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三十八章 复国为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过了好半会儿,孙延寿就见到一个精壮黑瘦的汉子大步踏进了书房,这汉子八字眉朝两边开,鼻头高高隆起,下巴刮的干净,清瘦的脸庞上有着两只不大的眼睛,但是,偶尔在一开一合间,还可以在那双眼睛里看到几分不同凡响的精光。

不错,这人就是孙望麟,此番他来见孙延寿,身上只披了件洗的白的外衫,腰上虽没饰剑,但他却还习惯性的把左手kao近大垮,摆出副随时可以出击的模样。

孙望麟来这之前只以为孙延寿是想向他咨询些北伐的事情,哪知道甫一出口却完全不是一回事,肃穆的脸上微微挤出一丝笑意,却听他嘴里道“喔?不知是何物?”

哪知道瞧了半天,他那便宜.义兄的脸上的肃穆表情自始至终未曾变幻一分,迟疑的问了一句,孙延寿嘴里道“不知义兄以为如何?”

心里面像被猫抓的一样痒痒,.孙延寿继续问道“兄长就没有别的什么想法?你我兄弟,你要是真的有什么意见,不妨出来,我不会往心里去的。”

孙延寿心中大乐,也很是感动,之前他就怕这位能.力惊人的义兄心有异议,所以他才在第一时间把对方唤来通了通气,哪知道自己的便宜老爹孙龙就算死了,可还是留给自己这么一笔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的名称叫:施恩。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孙延寿才算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

“嗯,举手之劳,此事你决定何时大告天下?”

重重的了头孙望麟出言道“不错,这是老诚谋国的想法。”

也是想到这里,孙延寿才决定率先告知孙望麟,毕竟他可是两广军中最勇猛的大将!有了他的支持,起码广西老卒那里不再会有任何异议,老卒那里没了异议,新卒这儿就根本不需要担心了,没有孙延寿,根本就不会有这些新兴势力的今天。

一晃又是半月过去,这半个月的时间,孙延寿的暗影卫全盘出动,他们极力引导市井流言的走向,现如今钦州一地、两广要冲几乎人人都在猜测孙延寿的身份,有的人他是青莲下凡,前来解救世人与苦难;有的人他是朱皇爷重生,为汉人争一口气;更有人似鼻子似眼的他孙延寿是天上星君下凡……总而言之,如今孙延寿已经被神化了,别他要复国,就算他要百姓节食一天,只怕百姓都愿意去做,当然了,这个前提也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

之前,孙延寿就有意识的轮番调换各地的军政要员,等到九月初五这一天,但凡身负要职的官员,几乎都聚在钦州,等候孙延寿的差遣。

正礼儿还没开始,聚集在钦州的各方人员便迫不及待的开始探1ou口风了。

初五这天一早,孙延寿便早早的起了穿,由侍女服侍,穿上了明黄色绣龙的外衣。

朱延寿(孙延寿以后就称朱延寿)之前设立的司礼监位于奉天门,钦天监设定时鼓,尚宝司设宝案,教坊司设中和韶乐,设而不作。

坐在金黄色的龙椅上,朱延寿满意的望着底下黑压压的官员,当是时,他便生出一种睥睨天下的感觉,兴许,这便是权力的味道吧。

敬畏的偷瞥了一眼高居龙座之上的孙延寿,堂下文武全都拜服在地。

其中的意思无非几:名自己朱氏血脉的身份,表明自己有资格争这汉家河山,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如今身份有了,那复国为明自然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其二,改国号为兴业,意为大兴汉人基业的意思,沿袭三省六部制,设丞相,大赏群臣,犒劳天下;其三,炫耀武力,告诉老百姓朱延寿这个皇帝不是白做的,他手底下究竟有多少多少战船、多少多少精兵,当然了,数目只会夸大,绝对不会缩,这样一来,四方势力就很难准确的把握到孙延寿的实力。

之后由丞相率领满朝文武向龙座的方向跪拜,嘴里启奏:告祭礼成,请即皇帝位。

当然了,人家那是老祖宗了,现如今孙延寿根本做不到那儿,幸好孙延寿还在岭南淘金子一样淘到了一个礼部世家出身的官员,这才没闹出笑话。

现在孙延寿的经济来源已经逐渐稳定下来:一来是海盐,二嘛就是海运的巨大差价,其三就是各大港口的税收,其四就是各大国营企业的利润了,至于农业税收,这已经在孙延寿的两广降落成份额最的一块。

其实一开始孙延寿看到牛庭直递交的情报时,他还根本不相信,因为后世的电影电视里为鞑子王歌功颂德的影视剧几乎都满纸满篇的宣扬“永不加赋”,就连金庸先生的里也写得那么感人,顺治老鞑子当了和尚还念念不忘的告诫康熙少收税不加赋,可事实呢?

