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6章 李孝的打算(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6章 李孝的打算(一)

李孝一愣,大唐的钦差传旨?武则天给自己下达圣旨,她认为自己会听吗?但愣过之后说:“让黄大人进来。”

黄栎进来施礼:“王爷,武太后让人传旨,已被我留在驿馆,你看……”

黄栎知道宁远是独立地区,根本不听大唐号令,如果来了圣旨,李孝接是不接?如果不接必然连最后一点和平希望也不存在,武则天为了面子也必须攻打宁远。接,王爷能干吗?此时的李孝并不比大唐皇帝低,为什么要躬身迎接他们的圣旨?所以黄栎把钦差留在驿馆,来见李孝请示。

李孝笑笑:“这有什么为难的,重要一点,我们还是大唐的臣民,放低身份说,不过是人家的附属国,迎接钦差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黄栎叹口气,赞叹道:“王爷心胸大度,臣佩服。”

李孝说道:“那你就安排时间吧,我见他一见,看看武太后又给我出什么难题?”

黄栎担心李孝走到如今的位置,心高气傲,把钦差顶回去,那引来的必然是战争。虽然宁远不怕,但打仗终究不是好事。这一点上黄栎和杨凡、林炎的思想不一样,恐怕也是李孝任用黄栎为院长的原因。

第二天一早,许王府的例行会议,今天的情况很特殊,看来黄栎做了准备。本来是成排而坐的开会形式,很有后世圆桌会议的气氛,但今天怎么看,怎么是皇帝临朝的气势。

李孝微微一愣,也就释然,看来又是杨凡他们搞的,也一笑没有说什么,坐在了中间的位置上,说道:“传大唐的钦差上来吧。”

张柬之昨天一早到达,他特意赶到早晨到达,就是想向许王宣读圣旨,同时看看许王的表现。但他到达后,人马和随从被安置在驿馆休息,并未因为他是钦差而立即见到许王,这让他有了一层心里阴影。

张柬之前来,确实有他自己的想法,太后登基已不可阻,只是时机并不成熟,在做最后的准备。但太后年事已高,她又能活多少年,如果有李孝这个威胁在,太后就有所顾忌,不敢夺江山。

如果此时发兵攻打许王,只有十几个州的地方,又是贫困的西北地区,很难打过朝廷的军队。一旦李孝失败,将再没有掣肘太后的力量。

张柬之能看出来,太后并不想和李孝打,也就提出这个建议,希望能为李孝争取时间。一旦太后因年龄还政于皇上,李孝再反那就会被天下共讨之。如此能避免战乱百姓安宁,不为外敌所趁,也能免天下刀兵之苦。

带着这样心思前来的张柬之一登上大殿,让他吸了一口冷气。李孝坐在中间,两侧人虽然不多,文武也有三十多人,但这是什么态势?就是一个皇帝临朝。这样的情况下,自己怎么让李孝下来跪迎圣旨,一时间不知怎么说。

李孝明白,杨凡他们这么安排的原因,就是不想让自己跪迎接旨,同时还不用和大唐翻脸开战。果然见来人一时不知怎么办,就说道:“来者何人,为什么没有话语?”

张柬之上前施礼:“臣张柬之参见许王殿下,带太后旨意前来。”

“张柬之?”李孝愣一下,这不是和李隆基一起搞神龙革命那家伙吗?愣过之后问道:“李隆基在干什么?”

张柬之愣一下,他进入朝堂,只是一个通事舍人,官职不高,还是张伟之举荐的。因为年龄较大,为人也低调,连太后都不记得自己。看许王的样,他怎么好像知道自己?再说他问的李隆基是谁?摇头说道:“臣不知何人是李隆基?”

李孝也不明白,张柬之怎么会不知道李隆基?但随后他笑了,自己太他妈有闹了,李隆基出生没出生还不知道呢,竟然问张柬之。也就说道:“不知算了。”

张柬之可是努力的想,许王问一定有深意。突然想起来说道:“回许王殿下,臣好像记得当今圣上的皇子叫李隆基,但他很小,刚刚封为楚王,因过继给已故太子李弘为子,因此臣有点印象。”

我操,还真知道,自己怎么不知道李隆基过继给了李弘?只是知道他是李旦的儿子。想想此时大唐历史已面目全非,自己出现李隆基有没有机会登上帝位还不知道呢,研究那个干嘛。也就说道:“太后有什么旨意,呈上来吧。“

以臣下接旨,应该是跪迎,就算不跪也是肃立躬身听宣,李孝这怎么像是向他报告一样。张柬之心下骇然,按这架势自己等于递交国书,李孝隐然已成为一国君王,那他还会接受太后的册封吗?看着左右那些人都看着自己,张柬之拿出圣旨递了上去,李孝身边的内侍接过来递给李孝。

李孝确实像看书信一样,把圣旨打开观看。这么多年过去,他终于不用再找别人观看圣旨,读给自己听了。虽然他说话还是老样子,大白话,但读懂文言文还是没问题的。

把圣旨看了一遍,放下说道:“我知道了,多谢太后信任,请回去上复太后,李孝会遵照执行。但兵马行动并非短时之日,希望太后明了。”

李孝答应这么痛快,有些出乎张柬之预料,不解的问道:“许王没有什么要求吗?”

