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40章 人界之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紫月凝视那个曾经年轻力壮的父亲失声道:“父亲这都是真的么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紫月知道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父亲一定会和人间界同生同灭。

紫莫轻轻的点了点头心中当然知道紫月的想法但是依然一副淡淡的笑容是那样的平静宁人。

“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么?”紫月立刻回过头问道。不敢在注视着父亲的眼睛她怕自己会哭出声来。

“应该是那几个老不死的原因吧总之这件事不是你们这些人能左右的我劝你们还是离开这里就连陈圣轩那小子也无可奈何的。”恶魔老祖懒得在解释下去对于一个没有善心的人来说最怕看到这种煽情的场面生怕自己内心深处一直坚持的某些东西是错误的。

“不可以绝对不可以!”紫月呼喊起来。

“真麻烦~!我说小娘子你到底再说什么什么不可以不可以?”恶魔老祖突然都感觉到自己的脑袋都变大了。

“其实想要人间界颠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孩子你放心吧为父不会出什么事的其实人间界才是六界中的最强一脉你还记得为父说的这句话吧。”紫莫为了不让女儿担心安慰道。

“可是…这怎么可能人间界它…”紫月怎么想都想不明白为什么最弱小最底层的人间界会是最强大的那一个。

就连恶魔老祖也是疑神疑鬼的看着紫莫像是看傻子一般找借口也不至于找这么假的借口啊。

“好吧今天我就和你们说吧人间界其实就是曾经的东方神界每到一个定期人间界便会颠覆一次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了。”紫莫望着周围不相信的眼神缓缓道。

听完紫莫的回答恶魔老祖更是无奈的摇摇头道:“东方神界?!哼还不是让人给灭了东方神界有哪个人能挑起这么重的大梁开什么玩笑。”

紫莫看着恶魔老祖温和道:“你是恶魔对吧。”

恶魔老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傻子会一下子就认出了自己。半天说不出话来愣愣的望着紫莫傻傻的点了点头道:“你怎么会认得我?”

恶魔老祖已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凌飙小黑两人立刻警觉起来这个名字可不是一般的代表恶魔的凶名在其他各界谁人不知?!

“我果然没有认错人你还记得当年的先祖大战么?”紫莫淡淡道。

“废话当然记得老子就是因为那事才被人囚jin的快点说你到底想说什么。”恶魔老祖已经等不及了能知道先祖大战的人已经不多了。

“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那些曾经陨落或是消失的先祖全部都隐藏在人间界你相信么?”紫莫正se道。

“你…喋喋喋喋…”恶魔老祖本来凝重的表情立刻舒展开来大笑起来。

“呵呵我就知道你是不会相信的等到那一天你就会相信了看来那一天已经不远了。”紫莫深深的叹息道。

感觉到对方口气中的味道恶魔老祖也渐渐收回了笑容猛地想起了当年的那些先祖那个时期才是六界最强盛的时候。

特别是东方神界的那几个家伙。

(一些东方神界大神的资料;酆都大帝道教信仰的主宰地狱的最高神灵。其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云:‘北方有鬼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叫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主阅领万鬼。‘1《太平经》多土府、土主召人灵魂、考人魂魄之说如卷一百十二称:‘大阴法曹计所承负除算减年。算尽之后召地阴神并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②卷一百十四又云:‘为恶不止与死籍相连传付土府藏其形骸何时复出乎?jing魂拘闭问生时所为辞语不同复见掠治魂神苦极是谁之过乎?‘③晋葛洪《枕中书》载:‘鲍靓为地下主者带潜山真人。…蔡郁垒为东方鬼帝治桃丘山。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④这些是道教关于地狱及其主宰神较早的说法为其后丰都大帝的滥觞。

到南朝时道教对酆都大帝的描绘比较成系统了。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所排神仙座次的第七中位即为‘酆都北阴大帝‘称其:炎帝大庭氏讳庆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罗丰山三千年而一替。5陶弘景《真诰》卷十五‘阐幽微第一‘载:

‘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万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宫室。山上有六宫…第一宫名为纣绝阴天宫以次东行第二宫名为泰煞谅事宗天宫第三宫名为明晨耐犯武城天宫第四宫名为恬昭罪气天宫第五宫名为宗灵七非天宫第六宫名为敢司连宛屡天宫。凡六天宫是为鬼神六天之治也。‘注云:此六天宫‘是北丰鬼王决断罪人住处其神即应是经(今)呼为阎罗王所住处也其王即今北大帝也。…凡生生之类其死莫不隶之至于地狱。‘6又云:

‘炎庆甲者古之炎帝也今为北太帝君天下鬼神之主也。‘⑦《真诰》卷十三也说:‘鬼官之太帝者北帝君也治第一天宫中总主诸六天宫。⑧是总生杀大权的鬼官。上述说明南北朝时道教已形成酆都大帝主管地狱的信仰当时多称为北帝君简称北帝。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地狱说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有所谓十八层地狱及十殿阎罗治鬼之说道教汲取了这些思想逐步形成了酆都鬼狱并塑造了酆都大帝的形象。《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元始天尊说酆都灭罪经》的十会斋功德十王名号与《佛说地藏菩萨心因缘十王经》同。正一部又有《元始说度酆都经》。

