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磨笄节义七岩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

“仙人昔磨笄,节义青史垂。”

这是清代嘉庆年间进士,山西省定襄县西河头村人,历任户部郎中,江西建昌府知府,吉安府知府的李镕经在“七岩山怀古”中的诗句。

七岩山是定襄县城东15华里处的一座山,在北宋咸平年间以前称七宝山。

七岩山的中心是七岩洞,洞深二十余丈,宽七、八丈,高两丈多,前俯后仰,方位是东南向。

七岩洞雄踞在层崖峭壁上,历经岁月洗礼,外有奇景,内有乾坤,成了七岩山最具文化底蕴的核心所在。每到农历夏至前后三天,正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夕阳在山,整个洞窟金光灿灿,这就是名列定襄八景之首的“七岩晚照”。旧有对联赞曰:岩窍自天开,影倒夕阳,洞外岚烟频霭翠;泉流从石出,机涵太极,个中风雨骤兴云。

七岩洞里真正的神符意蕴一是内祀惠应圣母,一是有捞儿洞。惠应圣母即磨笄夫人,也就是那位在三国分晋时诛灭智伯的赵襄子的姐姐代王夫人。据《史记·赵世家》所载:“襄子姐,前为代王夫人。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请代王。使厨人*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其姐闻之,泣而呼天,磨笄自杀,代人怜之,所死地名为磨笄之山。”磨笄夫人的事迹在《史记·张仪列传》中也有记载,只不过成了张仪实施的反间计。张仪对燕昭王说,赵王狼戾无亲,不可深交。不知道这里从什么时候开始祭祀磨笄夫人,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在这里祭祀磨笄夫人,想来,这里的人们感磨笄夫人的节义,敬磨笄夫人的为人而祭祀的。

磨笄夫人在宋徽宗之前还是一名普通的娘子,名声并不煊赫,到“崇宁改元之初(110年),有县令王公,系相门之胄,祷雨此山,捷若桴鼓。公后表奏朝廷,果蒙俞允,降旨加封号曰惠应圣母(《七岩山志》)》。”从此,磨笄夫人不仅成了众人膜拜的七岩山的主神,能够预测风雨,而且还成了民间婚后不孕妇女的乞嗣之主。

面对亲人的屠刀,磨笄夫人泣声大呼,她要将胸中郁积的块垒吐出,她用死来向世人昭示,代王夫人不是苟且之人,不是懦弱之辈,面对阴谋的强权,用生命去撞击作为妻子的尊严,她的气节、节烈常常令后人赞叹。曾经在明代做过通政司右通政的忻州人党承志在《游七岩山》一诗中就称:“磨笄古贤烈,至德天所尚。英魂久益明,当跻列仙行。”

捞儿洞是神像背后的汇集石罅流水的斗大的一个小潭,又叫“七宝池”、“惠泉”,滴水长注不盈,频取亦不涸。往常悬挂着明代知县王立爱写有“惠泉”二字的牌匾。“乡人士女,已嫁而未孕者,相与临神潭以摸石,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七岩山志》)。”捞儿一般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庙会,届时,山下留晖村派来收布施的人坐在惠泉前,把石子瓦片撒进潭内,口叫“捞儿上布施”。有捞儿的妇女就爬下捞石子,捞着了就噙在嘴里,拿出来用红布包好揣在怀里,回家后,放在清净的地方。捞不着的上布施,没钱了,就把簪环等首饰摘下来上了布施。捞儿者得喜,三天上要到寺里报喜,名为寄寺僧,按寺内“长住”(寺内招待室)排就的法名给婴儿起名字。宋代碧峰和尚还给寄寺的儿童起了四十八辈法名:智慧清净、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通、心源广续、本去昌隆、能仁圣果、常渲宽宏、维传法印、洞悟真容、坚持戒定、永继祖宗。听说现在已传到“果”字辈以后了。到满月时,寺内还给一条红头绳索。寄寺的儿童过生日和到了十一、十三、十五岁时,都要拿上各种油钱、香纸、面供来山还愿,叫完神盘。

七岩山捞儿洞不仅为附近百姓熟知,而且还吸引了不少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前来求嗣。七岩山明代碑《晋府重修惠应庙记》中记载:“成化庚子年间,诚心叩祷,仰荷感应,山川毓秀,果添一子,资质异常。”这位署名“晋国主宝贤堂”的人据现任《忻州日报》高级记者任复兴考证是晋庄王朱钟玄,他的曾祖父朱棢,是朱元璋的三子,明成祖的哥哥,洪武三年被封为晋王。这位承袭王位的朱钟玄因为刻印了《宝贤堂法帖》而名垂青史。此外,据《七岩山志》记载,山西督军阎锡山夫人“屡求屡应”,清乾隆六十年进士,五台徐润第也来此求子。其子徐继畲在道光六年中进士,官至福建巡抚、总理衙门大臣,曾师从高鹗等名人,其著作《瀛环志略》被看作是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部奇书。咸丰三年(185年)六月,浙江宁波府集《瀛环志略》书中有关介绍美国和推崇华盛顿的文字,镌刻赠送美国,被砌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纪念塔第十级内壁上。后来,徐继畲的名字被美国收进了《世界名人录》。

