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3章 盐县疑窦(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3章 盐县疑窦(一)

郑耀宗带着满腹的狐疑离开皇宫。洛阳皇宫已拆的差不多了,大批的木料和石料运往黄河沿岸,用于修筑大堤。

都是皇上修建皇宫的材料,当然是最好的,有一些楠木是从川蜀之地运回来的,直径达到一米多粗,几丈长,各种大石头重达千斤,用这些修建大堤,那是浪费和奢侈。

很多工匠都心痛的直咂舌,可李孝并不在乎。再好的东西,还有比修大坝重要吗?把洛阳全拆了修建黄河也值得。

那些其他木料,小的,不能用的,全都给那些因为修大坝拆毁房子的百姓建房子。皇上拆毁皇宫为百姓建房,李孝的名声达到了什么高度可想而知,就算尧舜从生也没有这么仁德。

回到荥阳的郑耀宗立即发出通知,让清河崔氏,河东李氏,山东王氏和河东李氏和陇西李氏,还有博陵崔氏,加上范阳卢氏,五姓七家的家主共同齐聚荥阳,研究李孝提出的问题。

郑耀宗不能不担心,李孝抛出了一个条件和一个诱饵,修建道路还能收费,这些他们没听说过。再说旧城改造是为什么?一般都是重新筑新城,改造旧城并不划算,皇家工程都是有利可图的。

但交换条件是必须同意皇上的丈量土地,按田亩交税,不再是使用租庸调制。同时用折现的方法交税,不再是粮食,上交粮也没人要。如果折现交税,必然让粮价大降,否则哪来的钱上缴朝廷。

粮价下降再加上按土地上税,那这些掌握土地千万顷的地主们,哪还有好日子过。所以各大世家和土地多的地主,一起抗拒,让李孝的政策推行不下去。

这些事郑耀宗自己当然不敢决定,所以想约来五姓七家的家主共同商议。

李孝却没管这些,他打算先晒着,一切都得他从扬州回来再说。有后世改革经验的李孝,知道这种社会变革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欲速则不达,有可能会让天下大乱。

读了那么多书,不能不明白一个道理,王莽也不是坏人,他想改变社会,但他不得方法,以致弄得天下大乱。绿林赤眉起义,王莽被推翻,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全都失败,为什么?就是着急。

李孝也急,但他不能不压抑自己,一点一点来想办法。他一直怀疑陈慧没死,而她在借用世家力量,如果能消除世家,也等于削弱了陈慧的力量。

到现在为止,同样是穿越者的陈慧,难道能维护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利益吗?百思不得其解的李孝决定,还是亲自去扬州,弄清陈慧是不是还活着。如果和一个现代人做对手,李孝要好好想想该怎么办?如果不是,那就好办了,他有太多的办法来实现这一切。

打发走郑耀宗之后,立即动身前往扬州。这次有了洛阳的经验,李孝没有从运河坐船走,而是在陆地坐车,从洛阳出发走淮南道,过阜阳到淮安,再到泰州,从那里去扬州。

本来打算从鄂州走,沿长江北岸到扬州,但时间太紧,李孝不想耽误,此时已是夏天,从洛阳周围看到的情况,让他开始心里没底。天下并不是想的那么好,贫困还是最大的问题。如何增加产量,如何让百姓吃上饭,这才是最先要解决的问题。

李孝也知道几件事,第一就是红薯,第二是土豆,第三是玉米,那是导致中国人口大爆炸的几个重要作物。好像全产自海外,明朝才传入中国,自己如果从沿海找到这些东西,那不就解决了大问题吗?去海外怎么办?当然是造船,自己怎么也不能跑青海去造船,造船当然是去大海。

这一路上本来想快一些,但是皇上出巡,毕竟不简单。其实李孝是最简单的,只有三千多人还全是军队,大内侍从不过几百人,也规定沿途官府不许迎接,不用修建任何驻跸的地方。李孝是安营扎寨的,地方官也只是为李孝补给一下。

可是这一走出来,李孝才发现,大唐最大的问题并不是生产力低下,亩产量太低,而是无法保证丰收,是靠天吃饭。

也不知道为什么,后世没听说这么多灾害,这时怎么这么多。洪涝,干旱,蝗虫,霜冻,冰雹,这些都可以让各地欠收。朝廷赋税本来就少,皇上又要赈济那些受灾的地方,还要修水利和道路。

实际考察李孝才知道,自己取消徭役,由政府采购支付钱,完成国家工程的圣旨,是多么的简单和失误,这么庞大的数量谁也支付不起。

这也是为什么武则天就修一个洛阳宫,修建一个万象神宫,就弄出这么大事情的原因,因为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李孝还没有过潍州到盐州,就已经总结出他犯了三个错误:第一取消全国徭役,第二实行募兵制,第三要取消租庸调制,这完全是不了解情况制定的政策。

看来李孝和王莽有的一拼,如果自己不是因为陈慧事情想去扬州,沿途看到这一切,强力把自己的政策推行下去,恐怕下场和王莽一样。

当他明白这一切的时候,惊出一身冷汗,好险!