道教的酆都大帝原说住在北方的罗酆山称为北帝;而后世却以今四川的酆都县为鬼城系酆都大帝的治所。这一转变大约生于宋代。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六引宋范成大《吴船录》说:‘忠州酆都县去县三里有平都山。碑牒所传西汉王方平、后汉阴长生皆在此得道仙去有阴君丹炉。…阴君以炼丹济人其法犹传。‘俞樾按:‘酆都县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宜为神仙窟宅而世乃传为鬼伯所居殊不可解。读《吴传录》乃知因阴君传讹盖相沿既久不知为阴长生而以为幽冥之主者此俗说所由来也。‘⑨同卷‘罗酆山‘条又云:‘按罗丰山为北方鬼帝所治故有罗酆治鬼之说而世俗乃指今四川酆都县。《夷坚志》云:

‘忠州酆都县有酆都观其山曰盘龙山即道家所称北极地狱之所。‘盖南宋已有此说。清方象瑛《使蜀日记》说:‘酆都县城倚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素以‘鬼国都城‘闻名。传说汉王方平、阴长生先后于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后人误读‘王、阴‘为‘阴王‘讹传为‘阴间之王‘。酆都乃成阴曹地府。酆都城的阎罗殿被误传为酆都大帝的宫殿地藏菩萨讹传为酆都大帝。

我国传统信仰的地狱主宰有东岳大帝、地藏和酆都大帝前者源于汉族民间信仰中者源于佛教后者则源于道教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一带有一定影响。

关圣帝君简称关帝俗称关公即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三国蜀将关羽。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为蜀国统兵镇守荆州后败死麦城谥为壮缪侯。传说关羽死后身异处头葬洛阳身葬当阳玉泉山荆州人感其德义立玉泉祠祀之。《云溪友议》称:‘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荆州有玉泉祠…祠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郎也。‘1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载:‘唐咸通乱离后坊巷讹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②说明唐代尚视其为人鬼之流。宋洪迈《夷坚支志》甲卷九载:‘潼州关云长庙在州治西北隅土人事之甚谨。偶像数十躯其一黄衣急足面怒而多髯执令旗容状可畏‘。③表明宋代已被庙祀为神。

关羽受到统治者的崇祀始于北宋末期。当时金军不断南进北宋山河岌岌可危。宋徽宗认为可以关羽的‘忠勇义气‘激励士气和民心乃于崇宁元年(11o)至宣和五年(11)的二十余年间三次追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南宋建炎三年(119)又加封壮缪义勇王称壮缪义勇武安王。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英济王称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孝宗敕曰:‘生立大节与天地以并传;没为神明亘古今而不朽。‘④在宋王朝的褒崇下关羽已成为既能以忠义气节相号召的人间楷模又是求雨祈晴、拯救生灵劫难之神。

元明统治者继续崇奉关羽。元文宗天历元年(18)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遣使祠其庙。明洪武二十七年(194)朱元璋敕建关公庙于南京鸡鸣山每岁四孟及岁暮遣应天府官祭五月十三日诞辰又遣南京太常寺官祭。明成祖永乐元年(14o)建关公庙于北京。万历十八年(159o)神宗敕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由王而晋为帝。

万历四十二年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并将关羽定为武庙的主神与崇祀孔子的文庙并列为文武二圣。

清统治者对关羽的崇奉有增无已。入关之前已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建关帝庙皇太极赐额‘义高千古‘。入关以后清世祖于顺治九年(165)在北京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三年(175)追封关羽父祖三代公爵并授洛阳、解州关氏后裔五经博士。乾隆三十三年(1768)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至光绪五年(1879)已加封为: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佑护国保民jing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封号长达二十六字。

在关羽崇拜极盛的明清两代更盛传关圣帝君显灵的。大都为佑助官军剿灭异己或农民起义。如关羽显灵助战使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胜陈友谅正德(15o6~151)时刘六、刘七起义天启(161~167)间徐鸿儒起义;清军甘肃苏四十三起义、湘西苗民起义、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等等都有关羽显灵的神异。

旧时关圣帝君被视为神通广大的神灵而受到各阶层的广泛崇祀。广大群众以其信义耿介奉之为驱邪除恶、扶正保民的大神;士人以其忠义正直奉之为道德偶像;将士以其神武善战奉之为克敌制胜的军神;商贾又奉之为招财进宝的福神。关帝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广泛的信仰除历代帝王的褒扬崇封外明代《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清何刚德《客座偶谈》卷四云:‘京中茶馆唱大鼓书多讲《(三国)演义》走卒贩夫无人不知三国。北人好听戏尤好武戏武戏多演三国也…甚矣《演义》魔力之大也。但三国人才多矣而独注重于关壮缪或称关公或称关老爷南人则又称曰关帝…北人崇拜者视南人为甚而关外为尤甚。‘5道教亦崇奉关圣帝君约成书于北宋末南宋初的《太上大圣郎灵上将护国妙经》假托关帝传经说咒称‘义勇武安王汉寿亭侯关大元帅‘受玉帝敕命为‘三界都总管雷火瘟部冥府酆都御史‘宣示信众要‘宁为忠臣‘‘宁为孝子‘‘无论纲常伦理无论日用细微皆当省身寡过不可利己损人。一念从正景星庆云;一念从邪厉气妖氛‘。6明万历以后成书的《三界伏魔关圣帝君忠孝忠义真经》称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并提高其神权谓其‘掌儒释道教之权管天地人才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云汉下辖七十二地土垒幽酆。

