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6章 保卫战(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6章 保卫战(一)

随中军向前的李孝逸十分不解,面对朝廷大军,李孝的松州方面却没做出任何反应。大军前进路过州府县城还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本来已投靠李孝的州府县衙,开门迎接李孝逸的大军。

作为先锋官的朱世勋更是给弄糊涂了,他每过一个县城,县令开门迎接,不但支持军队过境,还出钱出粮犒赏三军,也不干涉大军前进,为他们解决向导。

这种现象就像是这些地区全是朝廷的地方一样,百思不得其解,又十分担心的朱世勋,只好把这些情况上报行军大总管。李孝到底是不是造反?那些州府刺史和县令一副恭顺的表情,又没有挂出反旗,朱世勋是武将先锋官,他也不能把人家抓起来治罪。

还有些县令向他提出,他们可不是反贼,请大军离开县城不要惊扰百姓,否则他们必然向皇上参他行军扰民军纪败坏,弄得朱世勋糊涂,他更不敢乱来。如果这些州县起兵对抗,他有信心打败他们,虽然是先锋官,但他指挥的可是一万精锐兵力。

李孝逸傻眼了,不但他的前锋如此报告,左右两路大军碰上的也是相同的情况,所以都不知道怎么办,一起向大总管报告。沿途没有碰到一个宁远军,各州县官员也百依百顺,支持大军前进。

李孝逸弄不清楚,把军队停在武平县,召集三路大军统帅共同商议,想搞清楚李孝什么意思?

李孝逸的参军赵恒泽说道:“国公爷,许王是不是打算投降?”

李孝逸摇头,他也搞不懂,按道理说,李孝谋反,太后既然已给他定罪,就应该罢免他的爵位,可京城并没有这样的圣旨。当初徐敬业一举兵,第一个圣旨就是罢免他一切爵位和官职,同时连皇家赐姓也收回。可面对李孝的时候,却什么也没说,给进攻的军队圣旨就是李孝谋反,军队向松州宁远进攻,捉拿一干叛逆,以正国法皇威。

在所有人印象中,李孝既然谋反,必然是占领州府县城,组建自己的政权,招募军队对抗朝廷大军。这是打仗,所以三十万军做好了打仗的准备。可按情况了解,武平已是松州辖区,也就说已是许王的地盘,可是武平县令什么也没说,而是打开县城迎接军队。

特别是前锋大军已进入松州城下,松州刺史王刚带领官员出来迎接朱世勋。王刚面对朱世勋的时候,第一个问题是朝廷派大军来干什么?是不是和吐蕃开战?

当时就让朱世勋蒙了,难道李孝不知道太后下旨要剿灭他?如果说许王不知道,打死朱世勋他也不相信。杀气腾腾的前来,却如同打到空气中。

松州是许王的根本,朱世勋以为在这里一定能碰上最强的宁远军,可是松州什么军队也没有。不许扰民,不许军队乱来,这些就是王刚提出来的,让朱世勋无法回答。他不得不把大军驻扎城外,派人向总管李孝逸报告。

还没等李孝逸做出反应,左路军总管王重山,右路军总管左丘畅同时报告,他们一个到达康定城下,一个到达文治城下,碰到的是同样的情况。两个大将军可比朱世勋品阶高多了,但也没有地方权力,无法罢免州府刺史县令,人家还是以地方官的身份出现,该迎接迎接,该办的事一件没差,又绝口不提造反的事。三个人能怎么办?当然是向行军大总管报告请求定夺。

定夺个屁,李孝逸也不知道怎么定夺,所以把三个行军主将召回来,在武平这里停下来,共同研究怎么办?

李孝逸是三军主帅,其他人哪知道怎么办?当然是全看着他。赵恒泽的话等于废话,许王要是投降,朝廷还用派这么多的军队吗?三十万大军从集结到完成,用了几个月时间,所耗费的钱粮不是小数量,是开玩笑吗?面对如此诡异的现象,李孝逸也不知道怎么办?

副将思必可力是前朝老将,他也有些茫然。随太宗皇帝征战多年,打了无数的仗,也知道武太后不信任自己,知道自己是忠于李家的人,所以只是让自己当副帅,协助李孝逸。

太后的意思思必可力也清楚,每一个动作都是有目的的,如果自己倾向许王,那也就是被收拾的下场,恐怕连李孝逸都是如此。他思考一下说道:“大总管,我认为是不是大军先停止前进,派人通知许王,就说我们是接他进京城,参加祭奠先皇,看许王什么反应?”

赵恒泽说道:“三十万大军接许王,他能相信吗?恐怕换做谁也不会相信。”

思必可力苦笑一下说道:“我知道许王不会相信,但我们必须弄清为什么?”

朱世勋说道:“干脆什么也不听,既然所有州县迎接我们,那就兵进甘州,如果许王反抗就把他拿下,包括他的手下一并拿下,押解京城不就完事了。”

思必可力蔑视得看了一眼朱世勋,这些武太后提拔上来武将出身寒微,都是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感念太后给他们机会,对武太后是十分忠心的。但一个个都像草包一样,不屑的说道:“宁远军能对抗二十万吐蕃军队,会是毫无还手之力的军队吗?大兵直接进甘州,深入许王的腹地,一旦被伏击如何是好?”

