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一章 谋而后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一章 谋而后动

古城县刘家集此时码头上冷冷清清的,平时那种热火朝天人船忙碌的情景不见了。已很有规模的刘家城也紧紧关闭着,河道通过城墙的水闸门垂下,留出只能小船通过的高度,两侧箭楼上能看到把守的人。

刘家集议事大厅里,李孝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在,每个人都脸色凝重。没有人说什么,李孝心情也极为不好。

刚刚接到消息,太子李贤亲自领兵六千前来刘家集,古城县令温同如已接到襄州刺史的命令,原许王李孝被流放房州,诈死逃脱,有欺君之罪,着令立即缉拿归案,送交大理寺审查。

温同如接到命令吓一跳,他也不知道消息怎么出去的。对武媚娘当政他是十分反感,当初废掉王皇后时,他就是支持长孙无忌的。长孙无忌被贬,被逼自杀后,诸遂良被贬,他也从中书舍人的位置给贬到刺史,再一次从刺史的位置贬到古城县令。

当杨凡找上他的时候,那是毫不犹豫的答应,杨凡告诉他自己的想法,他们手里有许王,那可是皇上的儿子亲王,因为遭武则天陷害,刚刚十二岁就被贬出京城流放,许王诈死逃到刘家集。

这让温同如动心,有从龙之功,又能打击武媚娘,当然是相当好的事情。但这也是把身家性命押上,不成功就是全家灭亡。他也观察了很长时间,渐渐的,刘家集发生的变化让温同如相信,许王小小年纪确实才能非凡,最后决定投靠许王。

他是古城县令,在古城县境内他不上报,京城方面当然不知道什么。就连襄州府也不清楚,只能承认刘家集经过几十年恢复,又成为通商码头。挣钱发展,当然不犯法,相反还要鼓励。虽然皇后的建言十二条要求抑商贾重农桑,可刘家集也是上缴税赋的。

李孝手下这些人,都遵行李孝的命令,低调发展,对外不张扬,包括李孝自称为许老爷。如此一来,古城县境内谁也不知道刘家集许老爷就是许王李孝。

洛阳方面怎么知道的消息呢?而且这么准确。最让温同如和杨凡感觉棘手的是,领兵前来的是李贤太子。武媚娘这一手很毒辣,让他们兄弟相残。

无论怎么说,李贤是太子,李孝造反就是谋夺他的位置,李贤能干嘛?面对李贤,本来没有造反之心的李孝会怎么做?他诈死逃跑本身就是欺君死罪。如果起兵和太子对抗,名不正言不顺,必将被天下讨伐。

如果是其他人领兵前来,李孝还能说是被诬陷的,可面对太子,除了束手就擒能证明没有反心,其他都不是办法。但束手就擒那不是死路一条吗?左右都难办。武媚娘确实高明,一招就让杨凡他们束手无策。

李孝心里清楚消息是从哪露出去的。蒙面人是谁他不知道,但知道他们应该是陈殿中那一伙的。原来以为是南陈的人想复国,但陈殿中以死,其他人并没抓到。蒙面人逃脱,证明陈殿中、陈玉他们后面还有人。

那个人称呼蒙面人家主,证明他们应该是世家的人,但大唐世家大族太多了,没有证据确定是哪一家。但他们从见到陈玉才确定李孝的身份,也就证明是谁。

果然这些人铩羽而归,应该想借刀杀人,把消息透露给长安方面。武则天这一手确实高明,竟然派太子领东宫六率人马,并没派什么大将军,让李孝一时间拿不出什么好办法。

自己怎么做都会处在不利的局面上,谋反的罪名必然坐实。除非自己能束手就擒,用一死证明清白。

如果是这个时代的人或许能那么做,但李孝不会。他不想死,更不甘心这样死。证明自己清白又如何?此时他坐在那里心思转动。李贤只是带了六千人马,由东宫左卫率大将军冯言指挥。

六千人,别看李孝只有三百护卫队,三百特种部队,总计才六百人,但他还真不在乎。李贤只有六千人,李孝的六百比一万都强,可是打败六千,将面对的是整个大唐。后面可能就不是六千一万,是六万,十万,那恐怕就不行了,他脑筋急转。

好半天问道:“杨凡,你有什么办法?”

杨凡摇摇头:“请恕臣无能,我们毕竟兵力太少,只有五六百人难以对抗,臣认为只有放弃刘家集择地躲避,争取时间扩大军队。”

刘奇说道:“时间来得及吗?李贤太子的兵马出动时,我们并不知道,此时他的兵已快到丹江口,过了关桠就到达刘家集。”

王胜摇头:“许王殿下,臣认为也不尽然,本来太子想抓你,可以悄悄的来,但他从长安一动就大张旗鼓,而且行动缓慢。我认为太子并不想抓到你,我们应该有时间准备。”

杨凡冷笑一声:“这正是李贤高明的地方,他如果悄悄前来,我们不知道,许王并没造反,他用什么罪名杀王爷?一个没有去流放地诈死的罪名很好摆脱,找任何一个理由都可以。因为这点小事杀许王,天下人如何看?许王当年只有十一岁,还没有到开府的年龄就被流放。连罪名都是少年打架,打伤了周国公,可事实是什么样?皇后不是也公布了贺兰敏之的十大罪状吗?”

