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卷 心愿 【62】为祖国献木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苏望的压力很大。

他和孙雨朦的家世背景差距很大,又是两地相隔,自己条件也不那么突出,将来见家长,说不定连门都进不去。

虽然他和孙雨朦还没确立恋爱关系,但他知道许多事情必须未雨绸缪,如果在林场这边能够获得一定的职位,或者考入省城公检法部门,拉近了距离说不定还有点机会。

脑子里全是孙雨朦,苏望几乎是浑浑噩噩地过了两天,把他那些什么正义的理想全部抛到了脑后。

可孙雨朦目前对苏望并没有这么强烈的感情,她大概仍然停留在对他有好感层面,觉得这个小伙子很上进,也很有前途,人长得也不错,除了个头稍微矮一点……

她身高一米七一,苏望身高一米七三,如果穿上高跟鞋,她反而要比苏望高一些。

至于其他的条件,比如家世背景、工资收入之类的,并不在她的考虑范围,这个姑娘实在是太有主见了,她可是立志要成为世界第一女记者法拉奇那样的传奇存在,家庭、财富什么的,根本没那么看重。

有时候她也会想,自己把目标定得那么远大,是不是也受到了苏望的影响?

想到苏望,她又把那本红皮日记拿出来,这是上次临别前苏望借给她的,说是方便她写稿时参考。

翻过日记里关于修路的那十几页内容,林场迎来了的十年来第一次大丰收。

过了擦耳岩和夹山沟之后,公路就很好修了,速生丰产林是在1970年腊月通车的,木料当年就运送出山,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在日记里,孟广林写道:“今年迟迟没有下雪,整个林场干冷干冷的,大家都不想去山里砍树干活,就申请等来年开春再伐木。”

“我却觉得不能等,因为开春之后植树造林的任务极为繁重,不如趁着冬天不忙的时候开锯,把最粗壮的木材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孟广林的建议得到了领导班子的一致通过,不过这里面可能更多的是他们立功心切的私心,为了逃避干活,他们打了报告向安平地委请求支援。

封山育林十余年的驼山林场开始出料,算是一个大功绩。上面很快派来人员和车辆支援。

这次派来的4辆轮式拖拉机,可以田间和道路两用,主要用于运输。

4辆拖拉机的型号五花八门,有国产的“铁牛—55”,有东德产的“德特”,甚至还有朝鲜产的“千里马”。

这些派来的人全部归车队长刘丙亮调遣,来的时候拖斗里都装着粮食和五十多号伐木工人,其实说是伐木工人,其中还掺杂着十几个知青。

他们唱着歌进山,号称要展开一场“驼山伐木大会战”。

白老三他们领导层已经提前安排人到山里打前站,就贴着速生丰产林那片河滩挖地窨子笘上帐篷。

帐篷里用乱七八糟树叉.木头棍子搭的两排大通铺,能睡一二十人,男的住两个棚子,女的住一个棚子,铺上一层厚厚的干草,大家就和衣睡在上面。

毕竟是气温零下的冬季,寒风呼啸生活不便,林场用汽油桶改造了几个大火炉,在地窨子里给大家取暖。燃料就地取材,就把伐木砍削下来的枝杈囫囵投进去烧,炉火旺得烟囱都能烧红了一截。

吃饭仍然是林场食堂每天来送,刚出锅的馒头裹上被子用卡车送过来,等工人们放到嘴里的时候就已经没多少热乎气。

伐木队热情高涨分工明确,男人两人一组锯木头,女人们也不甘落后,抡着斧子砍树叉、量尺寸、抬木头无所不干。

那些知识青年大部分都只有十七八岁,满怀着一腔热情,对林场里的一切都好奇不已。

孟广林不放心他们在林场里晃荡,既怕出有人遇到狼发生危险,也怕他们少不更事放了山火毁了林子,就主动跟着伐木队干活,吃住在一起。

他那时候胡子拉碴的,穿着打扮也比较邋遢,知青们还以为他是林场的盲流(盲目流入人口),和他嘻嘻哈哈打成一片,整天老孟老孟叫着,浑然不知他们采伐的这片林子被孟广林当成抚育十年的孩子。

那时候伐树用的是弓子锯,俩人各抓住一头,喊着号子拉锯。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但却考验技术要领的活,两个人必须用力一致,包此后锯面水平,要不然锯好的树不容易按既定方向倾倒。

树快要锯倒的时候,会发出“喀拉喀拉”的响声。

这时锯树的工人必须撤出锯子赶快躲开。随着树倒时发出的清脆声响,树如排山倒海一般轰然倒下。

这是一个危险活,经常有人被倒下的树木砸伤,所以必须由一个老师傅带一个知青,教他们怎么使用锯。

一般伐四五天木,就要清一天场,主要是清理那些锯下来的树杈,给运输队开辟一条路方便进来拉木头。

清场时是就是轻松休息的日子,老师傅和知青们有说有笑,打着闹着相互逗着乐,给他们讲为什么树墩子和山神爷的传说。

知青们会挑拣一些木头边角料,收集起来准备做成镰刀把或者擀面棍之类的东西,给家人寄回去做礼物和纪念品。

伐木队的效率很高,反而是运输队有点掉链子了,那些拖拉机和卡车速度慢马力小,拉一车木头去安平县来回得三个小时,经常是丰产林旁边堆着木材等着往外运。

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刘丙亮火速培养了6名驾驶员,实行“倒班制”,人歇车不歇昼夜交替运转。

就算是这样还不够,人们还要依靠畜力,和拖拉机一同支援来的还有十匹大走骡,算上林场之前就蓄养的八匹骡子,套上木架子车就组成了第二运输大队。

林场在靠近公路的地方搭了草棚和土坯房,美其名曰“大车店”,专门让人和骡马休息。

每天就看见二十多辆拖拉机和骡马车排着队从林场里往外拉木料。

那可是一万多亩速生丰产林,全部伐完可以给国家贡献3万立方米的木材,几乎大半年的时间里,孟广林就跟着伐木队,亲手将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锯成了荒滩。

日记中,前半页还是兴奋,为祖国做贡献的自豪,可后面写着写着,字里行间就开始变得哀怨悲伤。

“我不知道怎么的,一想到辛辛苦苦抚育十多年的林子要全部砍伐,心里空落落的。”

孙雨朦有一点感同身受了,她给苏望发微信,想把行程改一改,周五去老耿家之前,先去速生丰产林那边看一看。

以前开车路过几次,却没留意那边现在的变化。

苏望满口答应着,反正离林场大门口也就五公里左右,开车几分钟就能到。

此时的他正跟着董绍斌前往牛家堡的路上。

出了正月,扶贫工作组又忙碌起来,苏望他们还是要去牛家堡调研,制定具体的扶贫计划。

汽车照例停在牛家堡山门外面几百米的地方,踩在那二百多米青石条铺就的搓板路上,董绍斌喘着粗气直抱怨。

苏望想起老耿之前说这段路也是孟广林的心愿,脑海中突然灵光乍现。

他跟董绍斌提议,扶贫工作第一步,是不是先把这条路修起来?

“不是有句话叫要想富先修路嘛!打通村民出山的最后几百米,他们应该会感谢我们吧?”

董绍斌先是眼前一亮,接着又暗淡下来:“小伙子,你是不知道啊,过去我们为了这两百米的路,可是闹出过官司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