看了牛庭直的这个统计,孙延寿觉得满清的赋税方面比起明朝来并没有好不了多少。

根据后明(孙延寿的国号为明史称后明)各方面对清廷的分析,孙延寿得到一个情报:清廷每年岁入白银两千四百万两左右,当然这个数字可kao度不高,因为,清庭控制区百姓的真正负担是白银四千万两左右,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数字对比——当年明朝崇祯皇帝领导下的大明王朝,在屡屡加征辽饷、剿饷之后全部数字也才三千七百万两,而且八旗入关之后抢劫了大片土地,照祖宗规矩来这些土地也是不用交税的,所以虽然没有了战争,北方的生产力恢复得依旧极为缓慢。

其实这些年清庭也挺可怜的,几乎从立国开始就没有消停过,顺治时代中国南北对峙,为了要消灭南明朝廷完成统一自然不可能好好的休养生息,后来南京被攻下来了,原来的李闯、张酋余逆居然和明朝残余势力来了个合流,在四川、两广、湖南一带依旧闹得玄乎,没办法大军继续征战,待好不容易把他们消灭之后,朝廷为了安抚三个汉jian头目,又不得不拨出国家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贿赂他们,尽管如此,没舒心几年吴三桂还是造反了,于是战争机器又重新运转,动全面的平叛战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庞大的军费支撑为前提的,作为最先被征服的北方数省百姓,他们的负担从来就没有轻缓过。

时至今日,孙延寿在岭南扯大旗登高一呼,这个在经济上早已濒临崩溃帝国又受到了沉重一击,接近兵力真空的北方诸省惊恐万分,为了应付近在咫尺(后明的水师)的威胁,他们在沿海大幅度的迁民内居(就是肃清海防,海岸百里之内不得有人,片木不得下海,等于是禁海令的升级加强版),这样一来苦的自然还是老百姓。

现在搞拆迁都有那么多钉子户,那么多宁死不从的“勇士”在那个时代,故土难离的想法更是根深蒂固,于是当地百姓与前去驱赶的满清士卒生了数百次激烈冲突,清廷惶恐之下屡出昏招,竟然派人大肆屠杀。

好嘛,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记忆还未曾远去,满人又给苟且偷生的汉人上了一课!

以现在的生活水平,政府执行力大量的水库移民都不能做到家有所居,老有所养,更别清初了,清廷才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至于拆迁费、补偿金,区区几十文钱一再剥削,真正落到百姓手里的也不过几个大字儿,几个大字儿在这乱世连他娘的一块烧饼都买不起!

至于定都钦州,这完全是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当然了,由于钦州的战略纵深问题,钦州只是作为后明的陪都而已,不定哪天后明大军攻了南京、平了京师之后就会迁都呢。

只是相较于两广的其他城市,钦州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它的展是由孙延寿一手促成的;居住在钦州的百姓对孙延寿具有浓厚的拥戴心理,当然了,这也跟钦州的地理位置有关系。

钦州地处中国西南沿海,是岭南第一大港。他背kao大西南,西临太平洋,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不但如此,它还北临南宁,东交北海,西连防城。现辖二区五四县,即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县、钦北县以及钦州区、钦州港等部分,有岛三百零三,有人口三十万,民族数十个:汉族、彝、苗……其中汉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

钦州美丽如画,她有钦江、茅岭江和大风江穿城而过,三条河流经过钦州湾汇入浩瀚的太平洋。

在一千多年前,钦州古称安州,钦州,古称安州,有14oo年悠久的历史,南北朝宋代时期置宋寿郡,梁代设安州。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安州为钦州。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宁越郡为钦州总管府,元改为钦州路,明初改为钦州府,之后一直沿用至明末清初。

国父孙中山曾经在《建国方略》一书中将钦州描述成南方第二大港,由此可见其地理位置的优势。V!~!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