秉注生功德延寿丹书执定死罪过夺命里籍考察诸佛诸神监制群仙群职。‘⑦几乎成为统管三界十方、佛仙人鬼的大神。

明清以后关帝庙祀几遍天下南达岭表北极寒沍虽山陬海角乃至海外皆建有关帝庙。多数关帝庙皆由道士住持其祖庙解州关帝庙亦然。俗以五月十三为关帝生日各地关帝庙皆举行祭祀。吴郡(今苏州市)地区在‘十三日前已割牲演剧华灯万盏拜祷维谨。行市则又家为祭献鼓声爆响街巷相闻。又相传九月十三日为成神之辰其仪一如五月十三日制。俗以此二日雨为关王磨刀雨主ren口平安。

东岳大帝是道教因袭民俗崇奉的泰山神。泰山古称东岳自古受着人们的崇拜。其后人们将其拟人化给它取姓氏名讳定婚配子女。汉代纬书称:‘东方泰山君神姓图名常龙。‘1《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七引张华《博物志》称泰山神有女‘嫁为西海之妇‘。②《魏书》卷五十二《段承根传》又称泰山神有子与段晖同学。③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更称东岳有子五人‘惟第三子后唐封威权(或作‘威雄‘…

引者注)大将军本朝封炳灵侯。‘④特别重要的是:民间认为泰山是人死后灵魂的归宿之地泰山神是阴间鬼魂之最高主宰。此信仰盖起于西汉。汉代纬书《孝经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孙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长短‘。5近代于东汉墓出土的‘镇墓券‘中亦有‘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太山‘6‘生属长安死属太山死生异处不得相防(妨)‘⑦之语。此外史籍中又多记人死后赴泰山任泰山府君、泰山令、泰山录事等事。《南史》卷三十七《沈庆之传》称沈僧昭少事天师道‘时记人吉凶颇有应验。自云为泰山录事幽司中有所收录必僧昭署名。‘⑧历代帝王出于神道设教的需要一方面十分重视对泰山神的祭祀甚至亲登泰山封禅祭拜;另方面不断崇封泰山神爵。《文献通考》卷八十三载: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5)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大中祥符元年(1oo8)封禅礼毕诏加号泰山天齐王为仁圣天齐王;五年诏加上东岳曰天齐仁圣帝。⑨《续文献通考》卷七十四载:至元二十八年(191)诏加东岳为齐天(或作‘天齐‘—引者注)大生仁圣帝。aB道教亦很早崇奉泰山神。南北朝时托名东方朔的《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曰:‘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者也。俗世所奉鬼祠邪jing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泰山君服青袍戴苍碧七称之冠佩通阳太明之印乘青龙从群官来迎子。道教斋醮科仪中常以之为主管鬼魂的地祇大神被祈祷南宋《道门定制》卷二《申东岳状》即有‘谨具状申闻东岳天齐仁圣帝…乞体行符命告下有司释放亡魂来临法会庶令幽爽得遂生等语。随着泰山神之封号由王晋升为帝道教赋予它的威权也愈来愈大。约出于明代的《东岳大生宝忏》曰:‘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应乎造化生于混沌之初立自阴阳镇彼幅员之域与天齐久。…奉行天令宰御阴司…知人寿之短长设七十五司以掌权衡。有三十六岳以惩凶恶永绥邦社大庇民区。《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妙经》曰:‘泰山元帅累朝节封东岳大生天齐仁元圣帝气应青阳位尊震位独居中界统摄万灵。掌人间善恶之权司阴府是非之目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岳惩奸罚恶录死注生化形四岳四天圣帝抚育万物群生。由只管鬼魂的阴王变为‘掌人间善恶之权‘‘注死录生‘的大神。《三教搜神大全东岳传》为了推尊东岳大帝更为之编造了一个离奇的谱系曰:

‘昔盘古氏五世之苗裔曰赫天氏赫天氏(子)曰胥勃氏胥勃氏(子)曰玄英氏玄英氏子曰金轮王。金轮王弟曰少海氏少海氏妻曰弥轮仙女也。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觉而有娠生二子长曰金蝉氏次曰金虹氏。金虹氏者东岳帝君也。金蝉氏即东华帝君也。金虹氏有功在长白山中至伏羲氏封为太岁为太华真人掌天仙六籍。遂以岁为姓讳崇。其太岁者乃五代之前无上天尊所都之地今之奉高是也。经此改造后东岳大帝便成为‘掌天仙六(录)籍‘的古仙。由此反映出东岳大帝在道教中地位之崇高。

旧时各地皆有东岳庙大都以道士奉祀香火。传说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生日该日各地皆于庙中举行盛大庆典。明田汝成《熙朝乐事》云:‘三月二十八日俗传为东岳齐天圣帝生辰杭州行宫凡五处而在吴山上者最盛。士女答赛拈香或奠献花果或诵经上寿或枷锁伏罪。钟鼓法音嘈振竟日。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云:‘(顺天府宛平县)城东有古庙祀东岳神规模宏广神像华丽。国朝岁时敕修编有庙户守之。三月二十八日俗呼为(神)降生之辰设有国醮费几百金。民间每年各随其地预集近邻为香会月敛钱若干掌之会头。至是盛设鼓乐幡幢头戴方寸纸名甲马群迎以往妇女会亦如之。是日行者塞路呼佛声振地。甚有一步一拜者曰拜香庙。清顾铁卿《清嘉录》卷三云:(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天齐仁圣帝诞辰。