他立即从潍州向长安方向传旨,取消租庸调制暂缓执行,特别是折现缴税的决定立即停止,今年还是执行粮食上缴。

李孝不知道,他的圣旨一到长安,黄栎、杨凡他们差点哭出来,皇上怎么想明白的他们不知道,但太好了,皇上终于明白,甘州的方法在全国并不能实行。

中书省马上研究完,通过尚书省向各州府发出通知,华夏二年的夏税还是原来的方法,这让各地官府都松口气。那些世家地主都举杯欢庆,他们胜利了,皇上也拿他们没辙。

李孝心里也轻松一些,但他知道朝令夕改是大忌,自己又一次说了不算。对百姓来说,他们会很失望。还有,摆在李孝面前的是两条不可逆转的决定,一个是府兵制取消,再不可能回头。

第二个是他已下达命令,国防部也就是兵部,进行军队扩编,把全国的兵力增加到五十万,组建十个军,五大集团军,分建五个大军区,计划已然启动,这时停下,一来不行,二来边防怎么办?

这一切都让李孝必须快速返回长安,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从盐州一出来,他就不再视察各地,同时加快速度赶往扬州,想尽快解决这些事情,然后返回长安。

盐城此时并不像后世那样,因为淮河冲击的腹地还没出现,海岸线还离盐城很近,盐州也是一个小县城,规模并不大。到达这里之后,李孝向海边走了一次,看到碧波大海让他心情好很多。但此时他没心思在这停留,还是以后有机会再来吧。

当他到达一个叫大丰的村子时候,岸边的道路面向大海,坐在车上也能看到海滩,李孝也就撩开车帘向海滩看。他突然发现大丰这个不太出名的小地方,岸边的码头却很兴旺,不少小船在岸边的渔船码头上停靠。这时间不是打渔归来的时候,怎么会有这么多船?

李孝说道:“传令停车。”马车全停下。

御林军不知道怎么回事,张秉言过来:“皇上,有什么事情?”

李孝说道:“在前面的树林扎营。”

皇上说走就走,说不走谁管得着。张秉言传令,队伍到前面的树林扎营,临时休息。

安顿下来之后,李孝换了一身衣服,穿上便装带着刘平和一个侍女玉香,四个大内侍卫,对朱栎说道:“传旨其他人在这等候。”

作为大内侍卫队长的朱栎很担心:“皇上去何处,臣保护。”

李孝摇摇头:“不用,原地待命。”他说完带着六个人顺着小路向大丰村方向走去。朱栎、张秉言和温兆伦一阵担心,但也不敢跟着,不知道皇上为什么对那个小渔村感兴趣。

六个人没有骑马,也没有坐车,因为小路车不好走,就这样步行向大丰村走来。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富家老爷带着仆从。

来到村子里发现,大丰村并不小,能有上千户人家,很富裕的一个村子,房子都不错,人也很多,街上人来人往的。

大丰村里最大的特点就是一样多,有很多盐行,他们是倒卖咸盐的。此时大唐并没有盐铁专卖,卖盐还不是垄断行业。李孝知道盐是重大问题,但他并没进行官卖。

那是他知道盐并不是怎么紧缺的东西,最少他知道好几个地方有巨大的盐储备,但他没时间去开发。刚刚建立大唐新政权,事情千头万绪,哪有时间去处理。

专卖也就是官方垄断,造成的就是腐败和百姓的贫困,不过盐铁一直是朝廷的一大税收来源,已不是第一天当皇上的李孝很清楚。

他们这几个人明显与来往这里的人不一样,不像商人,也不像官员,还不时的打听一下盐的价格。听到价格李孝很吃惊,这里的价格低得很,比长安要低好几倍,为什么这里这么便宜?

再看看这里的交通状况,李孝觉得可能是交通的问题。这里是平原,并不是山区,但水网纵横多处没有桥梁,运输就成为问题。再加上路途远,价格贵也就不难理解,但盐州刺史为什么不想办法?

想到这李孝笑了,原来是武则天管的大周,再往前是李治管的大唐,自己才当几天皇上,那来得及处理这些。看来盐州刺史崔君并不是合格的官员。

李孝皱皱眉,从村子这边走到那一边,有不少人都看他们。走到最后一家的时候,老板是一个胖胖的中年人:“客官是想买盐吗?很便宜的,我们负责运输。”

李孝问道:“什么地方都送吗?长安行不行?”老板说道:“当然没问题,虽然听说要修路,但不是盐州,送长安要贵一些。”

李孝见他的店里盐很多,就问道:“我见码头上有不少船往下卸盐,我去那里买应该比你这里便宜吧?”

老板笑笑:“客官第一次来吧?那是仙岛的船,他们不卖给别人,只卖给我们,你去买他们也不卖。”

李孝很奇怪,仙岛是什么地方?从这里向海上的岛很多,自己怎么不知道有一个仙岛。上面什么人?为什么盐不卖给别人?就问道:“他们为什么不卖?”

老板警惕的看了李孝一眼:“我怎么知道,你不买去问别人吧。”

李孝这一来更奇怪了,看来有点故事。大唐此时还是盐产量有限,大部分依赖长安近处的盐池和川中的盐矿,这里怎么会出现这么多盐?他想起来这是盐城县管辖,治所就在盐城,归江都管。决定不去问百姓,好像谁都不说。他转身返回了树林的大营,对朱栎说道:“前往盐城县,通知县令来见朕。”(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