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空巢夫妻的充实生活

一般家庭,子女长大成人、上大学、参加工作或结婚后从父母身边分离出去,其父母就叫做“空巢夫妻”。

12岁的儿子S考上武汉外国语学校初中,住上了大学生一样的集体宿舍。从此,我俩就开始思考,我们以及像我们一样“空巢”的父母,将怎样度过此后漫长的生活呢?

记得2010年10月10日《楚天都市报》刊登了一则社会新闻《南京38岁宅男,守电脑过15年》。次日,我俩用笔名“笑秋”在《楚天都市报》发表了一篇“楚天时评”《空巢夫妻与宅男宅女》:

我联想到近来常见诸报端的,一方面是“空巢”夫妻或老人因儿女离家突显寂寞、空虚而多有心理病患,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成为“啃老族”,因此颇有感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上讲道:“英国心理学女博士写有一本如何为人父母的书。书的开头有一段非常好的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回过头来,再看南京的这对高知老夫妻,他们养育了一个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儿子,却让他在大学毕业工作了之后,因为“网瘾”丢了饭碗,仍然留他“宅”在家中“啃老”,以致一啃“啃”了15年,至今不能断“奶”,归根究底,除了这宅男是在逃避现实的人际交往和找不到工作的压力,不敢承担一个成年人应有的责任之外,也离不开这对高知老夫妻的错爱。错就错在,当儿子应独自“放飞”而没有“放飞”时,不该“心疼”地容许他还“宅”在“巢”里,而应该“毫不留情”地将他赶出“巢”去。现如今,这南京“宅男”对他的父母来说,不谈“孝敬父母”,更不谈“养儿防老”,反倒成了“养儿养儿,我总是你的儿,你总得养”。78岁的老人啊,还得为养儿操心,想想都令人寒心,以至愤愤不平!

特别提醒年轻的父母,我们今日的精心“筑巢”,不就是为了日后的“放飞”和“空巢”吗?如果我们做到了时刻为孩子的适时“放飞”而欢呼,也就不会有南京高知老夫妻15年来不得不继续“抱窝”的悲愁了。

发此文时,正是儿子入学武汉大学1个多月,同时也是他报名新加坡奖学金SM3项目(详细注解,见本书的附录一)考前的一周。

2015年11月17日,我俩不约而同地看了《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孩子上大学家长陪读:中年夫妻掀分居新*》,说的是有些60后、70后中年夫妻,无法适应孩子上大学带来的痛苦和失落,宁可分居,也要一路跟随孩子去陪读;他们甚至不管孩子领不领情,仍一意孤行地以自己的方式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就像孩子还在幼儿时期一样,以至于有的孩子受不了这般密不透风的爱而想逃脱,有的气愤至极时还说出“整个大学都被父母毁了”的无情话语。

如果说,南京38岁宅男代表的是宅男宅女剩男剩女啃老一族离不开走向衰老的父母;那么,如今跟随孩子上大学陪读的60后、70后分居夫妻,则是“空巢”父母不愿放手成年孩子的独立成长与自我实现。

时隔5年的这两篇报道,刚好是父母与孩子不能好好分离导致亲子关系走向极端的两个特例,反映的却是同一个问题:父母没能“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家庭生活重回夫妻相伴,尽情享受空巢后自由自在的快乐,而是将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或者说,作为父母,空巢后的心理还没有及时调整到“夫妻关系至上”的正常状态。殊不知,这样既妨碍了孩子的自我成长,又影响了空巢夫妻的固有深情,长此以往,父母与孩子之间苦不堪言、得不偿失。只有让夫妻关系居于首位,才能让家庭和谐,皆大欢喜。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父母之爱,就是与孩子逐渐分离的过程。其实,父母与孩子只是彼此人生的过客,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让孩子在该离开时顺利地离开,就像自己曾在父母面前做儿女一样。夫妻相伴,在人的一生中时间是最长的,空巢之后,自己与相濡以沫的伴侣不仅不能分居,而且要迅速地携起手来,彼此支撑,相互安慰,因为后面还有更长的风雨人生路需要夫妻相伴一起向前走。同时,要让孩子知道,与父母一样,孩子也会有伴侣,还会有自己的孩子,到该分离的时候也要顺利分离。而无论何时何地,夫妻关系必须摆在亲子关系之上。父母恩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情婚姻家庭教育,夫妻成为长辈恩爱的榜样,孩子与其配偶作为晚辈会沿袭并传承这份厚重的幸福家风。夫妻之爱和父母之爱,还有爱情、真诚、善良、美好、乐观、自信、勇敢、包容、正直、坚强……所有正能量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地传递,从原生家庭传递到新生家庭,绵延不息,源远流长。