城中玄妙观有东岳帝殿。俗谓神权天下人民死生故酬答尤虔。或子为父母病危而焚疏假年谓之‘借寿‘或病中语言颠倒令人殿前关魂谓之‘请喜‘。祈恩还愿终岁络绎。

至诞日为尤盛。虽屯隅僻壤多有其祠宇。在娄门外者龙墩各屯人赛会于庙张灯演剧百戏竞陈游观若狂。…

俗以诞日前进香者乡人居多呼为草鞋香。

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

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民间和道教所信仰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东晋宁康二年(74)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1并称张亚子仕晋战殁。实为《晋书》所载张育之事。

梓潼神张亚子又作张垩子或张恶子。《华阳国志》卷二载:‘梓潼县郡治有善板祠一名恶子。‘②民间盛传梓潼神张恶子显灵的神异。《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四剑州梓潼县条引《郡国志》载:‘恶子昔至长安见姚苌谓曰:‘劫后九年君当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幸当见寻‘。‘③《十六国春秋辑补后秦录》载:前秦建元十二年(76)姚苌至梓潼七曲山‘见一神人谓之曰:‘君早还秦秦无主其在君乎?‘苌请其姓氏曰:‘张恶子也‘言讫不见。至据秦称帝即其地立张相公庙祀之‘。④安史之乱唐玄宗入蜀途经七曲山有感张亚子抗击前秦之英烈遂隆重祭祀并追封为左丞相。据传唐玄宗驻跸七曲山时曾梦见张亚子显灵言玄宗不久将当太上皇。现七曲山尚有唐玄宗‘应梦仙台‘遗迹。唐广明二年(881)僖宗避黄巢起义入蜀行至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解佩剑赠神。梓潼神张亚子因唐帝王的崇拜声名远播逐渐由地方神成为天下之通祀的大神。

北宋咸平三年(1ooo)益州都虞侯王均起事官军进讨‘忽有人登梯冲指贼大呼曰:‘梓潼神遣我来九月二十日城陷尔辈悉当夷灭!‘贼射之倏不见。及期果克城‘。5宋真宗遂敕封张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并为之修葺祠宇。南宋时期由于兵连祸结梓潼神更受崇祀。宋高宗赵构于绍兴十年(114o)敕大修梓潼神庙敕封庙额为灵应祠。光宗追封张亚子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理宗追封张亚子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16)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

宋代还盛传梓潼神显灵祐庇士人中举之灵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载:‘李知几少时祈梦于梓潼神。是夕梦至成都天宁观有道士指织女支机石曰:‘以是为名字则及第矣!‘李遂改名石字知几是举过省。‘6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载:‘长安西去蜀道有梓潼神祠者素号异甚。

士大夫过之得风雨送必至宰相;进士过之得风雨则必殿魁。自古传无一失者。‘⑦自是民间奉祀益盛。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四载:‘梓潼帝君在吴山承天观此蜀中神专掌禄籍凡四方士子求名赴选者悉祷之封玉爵曰惠文忠武孝德仁圣王。‘⑧南宋末期各府州亦立梓潼帝君祠。元仁宗延祐三年(116)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奉祀更盛。虞集《广州路右文成化庙记》谓‘缙绅大夫士多信礼之而文昌之祠遂遍郡邑‘。⑨道教早有文昌信仰《老君音诵戒经》即有‘当简择种民录名文昌宫中之说。至元明时道士利用民间信仰文昌帝君之习俗降笔作《清河内传》《梓潼帝君化书》等以叙文昌帝君神迹;谓其本吴会间人生于周初后七十三化累为士大夫西晋末降生蜀地姓张名亚字霈夫并称玉皇大帝命其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等。《道藏辑要》又收有清代崇德弟子纂述的《文昌帝君本传》谓文昌帝君姓张讳善勋称其灵异甚著凡禳灾祛沴祷雨祈嗣有感必通能镇伏妖魔疫疠鬼神。谓帝君为司命贵jian所系文武医卜、士农工贾凡一民一物之枯荣贵jian皆隶文昌帝君之造化。谓文昌帝君居紫微垣文昌宫常降乩直书现梦隐示可分shen应化救劫保生。等等。《道藏》和《道藏辑要》中以文昌降笔的经典颇多其中流行最广的是宋元时所出的《文昌帝君阴骘文》该书宣称:

文昌帝君‘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其训于人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忠主孝亲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此为道教三大劝善书之一旧时对民间影响颇大。

元明以后各地多建有文昌宫、文昌祠、文昌阁。四川梓潼县七曲山之文昌宫颇具规模至今犹存。台湾省现亦存文昌帝君庙二十九座。道教以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诞辰旧时各地土人皆于是日举行文昌会相沿成俗。

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

《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

据《云簋七》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云簋七》卷三《道教本始部》)

又据《集说诠真》引《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

《云簋七》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

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个过程。汉顺帝时(16—144年)张道陵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无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金阀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金阀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

《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棍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jing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jing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此时还只有有始天王的称呼。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称“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书.经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称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问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隋代道士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隋唐之时遂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真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信仰。

关于元始天尊的名称《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这种气派显然被人间帝王所效仿。

纵观元始天尊的演变过程可以现“元始”一词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学用语后来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渐演变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于三清之。从角度上考察这与道家演变成道教的完全相吻合。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se”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se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贤下至民间菩男信女的虔诚崇拜。

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虽然是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却能反映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的。

传说伏羲、女娲、神农是远古时代的大圣人各有一些了不起的功绩。

伏羲又称庖羲。据说他是个大明家“始作八封”“作结绳而为网罟”这是两件大的明创造。当然社会出现这样的新事物是由于人们集体劳动的结果而不会是某个“圣人”的恩赐。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那个伏羲氏族开始使用一种记事符号又懂得制网捕鱼了。

