看起来就像外面套着一层薄膜,在树枝上一拱一拱地蠕动,大口大口地蚕食杨树叶子。

大家一开始还习以为常,毕竟都在林子里待久了,什么虫子没见过?

可很快所有人的脸色都变了,因为杨树林的叶子明显变稀了,树上开始往下掉叶子碎片,黑绿色的虫屎铺在地上,能看出一层来。

大家发现这虫子有点凶猛,开始讨论该怎么治一治。

林场的干部和职工都没什么经验,孟广林和几个大学生也只是从书本上看到过杨树虫害,不过在没有确定这种昆虫的种类和习性前,根本没法对症下药。

孟广林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就让人拿着镰刀挨个树去敲打摇晃枝条,看看能不能人工捉虫。

可这虫子实在太多了,到7月份杨树叶子就越来越稀少,有些地方的杨树被吃成了“秃头”。

虫子吃树叶最快的几天里,站在林子里能够听到害虫啃食树叶的“哗哗”声。

随便摘下一片叶子,就有三、四条毛毛虫在爬。随便抖动一棵树,都能像下雨一样从空中飘落一层虫子,人站在树下一会功夫,就要忙不迭地拍打除虫。

更奇特的是,这种虫子还会主动下树,爬得草上、地上、石头上到处都是。

孟广林急得整宿睡不着,带着人去摸排调查,发现速生丰产林外围有2000多亩杨树叶子全部被啃食,只剩光秃秃的树枝。

林子深处也有几千亩发生重度虫害,每棵杨树有六成叶子遭害虫啃食。

从山上远远看去,速生丰产林全是灰色树杈,和周边的深绿的杂草形成鲜明对比。

驼山林场遭了“虫灾”的消息不胫而走,几个生产队之中流传着各种谣言,有人说那些虫子吃光了树叶就要祸害庄稼,又有人说身上落了虫子就起红疙瘩,可能会让人生病,更离谱的是,有些村民说这是驼山的山神、土地爷发怒了。

这些谣言的直接后果就是,有农民提意把糟了虫害的树都砍掉。

这速生丰产林是林场的宝贝疙瘩,一百多个职工多少个日夜的照料才存活下来的,怎么能让人肆意破坏?

孟广林赶紧向上级报告情况,他是共产党员,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决不相信什么鬼神发怒的谣言,认定了这只是一种自己不知道的虫害,要不然怎么其他新栽种的一万多亩混交林就没事?

省林业厅立刻组织专家组前来调查,很快就给出了结论,这是一种名为“杨小舟蛾”的害虫。

这种虫子特别能繁殖,每个虫子可以产卵200个左右。

第一代个儿大,一个月就能繁殖到第三代了。到十月份它就下树了,需要越冬,所以比较严重的时候就是6到8月份。

另外,杨树上还有一种褐边绿刺蛾的幼虫,这种虫子俗称“洋辣子”。

这种虫子喜欢躲在叶片背面,长得花花绿绿的,身上那些绒毛特别厉害,一旦落到人身上,那疼痛就像刀刻在了手臂上一样,整条胳膊一直到腋窝,都是钻心的痛;然后回生出密密麻麻的红疙瘩,半个月后才消失不见。

老专家说发生这种虫害,主要原因还是速生丰产林的树种过于单一了。

按照科学经验,一个区域内同一个物种不能超过15%,否则发生病虫害的可能性就会很大,而不同的树种在一起可以起到虫害的相互抑制作用。

其实这个也好理解,保持区域内生态多样性,就会吸引不同的鸟儿和昆虫,形成以虫治虫,以鸟治虫的特性,所以解决杨树虫害的根本办法,还是要砍掉大部分杨树,替换上其他优质的树种。

然而在那个年代,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这些速生杨经过3年的培育,已经长到比人还高了,树干直径到了五厘米,最多再过5年就能成材,谁也舍不得砍掉。

专家临走前给出的替代解决办法,就是打药。

给林子打药不是什么稀罕事,他们林场成立之后,年年施肥打药,仓库里成堆的“六六六”药粉。

大家都是把成袋的“六六六”粉往山上扛,经常是汗水浸透到药粉里,再顺着背流下来,刺鼻的味道呛得眼泪直往外流。

那种药粉要使用老式的手摇喷粉器喷撒,白色的药粉弥漫在树林里,人根本喘不过气来。

不过这次要治的虫害,“六六六”药粉却不对症,专家让喷洒敌敌畏。

那时候敌敌畏才刚问世没几年,咱国家也是才刚引进这种外国农药。所以大家对这种有机磷杀虫剂的认识还很浅,专家让用就赶紧打报告申请调来了一批。

也正是这种剧毒农药,因为操作不当险些闹出人命,影响了林场和牛家堡的和睦关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