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师风云 第九十八节 皇上、秉笔太监、内阁大臣们的想法(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求红票、收藏~!您的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和源泉~!

而申时行提到了郑国泰一干人等的嘉奖问题,也正是因为他看透了一点,就是张鲸等人想要绑架朝廷勋贵集团来为自己的这次失职有所掩盖。所以他才轻飘飘的一句,朝廷有专门堪合功劳的部门可以进行评功,把给郑国泰等人的评功权利和奖赏接了过来,不让你们这几位强力职权部门的头头们绑架他人减低自己的罪责举动。而在谈话之中只字不提四个职能部门的所谓剿匪功劳,而只是强调案件本身的问题,以及案件后续应该有的动作。这里面隐隐又指出四位官员在处理案件上面已经失职了,因为既然发现了朝廷制式的兵器,为什么不立即派人控制京城几大武库的相关责任人和官员,是不是你们和这些人也有猫腻,是不是也牵连在里面去了。如果说五城兵马司和顺天府尹还需要请旨,哪你东厂同锦衣卫本身就有预审权,能够先审后奏,为什么这下到有些束手束脚的不敢作为,这就很让人怀疑东厂同锦衣卫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做,是想不到,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大明朝京城的物资管理制度。要知道大明朝京城的仓库分为两种,一种是朝廷公有,比如京师武库,通州太仓之类的仓库,这类仓库管理严格,是属于交叉管理,不但兵部、户部、工部三个部门都要对它进行定时抽查,要说米粮之类的东西外流这有可能,毕竟这东西有个损耗,或是掺点沙子也能够掩盖下来,但是兵器军械之类的物资在层层督察之下,绝不可能从里面流走。

而另外一类则是宫廷特有,比如内府供用库、司钥库、承运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积库、赃罚库,内廷武库,这些都是内廷自行掌管,只是在户部挂个名字,廷臣没有丝毫干涉的权利,也没有监督使用的权利,更没有查账的义务和制度。所以这些仓库的管理缺失了监督,必然导致其中黑幕重重,里面的账本往往就是一笔彻头彻尾的糊涂账。上一任的黑洞留到下一任,下一任的黑洞转到下下任,百多年来,极大库房中的账目恐怕就算是最精明的帐花子来计算也是排算不清的。当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仓库,财物;明代的宦官才能自成体系,俨然中央政府中的政府,把手伸向四面八方,像蚂蚁一样爬满从中央王朝到地方重要权力机构的大小山头吸取着各种养分壮大自己的势力。而这一切的一切,按照申时行的推测,武器的流出必然是出于内廷武库。这也是为什么申时行想要伸手要过办案权利的原因之一,如果能从这些库藏里面斩断太监的财力来源的一个方面,清查内库物资的数量,既能够大大削弱太监的权利,又能够从中对朝廷财政有所补益,合二为一,申时行怎么能不借力打力。

当然作为首辅,宦海多年的申时行是不可能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里面流露出的意味就能让有心人品味半天,也许这就所谓的领导话语的艺术性吧,申时行用的就是一种避重就轻,暗设圈套是官场常用手段。中国的官场斗争,政治哲学从古至今都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圈内的相关之人说话办事都有其一套完整的体系思想,你要不是深入其中能够有所接触,作为普罗大众的我们是无法理解官场上的人的说话、办事的行为方式和模式的,也许这也是权利所赋予官员们特有的一种文化吧,让他们含蓄中带着杀机,往往不声不响就把一个人,一件事置身于水火之中,灾难之下,生死难料。

坐在龙椅上面的万历帝,暗地里悄悄的把身下的双腿来回转换了一下,按照皇帝的礼仪,他这么做就是失仪,要是被言官见到劝谏的奏章淹没龙案都并不出奇。在万历帝看来身下这张椅子其实并不舒服,它应该算是天下最难坐的椅凳,没有之一,只有唯一,做在上面要庄重,要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摸样,从他的心里面来说早就讨厌了这种方式,他更愿意去花园中一边游玩散步,一边同朝臣讨论国家大事,可惜这不是他愿意就可以的,朝臣们更愿意的是这种规矩方正的模式。耳边听着案情的大略,此刻实际上万历帝的心里面还有些飘忽,昨天与郑贵妃玩的游戏太有趣了,比这些所谓的政事要有趣八百倍,原本今天他还要去接着玩耍,可惜就有了这宗突发的弥天大案,由于案件的情节相当严重,有可能危及到大明王朝的统治地位和朱家的江山,因此他不得不关注一二。

万历从八岁开始参与朝政,也就是说从小就开始接触政治,天天他生活的全部就是斗争,别看只有二十岁的年纪,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政治教育,和精英培训他又怎么能听不出申时行嘴里面的话语的涵义呢,只是作为一个皇帝,帝国最后的掌权者,是不能轻易流露出自己的态度,让臣下有所察觉,他还要观察,还要体味,所以万历帝没有评论申时行的这番话,而是转头又看向了其他几位大学士。