女娲的主要业绩是“炼五se石以补苍天”据说在这以前天塌地陷灾害不息经过她老人家的工作一切就序了。她也就成了传说中整理天地的神。这个反映了远古人类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

神农是传说个主掌稼穑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会农业开始展的氏族名称。据记载当初人们吃生肉喝兽血穿兽皮。神农认为人们这样生活下去是难以维持的。于是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神农并无其人。后来人们推测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相当子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

传说中的五位上古帝王文书记载很不一致。他们活动的时代可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制或原始社会末期了。

太皞也称为太昊姓风。相传他人头蛇身或人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领居住在陈地(即现在河南淮阳县)。他应该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鹏的氏族领。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生了长时期的。九黎族的领叫蚩尤兽身人言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腮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黄� ��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场。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传说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过着不定居的游牧生活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生三次大战。黄帝统率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了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黄帝后代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后来中国人自称是“黄帝子孙”

正是这个原因后人把许多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se衣裳。他让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他命令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等等。这些传说不大可靠我们只能理解为黄帝时代生产工具大有进步。

少皞也叫少昊姓己名挚号穷桑帝传说是黄帝的后代居住在山东曲阜一带。这个部落以鸟为图腾有风鸟氏、玄乌氏、青乌氏共二十四种。这可能是二十四个氏族合成的一个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黄帝族向东展的一支。

颛顼号高阳氏居住河南濮阳县一带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可能这是八个氏族。颛顼对九黎族信仰巫教杂拜鬼神的风尚进行了治理逼迫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后来有个部落的领共工对颛顼非常不满愤怒地用头撞倒了不周山。顿时撑着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移动;地在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这是说共工改造自然成了胜利的英雄。

这些古代神话传说形象地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光荣传统深刻地说明人类社会的最初文明是经过艰苦斗争创造出来的。

传奇人物:葛玄(164~44)为三国吴人葛洪从祖。字孝先。人称太极葛仙翁。本琅琊人后迁丹阳句容。高祖庐为汉骠骑大将军封下邳侯祖矩仕汉为黄门侍郎父德儒历大鸿胪登尚书素奉道法。故葛玄出身宦族名门。自幼好学博览五经十五六岁名震江左。性喜老、庄之说不愿仕进。后入天台赤城山修炼遇左元放得受《白虎七变经》《太清九鼎金液丹经》《三元真一妙经》等后遨游山川周旋于括苍、南岳、罗浮诸山。后汉室倾覆三国战乱于是删集《灵宝经诰》jing心研诵‘上清‘、‘灵宝‘诸部真经;曾嘱其弟子郑思远在他死后将‘上清‘、‘三洞‘、‘灵宝‘中盟诸品经箓付阁皂宗坛及家门弟子世世箓传。据说吴嘉禾二年()葛玄径往阁皂东峰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

还称《灵宝经箓》传自葛玄故后世灵宝道士奉他为阁皂宗祖师。《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好道术葛玄尝与之游得权器重特于方山立洞玄观。《舆地志》也有赤乌二年(9)建立方山观的记载。北宋崇宁三年(11o4)封‘冲应真人‘;南宋淳皊六年(146)封‘冲应孚佑真君‘。

《抱朴子内篇金丹》载称:葛玄师事庐江左元放受《太清丹经》三卷、《九鼎丹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葛玄又以其书并炼丹秘术传郑隐郑隐再传葛洪。上述丹经均属‘太清经‘系统。考《太清丹经》即今《太清金液神丹经》《九鼎丹经》即今《黄帝九鼎神丹经》两者卷数亦同皆成书于西汉末、东汉初是现存道教最古的丹经主讲金丹服食之道。又据《云笈七洞仙记》载:‘郑思远晚师葛孝先受《正一法文》《三星内文》《五岳真形图》《洞玄五符》等。‘考《三皇内文》本符书与《五岳真形图》均为召神劾鬼之属后归‘洞神经‘系统。在修持活动方面道书还有关于葛玄能服术、辟谷行诸奇法的种种传说。

林灵素为北宋末著名道士。初名灵噩(一作‘灵蘁‘)字岁昌(一说字通叟)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家世寒微少依佛门为童子。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林灵素传》载少时曾为苏东坡书僮东坡问其志笑而答曰:‘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但据《家世旧闻》记载‘少尝事僧为童子嗜酒不检僧笞辱之愤弃去为道士‘。《宋史林灵素传》并谓其‘往来淮、泗间丐食僧寺僧寺苦之‘。《老学庵笔记》又载其为会稽天宁观老何道士所拒之事。早年贫困可知。改从道教后志慕远游至蜀从一自称赵升之道人数年后得其书(一说即《五雷玉书》)由此能行五雷法。

关于林灵素何时至京、何以得宋徽宗宠信历来异说多端矛盾迭出。综观各书所记以《宋史·林灵素传》所载‘政和末王老志、王仔者既衰徽宗访方士于左道录徐知常以灵素对‘等语比较与事实相近。林灵素既得召见徽宗问:‘有何术?‘答曰:‘臣上知天宫中识人间下知地府。‘

又进言:‘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于世其弟号青华帝君者主东方摄领之。己乃府仙卿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并称权臣巨阉如蔡京、王黼、童贯等皆为仙官。时贵妃刘氏有宠则奉为九华玉真安妃。徽宗信其言又视其貌如旧识为之改名‘灵素‘赐号‘通真达灵先生‘授以金牌任其非时入内并筑通真宫以居之。