“这……”朱世勋也无话可说,但他并不服气,宁远军不过三万多人,就算再强,又能怎么样,可以对抗三十万大军吗?进入腹地又如何?但思必可力是老将军,战功卓著,威望很高,苏定芳死以后,此时的兵部尚书刘仁轨见了也得十分客气,他算什么?虽然不服但没再说话。

思必可力的话提醒了李孝逸,他说道:“老将军认为许王是诱敌深入之计?”

思必可力点点头说:“有可能,许王用兵一向不按常理,以少数量兵力使用诈术谋略取胜,看看他几次和吐蕃的战斗,全是如此,所以我们不能不小心。”

李孝逸点头:“不错,我正是担心这点才让军队分作三路齐头并进,宁远军太少,让他们兵力分散才能各个击破。”

思必可力说道:“我想许王也看出来大总管的意思,所以我认为许王应该是放弃外围的阻击,而是把兵力集中在核心地区,用计谋和我们作战。一旦击败主力,那也就取得了胜利,能避免兵力分散的危险。”

思必可力这么一分析,李孝逸也觉得有道理。自己兵分三路,中路军只有十万,如果李孝放弃其他两个方向,只是把兵力集中在一个方面,以宁远军的战斗力三万对十万也有获胜的可能,一旦击败自己的主力,那也就能取得全部的胜利。

他是有点才能,但军事作战上不是最强的,很谦虚的问道:“老将军认为我该如何应对?”

思必可力很自信,他一声戎马随太宗征战天下,他本是突厥人,内附归顺大唐之后,娶了千金之女成为真正的大唐人,这么多年虽然不再上战场,但军人的热血还在。

不过已不在是当年的他,子孙遍地,也不可能不有所顾忌,再说李旦是皇上,无论太后如何专权,天下毕竟是李家的,谁起兵谋反都是不许的。

许王李孝用兵诡诈,他手下第一大将丁解元也堪称将才,但思必可力并不服气。听到李孝逸请教就说道:“我认为应该集中于兵力一点,两侧的进攻为牵制,把兵力集中于中部,直捣甘州,即便许王把他的兵力全集中在一起,也没用。”

作为同样有军事才能的左右两个大将军,同时点头。左丘畅说道:“思必老将军果然将才也。”

朱世勋到底年轻,他没明白问道:“为什么?”

王重山人如其名,确实有些稳重,他可不想得罪朱世勋这样的新贵,也就说道:“许王兵马不足,如果他把兵力分成三个方向,每个方向也无法抗住十万大军,大总管正是这样设计的,如果许王把兵力集中在一点上,可以击败其中任何一路,所谓的各个击破。思必老将军的战术高明,把两侧军队变成佯攻,集中兵力于一点上,和宁远军决战,如果他不迎战那就直接拿下甘州,如果迎战,以优势兵力就能击败宁远军。”

王重山一解释,朱世勋不说话了,他也有点能力,打仗经验不足,头脑还是有的,不能不说这是好办法。

李孝逸说道:“不错,好办法,许王不是让人迎接我们吗?那正好,我们可以直接向甘州进攻,许王府和他重要的人物都在甘州,只要拿下甘州,许王要不弃城逃走,要不束手就擒。只要把许王押回洛阳,我们就大功一件。”

众将一起躬身听命,李孝逸说道:“左路军抽出五万大军和中路大军汇合,右路同样抽出五万与中路军合并到一起,在中路集中二十万大军,前锋部队保持和中军半日路程,两侧进攻的部队加快速度,向前牵制宁远军,遇强敌稳扎稳打不要冒进。中路大军减慢速度让许王把兵力分散,如果他不分散,就只能和中路军决战。”

“是”所有将领一起躬身答应,各自领命回去抽调军队向中路武平汇合,如此一来三个方向的进攻全部暂时停下来进行调整。

宁远原来许王府里,丁解元一脸的冷静,看着手下的两个师长。宁远军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新的调整。

此次调整,李孝不但收回行政权力,同时也收回了军权,所以宁远军的三军总司令为李孝,晋文斌为总参谋长,协助李孝指挥军队,把四个师分为宁远第一军和第二军,丁解元为第一军军长,韩城为第二军军长,每个军辖两个师。

根据宁远面对两个方向共计六十万大军,林炎提议扩编宁远军,以现在宁远的人口,把军队扩编到十万还是能支撑得起的,对这个提议连杨凡也表示支持。

但李孝拒绝了这个提议,而是保持兵力数量不变,命令第二军进入格德,两个师分守三个方向。李孝判断吐蕃不会进攻的,只要和大唐军队没有分出胜负,吐蕃就不会进攻,所以留下一个军两个师没问题。调丁解元的第一军前往宁远,准备迎战李孝逸的三十万大军。

两个师总共才两万多人,对抗三十万大军,怎么看都不可能,但李孝和丁解元研究了好几天时间,没谁知道李孝安排的是什么战术,但丁解元带领军指挥部前往宁远指挥第一军迎敌。(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