许国刚想开声表明自己的态度,没成想王锡爵抢先站出来开声说话道:“陛下,这件事情刚才申阁老所言极为有道理,我们必须要予以提高警惕,我也认同申首辅的意见,这件事情是在挑战我们朝廷的权威,不剿灭这番匪徒不足以平民愤,泄朝中大臣们心中的怨气。万幸的事,当事情发生的时候,东厂、锦衣卫、五城兵马司还有顺天府的一干力量及时赶到,积极应对,不但当场击毙匪徒千人之众,而且杀死匪首一名,生擒匪首一名,给了气焰嚣张的匪徒迎头痛击,使宵小闻风丧胆,大大涨了朝廷的气势和威风,如此大功我们应该重重的奖励,大书特书,一则不能让功臣流血又流泪,二则这也同样是为下一阶段的调查树立了新的风气和榜样,能够鼓舞士气人心,让后来者效仿前辈的功劳。”

原本按照官位顺序排名,应该轮到许国发言,我前面说过咱们国人从来最讲究顺序排位的,不管是官场还是家庭生活都是如此,这也同样是种文化。刚才王锡爵的抢话行为,就是一种官场的忌讳,往小老说可能会说是不尊重,往大了说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蔑视行为,官场中人最怕什么,最怕的就是让人这种不存在的感觉。因此许国心里一片大怒,当然能够当上阁老大学士的人,城府都不浅,他的面上仍然是春风带语的摸样。但是心里面却想着这老小子看来是没有把我这次辅放在眼里面,哼,你急着把你的学生海尚摘干净么,我就愈让你学生不能脱身,要是今次不给你个教训,你还真不知道我这个次辅是吃几碗干饭的。

这个时候许国截断了王锡爵的话语,用大义凛然的态度,开声说道:“王文渊,这话有些偏颇。要说起功劳,我倒觉得功劳最重的还是郑国泰一干年轻人,虽然这几位青年人不在朝,无官职,却能够心系社稷,与危害朝廷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这些人才真正是我大明的中流砥柱,他们才是应该大书特书的英雄。至于主管京城治安的四处衙门,余以为功是功过是过,这功过不能混为一谈。有功自然要奖赏,但是有过也不能轻轻放过,要不让天下官员看到了,都有样学样,犯了过错,拿功劳相抵,这不是要天下大乱么。陛下,四处衙门有失察的罪责,这点是不容混淆的。如此众多的匪徒,如此庞大兵器交易,事先我们的治安部门居然一无所知,这不是渎职这是什么,所以必须严惩相关责任人,以儆效尤。”

听到许国如此说话,王锡爵疑惑的看了他一眼。原本按照许国以往的惯例,他应该反对的是申时行的话语才对,怎么今天倒了过来对自己开炮。王锡爵也是挑通眼眉之人,心思转了几转,这才明白刚才许国喊自己王文渊的意思,提醒自己不过是文渊阁大学士,是排在许国这个武英殿大学时之后的,顿时知道刚才由于自己心急,无意识之间抢了许国发言的顺序,这是这老家伙在报复自己呢;嘿,就说你许国是小心眼,没想到如此呲牙必报,心里面有些悔恨刚才自己不应该如此冒失,晚说一些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如今好端端的多了这些是非。

张鲸等四人跪在大殿中央,心里面把许国的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了一遍,这个时候几个人怎么能不表态呢,那不是显得自己不正是自己的错误么,肯定要有态度,态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嘛,有了态度,很多话就好圆过来了。四人同声同气的,拜伏下去,对着万历帝说道:“陛下,我等深知罪不可赦,确实负有失察的责任,因此还请陛下责罚,以正视听。”

王家屏虽然从来是沽名卖直的主,以直言敢说而闻名的伪道学,但那不过是他的掩护色罢了,对于他来说在意的是利益二字。这件案子里面几个权利衙门在里面的责任或轻或重,要说处罚,就算罢黜了这些官员的帽子也是有正当理由的,但是涉及到了东厂和锦衣卫两个皇家的鹰犬,这是皇权赖以统治的基础,按皇帝的心思,怎么可能对他们处以太大的责罚,最后搞不好也就是罚奉了事而已,许国同王锡爵二人也许一个是意气用事,一个是当局者迷,并没有看出里面的问题,不过既然圣意如此,这份顺水人情自己不送更待何时。

就见王家屏出班行礼,依然是操着那副不高不低,毫无色彩的语调讲到:“陛下,虽然几位官员确实身负失察罪名,但是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还请陛下让他们戴罪立功,继续侦办案件,相信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开展工作,以报皇恩的。”

其他几位阁老有些意外的看了眼王家屏,没想到这家伙居然一改平日里的风格,居然不出声要求严惩,而为几位官员求情,这里面有不少古怪!没有片刻,万历帝点了点头,用六个字表明了他的态度:“甚善,罚奉半年~!”