请治宫jin怪因建上清宝箓宫密连jin省。政和七年二月林灵素受命于上清宝箓宫宣讲青华帝君夜降宣和殿事与会道士多达二千余人。又建仁济亭施符水;开神霄宝箓坛令吏民受神霄秘箓。诏天下皆建神霄玉清万寿宫无观者以寺充并于殿上设长生大帝君、青华大帝君等神霄系神像。林灵素领修道书改正诸经醮仪校对丹经灵篇删修注解;每逢初七则讲说三洞道经与玉清神霄王降生记。由此京师士民信道者日众。四月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林灵素升为温州应道军节度。在京期间先后被封赐、加号为‘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太中大夫‘、‘凝神殿侍宸‘、‘蕊珠殿侍宸‘、‘冲和殿侍宸‘等。据赵与时《林灵素传》徽宗每以‘聪明神仙‘呼之亲笔赐‘玉真教主神霄凝神殿侍宸‘立两府(‘道家两府‘)班上。

林灵素既得势遂纵言‘释教害道今虽不可灭合与改正将佛刹改为宫观释迦改为天尊菩萨改为大士罗汉改尊者和尚为德士皆留顶冠执简‘。徽宗依奏于宣和元年(1119)正月下诏改佛为道易服饰称姓氏;左右街道录院改作道德院僧录司改作德士司隶属道德院。不久又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据说皇太子上殿争之令胡僧立藏等十二人和五台僧二人、道坚等与林灵素斗法僧不胜情愿戴冠执简。太子乞赎僧罪有旨放胡僧道坚系中国人送开封府刺面决配于开宝寺前示众。此前重和元年(1118)四月林灵素曾上《释经诋诬道教议》一卷乞颁降施行。

宣和元年(1119)五月都城暴水林灵素登城厌胜遭到役夫袭击徽宗始知其为众所怨。他又与皇太子争道终触怒徽宗以为太虚大夫斥归故里。一说:他登城治水水势不退回奏令太子设四拜。是夜水退尽京城之民皆仰太子圣德他因而上表乞归。九月全台上言:‘灵素妄议迁都妖惑圣听改除释教毁谤大臣。‘十一月与宫祠温州居住。不论何说为是但他因触帝怒而被斥还当属事实。

放林灵素归山《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皆称在宣和元年十一月。至于他死于何时官修史书均无记载。其他各书又多牴牾。据史料推断约死于宣和二年至七年间。死前仅有弟子皇城使张如晦随行。据赵与时《林灵素传》南宋时温州天喜宫尚有徽宗亲笔题字:‘太中大夫冲和殿侍宸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在京神霄玉清万寿宫管辖提举通真宫林灵素。

林灵素的著述情况今已难于详考。除《释经诋诬道教议》一卷外还有《归正议》九卷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引及他曾注《老子》但卷数不详。

聂师道为五代道士。生卒年不详。字通微新安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少居问政山师事道士。年十三即披戴冠裳十五传法箓之要。后出游绩溪山、南岳礼玉清及光天碧玉二坛又游止玉笥山清虚观据称遇异人谢通修授以《素书》。后还问政山故地居三十余年。唐给事中裴枢任歙州刺史期间田頵、陶雅举兵围之累月食尽援绝议以城降而城中杀外军过多无人敢领命出城师道乃自告奋勇请求前去枢曰:‘君道士岂可游兵革中邪?‘令易服以往师道曰:‘吾已受道法科教不容易服‘。乃缒城而出田頵、陶雅初亦怪之及与语大喜曰:‘真道人也。‘随约誓遣还。

歙州平吴太祖杨行密闻其名召至广陵建紫极宫居之。褒为逍遥太师问政先生。居三十年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邹德匡、王处讷、杨匡翼、汪用真、程守朴、曾景霄、王可儒、崔繟然、杜崇真、邓启遐、吴知古、范可保、刘日祥、康可久、王栖霞等皆传上清法散于诸州府传道行教朝廷皆授以紫衣光其玄门。

白玉蟾(1194~?)为南宋道士。本名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又号海南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史。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少年即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幼举童子科因‘任侠杀人亡命之武夷‘。及长游方外师事陈楠学内丹并相从浪游各地。陈楠死后又游历于罗浮、武夷、龙虎、天台诸山。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或哭或笑状如疯颠‘。1嘉定十年(117)收彭耜与留元长为弟子。次年宁宗降御香建醮于洪州玉隆宫玉蟾‘为国升座‘后又于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嘉定十五年四月赴临安(今浙江杭州)伏阙上书‘沮不得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此后隐居著述。其著作甚多生前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行世。后由彭耜纂辑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又有谢显道等编《海琼白真人语录》、彭耜编《海琼问道集》等。另据俞琰《席上腐谈》称张《金丹四百字》、石泰《还源篇》、薛式《复命篇》、陈楠《翠虚篇》等皆为白玉蟾托名之作。

白玉蟾为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是内丹理论家。其内丹学说的中心为‘jing、气、神‘说。据称:‘人身只有三般物jing神与气常保全。其jing不是交感jing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岂知此jing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尝相返离结为一块大无边。‘②他主张性命双修先命后性。其理论多融佛家与理学思想。他在《无极图说》中谓:‘道也性与命而已。性无生也命有生也。无物万物之始也有者万物之母也。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不穷之谓易。易即道也。‘