如果说惠应圣母、捞儿洞给七岩山增添了不少神奇意蕴外,那么,众多的古代摩崖石刻则是七岩山的另一张名片。

最早的摩崖石刻是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519年),地点是在七岩山张家寨后(沟中西壁)石窑中,分上下两层,上层佛龛,刻神像二尊,下层题造像人姓名,是比丘慧端八十余人造像。

另外,在七岩山沟的西壁上,东魏大代天平三年(56年),出现了一千余尊佛像,并于《七宝山灵光寺造像记》中有“高王神圣重光,翼弼大魏”等记载。七宝山是七岩山的古称,高王即高欢,北齐高祖神武皇帝,字贺六浑,鲜卑人,普泰元年(51年)三月封渤海王,故称高王。至于为什么要在碑上刻上这些露骨谄媚的颂辞,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东魏既是一个短命又是一个血腥的政权,老百姓为了逃避战火,纷纷躲在寺庙里苟延性命,这就导致了当时寺庙多达万余所。想来,刻碑的僧人及工匠刻上“高王神圣重光”的字样来作为寺庙的护身符。

在七岩山,大小摩崖石刻共有五处,然而,最有名的却是七岩山左侧的尔朱荣登高碑。此碑在一块米高的方形巨石上,巨石的一面被古人凿平,刻成高米,宽1.米的摩崖碑。乡贤牛诚修先生于民国1年5月和14年4月,两次拓行四纸,“研玩数月,文意稍有端倪”,牛先生定为北魏正光四年(5年)或次岁九月九日登高节时,时任冠军将军、并州刺史的尔朱荣率领千余部属登临其地,部属们事后刻成的。隶书书法整劲,文笔也有家法。石质优良,虽历经近1500年烈日严寒,仍能够读出大意。

尔朱荣属于羯人的契胡部落,尔朱荣祖先是北魏功臣,皇帝给了他家天池周围的北秀容方圆三百里的世袭封地。北秀容大体在今忻州市宁武一带。北秀容有广阔的牧场,尔朱氏养马上万,以色为群,分别放牧。尔朱荣的曾祖为肆州(今山西忻定台阳曲一带)刺史,到尔朱荣继承祖业后,看到天下将乱,趁机散家财“招合义勇,给其衣马”,组织成一支四千人的骑兵队伍。正光四年,北方游牧民族蠕蠕(即活动在西伯利亚一带的柔然)首领阿那瑰率众0万入塞,烧杀抢掠。北魏孝明帝任命尔朱荣为冠军将军别将,随都督李崇北征。尔朱荣率新招的四千人追击,飞度沙漠,不及而还。从此,尔朱荣成为北魏政权举足轻重的人物。

公元58年,胡太后毒死孝明帝另立幼主,尔朱荣以”问侍臣帝崩之由”为名,从晋阳举兵南下,攻入首都洛阳,立元子攸为帝,史称孝庄帝。然而,尔朱荣杀戮过重,不仅把胡太后及三岁幼主沉入黄河,还为了立威将两千多大臣诱骗到黄河边,一阵刀枪剑戟过后,两千多大臣死于非命,史称“河阴之变”。之后的尔朱荣所向披靡,凭七千精骑兵打败了葛荣的百万军队,并及时妥善遣散收编投降士兵,又先后消灭了河北邢昊,关中万俟丑奴和南朝萧衍派出的北伐军等。孝庄帝一再推崇他“德冠五候,勋高九伯”,封他为太原王,天柱大将军,封其同党元天穆为上党王。

此时的尔朱荣意气风发,身居晋阳,遥控朝廷,他以为孝庄帝是由他所立,当然要听他的,就连官吏任免也有他说了算。然而,已经5岁的孝庄帝不想当傀儡,于是,一场针对尔朱荣的刺杀行为悄悄拉开了帷幕。一次,上党王元天穆恰好也到了洛阳,尔朱荣只带几十名不带兵器的随从毫不在意地进了宫殿,这时,伏兵四起,尔朱荣便向御座前的孝庄帝求援,岂知作为女婿的孝庄帝根本不把老丈人放在眼里,趁机把横在膝上的利刃刺向尔朱荣的腹部,从此,北魏一代枭雄尔朱荣就此谢幕,退出了历史舞台,同时被害的还有元天穆和其子尔朱菩提。不久,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挥兵攻入洛阳,孝庄帝被杀。

据乡贤牛诚修考证,碑叙蠕蠕(柔然)归化,边陲安静,颂监军之功。考《尔朱荣传》,蠕蠕主阿那瑰寇据北鄙,诏假荣节冠军将军别将,隶都督李崇北征,事在正光四年。据史,荣在正光四、五年皆称冠军将军,与碑合。