“有这些罪名,许王当年就是功劳”杨凡喘口气接着说道:“在这种情况下,皇上不但不赦免许王,还要抓他天理何在?武媚娘派太子来就是让太子认定许王和他抢江山,太子能干吗?所以许王此时不能真的举兵,那样坐实了罪名,必将天下共讨之。如果束手就擒,以武媚娘的狠辣必然先杀许王,理由很多。这才是她高明的地方。”

杨凡这么一说,温周如说道:“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把人撤出刘家集,找一个地方隐藏起来,加快扩军备战。”

李孝也不能不承认杨凡确实头脑过人,这种分析太对了,武则天果然不是好对付的人。如果退出刘家集,那又得很多年才能发展起来。自己这一次行踪暴露,再想躲藏起来已然很难。不扩大地盘招兵买马,一旦再次被围,还得如同丧家之犬一样逃命。如果抗争下去,必然是刀兵四起战火不断。

他不想打仗,就算自己有千百种胜利的方法,他来自后世,思想深处还难以接受。因为个人的利益让成千上万的人死去,这不是打一架杀几个人,是战争,一场战争。

以后世他一个普通人的出身,很难想象发动一场战争,这才是他犹豫的地方,并不是打不过的问题。

听到几个人的谈话说道:“不用争论了,根据我的了解,太子李贤并非是自愿的,他也是被怀疑的对象。李弘的死就说不清楚,武则……武皇后这也是试探太子的办法。”

他差点把武则天三个字说出来,这时候还没有武则天这个名字,他只好改口说武皇后。

见大家并没注意他的口误,接着说道:“武媚娘是想用这种方法打击李贤。他处理我必然让其他皇子宗亲自危,如果不处理恐怕就会被武媚娘治罪,这应该是一箭双雕之计。

杨凡想不到这点,是他不清楚武则天最后登基称帝,而李孝知道。一听李孝的分析点头:“许王英明,武媚娘果然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放过,那许王更不能束手就擒,那会没命的。“

这一点李孝当然清楚,说道:“各位,你们的心思我明白,想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无可厚非。我确实无意当什么皇帝,本来打算等太子登基之后,为你们进身位列朝堂做好准备,但现在看来很难。“

杨凡和刘奇有些不好意思,李孝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这些人保他也无非为了将来有从龙之功,能位列朝堂封妻荫子。李孝这么理解既让他们惭愧,同时又是感激。躬身说道:“王爷,臣等虽有这些心思,但也绝不会背叛,杨凡能做到忠于君王,死于社稷。”

李孝笑笑:“杨先生误会了,我并非这个意思。我想暂时不动,等待李贤太子前来,证明我们并没造反。我为什么诈死逃走,我自有说辞。我不忍心因我个人私欲让天下战火爆发,生灵涂炭。李贤到达之后我会和他谈一谈,想办法解决。“

温同如担心的说:“太子会听你说吗?”

李孝笑笑:“我接触过太子,他那时还是潞王,并不是没头脑的人,杀我对他未必有好处,如果能联合起来他的太子才能当稳当。”

确实是高明的办法,李孝无意争夺天下,如果他反过来帮着太子共同对抗武则天,胜率当然大。毕竟李贤夺取天下名正言顺,武后干政本身就不得人心,牝鸡司晨也是被天下所不容的。

虽然担心李贤不明白,许王有危险,但对于杨凡、刘奇、王胜、温同如来说,得到李孝的重用,和得到李贤的重用是一样的,也就同意李孝的决定。其实并不是李孝有那么高的思想境界,全是为天下百姓想,他从内心深处也是有私心的。

不同意起兵是他没把握,历史并不是这个走向,自己有能力推动历史车轮让他改变方向吗?如果自己公然起兵对抗,历史还是原来的轨迹,那自己小命真就没有了,一点转缓的余地也没有。

李贤既然大张旗鼓,还没出兵就弄得天下皆知,不也就是逼自己逃走吗?一旦逃走罪名坐实,李贤既没有背上杀害兄弟的罪名,也对武则天有交代,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

如果是后世,自己可以等着法庭上的审理还自己清白,可这个时代那就别想了,还能指望来一个公平的审判?做梦去吧!他打算不给李贤口实,两个人谈一谈,如果真的实在不行自己再离开。以护卫队的战斗力,李贤五六千人马还挡不住自己。也可以用于警告李贤,别把自己逼急了,留下一段香火情。

几年后他就会被贬巴州,那时他就会明白过来,也会为自己争取一段时间。一旦李贤被废,那也就是李治死的时候,如果那时自己用李贤的名义起兵才会名正言顺,也会得到天下支持。见杨凡他们不反对,也就说道:“一切照旧,不用担心。”

他的话刚说完,从外面丁解元进来:“殿下,刚得到情报,事情出现变化。”(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