李孝看看他说道:“那张大人希望我有什么要求?”

张柬之一时语塞,说道:“那臣告退。”

李孝说道:“慢着,你一说我想起来了,还真有一个要求,请你上复太后,把武平的大军撤回,我想你也明白,身边有二十万大军,我不可能安心作战。”

张柬之说道:“我会上报请太后定夺。既然许王接受,那请向太后报告吧?”

李孝说道:“本王自会上奏太后。”

张柬之糊里糊涂下殿去了,他也不知道李孝会不会真的听,但怎么看都不像是听从,太随意了。见张柬之离开了,李孝说道:“杨凡、黄栎、林炎、王胜、刘奇留下,其他人散会。”

大臣们满腹疑惑,不知道武太后来的圣旨是什么意思。王爷没说,但答应出兵,好像是军队的事。不过王爷要求太后退兵看来是好事,作为文臣来说,还是不希望打仗的。

不过武将都有些失望。如今宁远道行军大总管换成麴崇裕,要是把二十万军队俘虏,那是多大功劳?前胸又可以加几个星星。其实那些文臣也惦记,私下里研究每个部门能分到多少人。

但武太后一退兵,什么戏也没有,留下的人一个武将也没有,显然不会打仗。李孝和他的五个重臣进入自己的办公室,说道:“坐下吧。”

五个人知道,来到这里是很随意的,也就坐下。林炎性子急:“王爷,太后说什么?”

李孝把圣旨递过去,说道:“自己看,然后说怎么办?”

林炎接过来看了一遍,又递给了黄栎,很快五个人看了一遍,李孝说道:“说说吧,怎么回事?”

林炎说道:“王爷,武太后想登基,她给你这道圣旨,你接受那就是支持她,也向天下宣布你是她的人,不接受也就能正式坐实你反叛的罪名,再攻打你名正言顺,不会遭到天下人反对。”

杨凡说道:“我认为武太后向你发出善意的信号,那就是允许宁远独立,都护府大都督,按大唐羁縻政策,王爷就是有独立的权势,也等于变相承认了宁远的独立。”

黄栎摇头:“不对,武太后册的是北庭都护府,并非宁远都护府,她是想把许王调离宁远。我们经营宁远十几年,一旦离开,西域可并非我们的地盘,失去根基随时都可能被灭掉。”

李孝笑笑:“几位说的都有可能,但是我们该如何应对?”

王胜说道:“那有什么应对的,不理她就可以了,她也管不着我们。”

他的话得到几个人的赞同。其实研究什么?有没有大唐册封宁远都是一样,管他干什么。

李孝说道:“其实你们一直很奇怪吧,我为什么既不举反旗,也不进攻大唐的地方,更是不问大唐内部的事情,连接令月公主的事情也停下来,弄得薛绍很着急。”

确实,这些人都弄不明白李孝怎么想的,一起看着李孝。李孝说道:“本来我不想说这些,因为一旦消息出去,对内,对外都会引起动荡。但事情已到了今天,那就把情况和你们说一下,希望你们能明白,今后工作也有个方向。”

一听李孝打算告诉他们,五个人立即坐直身子仔细的听,生怕漏下什么细节。

李孝担心的是什么?是他看出来,只要自己不动,武则天必将登基。多少年来,李孝的梦想是把自己这一套推广到大唐全境,可他不是皇帝,大权不在他手里,想夺取权力只有使用武力,必然是血流成河,死人无数。

了解历史的李孝清楚,自己不在大的范围内改变历史,历史就会按照他原来的轨道前进,武则天就会登基。那时候才是他反击的时候,否则名不正言不顺。现在反,反的是李旦,必然遭到一大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武则天登基改国号可是大周,那就是他废掉了大唐,自己就可以以皇子的身份在宁远即位,一旦灭掉武则天,皇帝非自己莫属。

李孝早已不是二十几年前的李孝,那时候他确实无意皇权,也不想当皇帝。但十几年行驶着皇帝的权利,如果再不能勾起他对权力的掌控欲望,那他真就成圣人了。

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李孝的野心也在一点点增长。但他经历过千年历史,知道这条路并不好走,其中有太多的反对势力,特别是还有一个隐藏在暗中的人意图不明,李孝更要小心。所以他什么也不说,就是固守宁远,只发展,不扩大,不缩小,弄得杨凡、林炎他们都认为李孝确实无意当皇上,为他着急。

看着面前几个人期待的眼神,说道:“我这么做正是为了取得整个大唐天下。”

头脑过人的几个人还是不明白,首先杨凡问道:“王爷,如果你想取得整个天下,为什么不联络朝中大臣,为什么听命太后,那样你没有影响力,将来不会有人支持。就算灭掉武太后,江山也可能是李旦或者李显的,还轮不到王爷。你在宁远有自己的文臣武将,你当皇帝朝中大臣会支持吗?恐怕得支持另外的人吧?”

李孝说道:“那是因为有一点情况你们不知道,如果知道了,也就明白我为什么这么做,今天就是想告诉你们。”(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