此即纳儒家《易》学以阐丹法。又称‘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前者指道教修命之术后者指佛教养神之方yu将佛教的养神之术纳入内丹修炼中。故人称其‘心通三教学贯九流多览佛书研究禅学。‘③白玉蟾师承陈楠兼行神霄雷法人称‘能呼召雷雨馘摄jing魔‘。④他主张以内炼为基础实行雷法与内丹术相结合。

认为雷法符咒的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之内炼工夫高下而定而内炼工夫全赖心之作用。他称‘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5且认为符咒召役的神灵实为行法者的jing气所化。

葛洪(8~6)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其父悌继续仕吴。吴亡以后初以故官仕晋最后迁邵陵太守卒于官。葛洪为悌之第三子颇受其父之娇宠。年十三其父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乃‘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伐薪卖之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人尠能读也。

1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每以异闻则以为喜。虽见毁笑不以为戚。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谓‘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题者‘。②西晋太安元年(o)其师郑隐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葯之朴携入室弟子东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阳。太安二年张昌、石冰于扬州起义大都督秘任洪为将兵都尉由于镇压起义军有功迁伏波将军。事平之后洪即‘投戈释甲径诣洛阳yu广寻异书‘了不论战功。‘但因‘正遇上国大乱(指‘八王之乱‘——引者注)北道不通而陈敏又反于江东归涂隔塞‘。③在此去留两难之际恰逢其故友稀含为广州刺史表请他为参军并担任先遣。葛洪以为可藉此避乱于南土遂欣然前往。不料嵇含又为其仇人郭励所杀于是滞留广州多年。深感‘荣位势利臂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绝赫赫者灭有若春华须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百端忧惧兢战不可胜言不足为矣‘。④乃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修习玄静。遂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建兴四年(16)还归桑梓。东晋开国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咸和(6~4)初司徒王导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干宝又荐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皆固辞不就。及闻交趾产丹砂求为句漏令遂率子侄同行。南行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乃止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卒于东晋兴宁元年(6)享年81岁。或云卒于晋康帝建元元年(4)享年61岁。

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

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yu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5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他说:‘览诸道戒无不云yu求长生者必yu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妬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6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他在《抱朴子外篇》中专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主张治乱世应用重刑提倡严刑峻法。匡时佐世对儒、墨、名、法诸家兼收并蓄尊君为天。不满于魏、晋清谈主张、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于教化。

葛洪在坚信炼制和服食金丹可得长生成仙的思想指导下长期从事炼丹实验在其炼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了物质的某些特征及其化学反映。他在《抱朴子内篇》中的《金丹》和《黄白》篇中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具体地介绍了一些炼丹方法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勾画了中国古代炼丹的梗概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实验化学的珍贵资料对隋唐炼丹术的展具有重大影响成为炼丹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著名炼丹家。

葛洪jing晓医学和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能长生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在其所撰《肘后备急方》中保存了不少我国早期医学典籍记载了许多民间治病的常用方剂系古代随身常备急救之手册并在东南亚各地广为流传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医学的重要史料。该书关于天花病的记载是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对结核性传染病的认识也比国外早一千多年。据载葛洪还撰有《肘后救卒方》和《玉函方》。‘余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相杂错其《救卒》三卷皆单行径易约而易验篱陌之间顾眄皆葯众急之病无不毕备家有此方可不用医。⑦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葯》中对许多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入葯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后世医葯学的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葛洪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惟多亡佚《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种以后人误题或伪托者居多。

陆压是个神秘的家伙主要特点是不吃亏专解疑难另外疑点就是没有来历自称非仙非圣一闲人。而且是燃灯败给赵公明的时节出场阐截两教都不知道他他却处处先知虽然被混元金斗捉走却能自行逃tuo。战孔宣时虽也吃了点亏但也能化长虹而去而且两次失手的原因都时因为没有能及时祭出法宝封神斩将飞刀。

很多人在看了封神演义后认为他的实力应该在阐教十二真仙之上。这是勿容置疑的。但同样很多人认为他的实力在几大教主之下。对这个我有点自己的看法。先有句话叫做“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君还在前。”这句话的份量我想不仅仅是表示陆压的年龄比较大而已吧?其次大家认为他实力在教主之下的很大原因是因为前述的两次战斗。这里就要讲到封神演义里关于法宝的描述。据我所知在那个时候法宝的好坏绝对决定了实力的高低。有赤jing子广成子两人为证。他们两人身为阐教十二真仙在将阴阳镜翻天印传给其弟子后与弟子相斗时落荒而逃。而恰恰陆压道人的封神斩将飞刀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其他法宝能克制。其实力可见一斑。

另有读者提出这样一说:鸿均老祖是天地宇宙洪荒之祖(其实就是道教的开山鼻祖)也叫元阳上帝盘古圣皇。其实就是盘古原神所化。天地常坏而老祖之身历劫不坏每逢天地初开老祖便出世度人。他一道传三友即:老子、通天、原始三人。而老子通天原始他们三人其实又是一体所幻化。老子居于玄都通天与原始分掌截阐两教。后于万仙阵灭了截教故后只剩下阐教一宗。

陆压道人乃是离火之jing。飞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上不朝火云三圣皇中不理瑶池与天帝(彼时天庭似乎还非掌管)。不在三教中不在极乐地。不归人王管不服地府中。潇潇自在任我游自自在在散圣仙。