此时几位阁老都想明白了道理,原来如此,他这是在迎合圣意。嘿,听人说王家屏小时候有个外号,叫做玲珑七层塔,意思是形容这家伙心窍多,主意多;而眼下这副道学先生的摸样,据说是长大步入仕途之后,历尽官场磨难才形成的脾性,果然这位人称敢言学士的王家屏自己深知直言也要看什么时候呢。

对于自己的意见同圣意相左,许国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他其实并不是没有想到皇上一定要护着自己的鹰犬的事情,只是这做官有时候就是要糊涂些,有时候又要聪明些。这次的糊涂一则为了报复王锡爵对自己的不尊重,二则是他就是要显示一下自己的愚蠢,要每每圣上的心思都让臣子猜透了,那么这个臣子怎么会不被圣上猜疑呢。当然这种想法和王家屏的迎合想法,到底两种孰高孰低,只有待在今后的时间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考验。

说完六个字后,万历帝顿了顿,看了看站在一边的大伴张诚,正口观鼻,鼻关心,毕恭毕敬的站立着,他用手指了指申时行,又指了指张诚,说:“怎么看~!”

张诚作为紫禁城里太监里面权位排名第一的人物,怎可能没有自己的心思。他从几位阁老的言论中,很明确的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这帮廷臣在清算了张居正的影响之后,与宦官集团的蜜月已经结束,开始要对宦官势力下手了。说句心里话,张诚本人对于宦官中的害群之马也是深恶痛绝的。可话说回来,太监也是人,他没了做男人的欲望,性格必然扭曲,所以作为一个人总要有他的人性抒发点吧,所以不说别的,就说张诚自己他借弟弟张勋的手把铺头开遍整个北京城,人称张半城。今天这事情,张诚用屁股想都知道,绝对是某位宦官从中谋利把武库里面的装备倒腾了出去,除了宫里面的人,外面绝对没有谁有这么大的胆子,去干出这种事情来。可知道归知道,宦官都是一家人,所以他觉得涉及到宦官集团的案子,绝对没有理由交给廷臣来审理,如果此例一开,必然会让廷臣引为常例,以后凡是宦官犯案,要是都依此办理,必然导致廷臣变本加厉,气焰大涨,而宦官集团群体失声,一蹶不振。

所以张诚心里和明镜似的,必然要把主动权操于自己手上。他不紧不慢的开声说道:“陛下,奴才以为这件案子把侦察权和审讯权分开,讲审讯权交予三司有所不妥,这样涉及衙门过多,容易产生几个问题,其一权责不明,可能会让两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让案件陷入死局;其二专业的事情应该让专业的人去做,每个衙门都有每个衙门办事的方式,东厂同锦衣卫,依奴才的了解,在缉拿破案方面颇有长处,他们里面有很多办老了案子的积年老吏,尤其是办理这种谋逆案件及其有心得,而审讯这块更是他们长处中的长处,难道三司里面的狱卒还能比锦衣卫和东厂做审讯工作更加专业不成;其三,这件案子既然是大案要案,刚才申阁老又说了应该限时侦破,就更不应该令出多门,这样只能让时间在等待中空费,只有把所有的资源集中在一个部门,集中力量办案才容易突破;其四,保密问题,申阁老刚才说过,这是一个集团,是一个连串的势力,那么必然牵连甚广,如果咱们不把保密工作扎扎实实的做起来,搞不好哪些内鬼们很快就能得到消息,有所动作,进而加大案件破获的难度。所以奴才认为,还是要以东厂和锦衣卫的力量为主,五城兵马司同顺天府尹配合就好了,等事情查实,真相水落石出以后,对于罪名的审定可以交给有司严办。”

张诚的这番话听到几位阁老的耳朵里面,怎么会不明明白张诚话里话外的意思,因为涉及宦官同士人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所以几位阁老在这个问题之上的意见,肯定是放弃一切纷争,一致对外的。几位阁臣略略对了下眼色,申时行作为首辅,而张诚的这番话语也是挑他的所说的策略的毛病,自然他要出来辩解一二,刚准备开口还没有说话,这时节,万历帝已经清楚的知道如果让事态继续发展下去,将会演变成什么摸样,最后只能让好好的议事变成党同伐异的战场,所以他当机立断,截住了下面有可能发生的争论,开口蹦出几个字直接就给定了结论,道:“张诚督,张鲸、骆思恭办,兵马司、顺天府协行,即办,每日报于朕。”(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