值得注意的是,正光三年十二月,北魏朝廷曾严禁“牧守妄立碑颂”,而保留在七岩山的这座歌颂平息边患的巨大摩崖碑,一般官员根本不敢立,似乎只有拥兵自重的尔朱荣莫属。

尔朱荣所立之碑除了此处还有一处,据《魏书》、《尔朱荣传》记载,他曾在大败葛荣后刻《双兔碑》。碑文记述了在讨伐葛荣前,驻军襄垣,让军士围猎,有双兔起于马前。荣乃跃马弯弓而誓曰:“中之则擒葛荣,不中则否。”接着双兔应弦而中,三军将士欢呼雷动。等打败葛荣后命立碑,称双兔碑。光绪《山西通志》说旧在潞城,后下落不明。七岩山的这座尔朱荣登高碑益发显得宝贵。

七岩山虽是定襄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山,但以其人文内涵深厚和自然风光秀奇吸引了不少人来此驻足,不管他是隐居、读书还是参禅。

据清雍正五年《定襄县志》记载:东魏,任城王居士。筑室东南山,有剥落古碑,其略曰:魏武定四年,任城王居士室。按,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云,魏宗室封任城王者何人也。尝考武定,乃东魏孝静帝年号。其时袭封者,拓跋庆是也。

拓跋庆隐居的地方叫老松台,又名居士山,是七岩山上一个不大的山丘。这个不大的山丘正面有五间石窑,东西各一间。拓跋庆生活的年代正是五胡乱华时最混乱的时代。孝静帝名元善见,曾祖父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善见文武双全,美容仪,力能挟石狮子以逾墙,射无不中,从容沉雅,有孝文风。这位十一岁即位,二十七禅让,二十八被杀的潜力股黄帝,一天也没有真正掌控过权利,东魏政权被高欢父子牢牢把握,活着的时候,被人称作“痴人”,骂作“狗脚”,甚至被指责“谋反”,死后,还要白纸黑字载入正史,与汉献帝刘协、宣统帝溥仪等人相比,孝静帝元善见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傀儡皇帝。

孤独的拓跋庆隐居在七岩山,默默地注视着山下纷来攘往的世事,心如枯井,偶与灵光寺的和尚参禅,不问俗事。身居皇位的同宗孝静帝元善见于天保二年(551年)被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毒死,而贵为王公的拓跋庆却能撇下荣华富贵,在这一方净土参禅问佛,颐养天年。

岁月悠悠,几百年后,还是老松台,那里至今还保留着三间石窑,里面供奉着“唐居士王维神”的古石刻牌位。据清雍正五年《定襄县志》记载:王维,唐代大诗人,开元中举进士第一,工于诗画,官至右丞相。王维和他的弟弟,官至黄门侍郎同平章领河东节度使后知政事的王缙一同在此读书。不知王维兄弟二人是如何流寓于此的,或许是七岩山浓厚的佛教氛围吸引了他们,或许是七岩山秀奇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他们,总之,清风明月,晨钟暮鼓伴随着他们求仕的琅琅书声,在七岩山留下了一段让人遐想的美丽传说。

值得注意的是,七岩山的名在古代不仅在国内有名,就连海外也有人关注。大唐开成五年(840年)七月八日,日本遣唐僧园仁,从建安寺到定襄的七岩古寺留宿一夜。这位东瀛和尚是从何处得知七岩古寺的,又是怎样按图索骥来到这里的,在这一夜里又与寺里的哪些僧人切磋交流的,《七岩山志》里没有记载,资料是江苏省研究唐代遣唐僧的同志提供的。

4

七岩山是山西少数几个有古代山志的名山。

七岩山多处北魏、东魏、北齐、唐代的摩崖碑铭和造像以及宋、元、明、清的碑幢表明,至少在公元519年,这里就有寺僧居住,与云冈、龙门石窟基本同时,且历朝历代传承有序。最近的《七岩山志》是明玄和尚在民国初至七七事变前二十年编辑的。相传明玄系湖南人,又有维空的法名。乡贤牛诚修是待阳村人,号松台山人,曾就读于山西大学,后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任本县议会议长,后任猗氏县长,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参事,后于190年辞归故里,整理地方文献资料。牛诚修回乡后朋友很少,就与明玄相互往来、相互唱和。每逢农历七月初一七岩山庙会时,牛诚修就前去赶会。据说,明玄还在七岩山给牛诚修专门辟了一个房间,供他吃、住、读书、诵经。牛诚修曾参与徐继畲先生的《松龛先生全集》编校,主编《雪花馆丛编》卷,著有《定襄文献索真》、《雪花馆诗抄选》(未刊行)。为了摸清整理定襄的碑刻,他蓄志采访乡邻金石,五六年间,凡坟茔寺观,悬崖峭壁,跋险涉危,餐风露宿,剜苔藓,起卧痤,拓者拓,抄者抄,得魏种、齐1种、唐种、宋10种、金16种,元5种,各加考证,编成《定襄金石考》4卷。

明玄编《七岩山志》文笔精炼,多处采用牛诚修先生《定襄金石考》中的成果。明玄于195年前后圆寂火化,年过七旬。(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