基于以上认识,我俩知道,儿子在身边不过20年光景,就更加珍惜与儿子相处的每一刻;同时,我俩无论遇到什么,都心存感恩,是儿子让我俩体会了此生“在父母面前做儿女、在配偶面前做夫妻、在儿女面前做父母”这三个角色的圆满。当儿子在身边的每一天,我俩都会让他感受到幸福快乐,也是让后来彼此都有一个美好的回忆。我俩有责任和义务教会他生活的本领,促使他来日自由快乐地展翅高飞。只有我俩活得幸福快乐,儿子才能真正幸福快乐,因为父母榜样的力量已长存在彼此的心中,这是我家的乐活之源。

儿子赴新加坡后,我俩重回二人世界,人生犹如进入第二春。

我俩都还未过半百,仍然有梦想有追求,人生还有很多时光可以好好利用。做自己原来因为工作、陪伴孩子及其他事情牵扯精力、早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情,现在空巢之后,时间与精力都有了,夫唱妇随可以让梦想照进现实!

儿子出国后,业余时间我俩一起去武汉大学学习心理咨询师的课程。一年后,双双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共同加入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夫妻俩共同创作,近年来陆续出版了纪实文集《拯救姐妹》、陪母日记《妈妈,怎么陪您也不够》、长篇小说《因为爱情》等作品。我俩还同时加入了湖北省作家协会,后来S爸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还有,我俩每天早晚都要运动健身,或散步或慢跑或快走或做自由体操或跳广场舞,公休和节假日,时常回乡看望年逾八旬的父母,陪他们聊天,满足他们内心真实的各种需求,让他们各自都能颐养天年。

我俩工作之余被照顾或看望年迈父母、学习、阅读、写作、运动、健身、摄影、书法等等填得满满的,每天作息规律,忙得不亦乐乎。这对远在国外深造的儿子而言,还真可谓“乐不思蜀”呢!

现在,我们这对空巢夫妻不仅空巢不空,一点也感觉不到儿子离巢后的孤独、痛苦和失落,而且在工作学习运动写作摄影中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好伙伴,也拓展了人生发展的空间,每天的日子过得特别充实。

在我们看来,夫妻空巢,有如婴儿出世,一切归零,重新开始。因为前所未知,所以一往无前。我俩仍将齐心协力,力求上进,探索新知,虽然有苦也有累,但时刻乐在其中,与S和Q一起,继续为梦想奋斗,各自做最好的自己,携手迎来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本书是家史的记录。记录了S让我们成为空巢夫妻之后,我俩与S以及后来他结识恋人Q从他俩相识、初恋到热恋、订婚再到领证和举办婚礼的全程互动、交流、沟通和融合。

本书原名《SQ的三国爱情》。作为郭家婚礼喜糖书,除发放给了SQ婚礼到场来宾外,还赠送给了与我们四人有交集的无数“有缘人”。现郭家喜事圆满收官,S、Q二人将全力以赴、全身投入他俩的下一个“三年规划”。他俩没忘初心,决定放下这段,轻装上阵,全心续写“从此,王子与公主在城堡里过着幸福生活”另起一行之后的精彩“下文”。

借本书登陆中文在线之机,我俩决定,满足S和Q的要求,隐去S和Q的名字,并改书名为《那么远,这么近》。的确,在空间上,S六年海外留学,SQ之恋历时三年,跨越三国,即使在国内,也是跨省,乘飞机需要两个小时的航班里程,尤其是一年一度春节团聚,非常不便,可谓足够远的;而我们四人,老少两对夫妻,历经三年的实时互动、切磋与融合,四个人的思想已趋于高度一致,加上一直使用方便快捷的QQ和近两年微信语音和视频的普及,我们之间已完全实现时间上的即时沟通和空间上心与心的即时联结,可谓足够近的。(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