而燃灯自得定海珠4颗即为后来佛教中二十四诸天随后兴盛佛教建立西方极乐无穷。(后度劫有涅盘)

接引道人后在西方修成仗六金身成就西方佛法无边。

杜道坚(17~118)为元代著名道教学者。字处逸号南谷子。安徽当涂人。‘年十四得异书于异人即嗜老氏学(年)十七寄迹郡之天庆观师蒙庵葛师中。宋淳皊(141~15)为御前道士。蒙庵师虚白陈元实是为陆修静裔孙‘。1赵孟瞓《隆道冲真崇正真人杜公碑》则谓‘师石山耿先生‘。‘继入茅山阅道藏宗师蒋玉海(蒋宗瑛)见而器之授大洞经法‘②为茅山宗嫡传弟子。时当南宋宝皊末至开庆年间(158~159)。继而远游各地至宜兴隐居三年。宋度宗时(165~174)赐号辅教大师。后至钱塘‘杨和武恭王孙颖(应为‘频‘——引者注)祖延主吴兴(今湖州市)计筹山升玄报德观。兴玄学饬轨范举废坠‘③徒众悦服。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76)元兵南渡、所至震慑道坚冒石矢叩军门见太傅淮南王巴延(即伯颜)为民请命以不杀无辜相请。王悦其言jin将士下未附者勿劫掠。时人深感之。江南既平有诏命太傅选用人才。明年太傅朝上都偕道坚入觐。道坚陈当务之急在于求贤、养贤与用贤疏上帝嘉纳之。屡次召对便殿莫不称旨。所举将相之才后皆为名臣。帝yu委道坚以执政力辞不拜。诏乘传江南求有道之士事竣还京。至元十七年冬被玺书冬还凡杭州之宗阳宫、纯真观、湖州之升玄报德观皆归其住持。大德七年(1o)授杭州路道录、教门高士。复有旨改其所建披云庵为通玄观听其徒甲乙主之。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又疏请其主杭州四圣延祥观。所至创立制度修饬宫宇咸为改观。平时博览群书曾于升玄、宗阳二山筑二真馆储书数万卷岁时往来其间。④赵孟瞓《杜公碑》则谓‘作揽古之楼于通玄(观)聚书数万卷《道德》注疏何啻千家‘。皇庆元年(11)宣授‘隆道冲真崇正真人‘依然住持杭州宗阳宫兼领湖州计筹山升玄报德观、白石通玄观事。不久告老奉玺书以弟子姚志恭为升玄观提点徒孙孙拱真为提举以弟子薛志亨、林德芳先后主持通玄观。

杜道坚深于玄理、晚年所著《道德玄经原旨》四卷为其主要著作。该书对《老子》的注释与挥不是以方术解《老子》而是糅合儒家思想以阐《老子》的政治思想。谓‘玄经之旨本为君上告。‘‘老圣作玄经所以明皇道帝德也‘。5即《老子》立论之主旨为‘皇道帝德‘是总结古代君主之统治经验即君人南面之术。他认为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天道和人道已被《老子》包罗无遗。称‘道德五千余言包络天地玄同造化君臣民物罔不赅备‘。又称‘老圣之言纪无始有始开天立极之道太古上古皇道帝德之风下至王之功伯之力见之五千文囊括天人之道上下几千百代历历可推。‘6他认为:‘古之君天下者太上无为其次有为。是故皇以道化帝以德教王以功劝伯以力率四者之治若四时焉。天道流行固非人力之能强然则时有行道无终否。‘⑦他多方调和儒、道。指出老子轻仁义并非否认忠孝仁义只是以道德为主而反对巧诈。‘亲和则孝之名隐而孝未尝不在也;世治则忠之名晦而忠未尝不在也‘;‘圣智仁义天下之大本也其可绝弃乎?‘⑧又用孟子之‘仁政‘解《老子》认为《老子》所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实与孟子‘仁政‘合。‘孟子谓杀人以刃与政亦此意。‘⑨又将《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与《老子》相比附:‘盖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之身其德乃真慎厥身修思永真其在矣。修之家其德乃余能克家则善有余庆也。修之乡其德乃长斯友一乡之善士也。修之国其德乃丰国人皆好之也。修之天下其德乃普天下慕之也。‘⑩

综上可见杜道坚在阐《老子》思想时虽无多大创见但他强调儒道融合的倾向却显而易见。因此获得不少儒家学者的赞赏。如牟巘为《道德玄经原旨》作序时称:‘自司马子长以老、韩(非)同传千载不满。河上公注《老子》颇及导引吐纳之类;其后孙登、陶弘景、松灵仙人唐道士成玄英、张君相辈亦皆注《老子》又近神仙家;王辅嗣以《老子》解《易》人或非之然其解《老子》则初不及《易》;至苏子由直以是谓袭明为释氏之传灯老子亦岂意其末流之至此也!今杜君乃求之以帝王之书参之以帝王之事譬如披蒙昧出幽深明白正大气象顿殊岂不甚韪!‘徐天皊也在该书序中称:‘南谷杜君之为是学也不以道家说训老氏书独援儒以明之章研句析而前后相蒙不喜为破碎引类比义悉举五三帝王、孔孟之道传诸其说…诸微言眇旨与六经合者不可一二举。‘

著作除《道德玄经原旨》外尚有《玄经原旨挥》二卷《关令阐玄》三卷《文子赞义》十二卷等。另有诗苦干卷藏于白石山中。《文子赞义》收入《正统道藏》名《通玄真经赞义》。

四大天师即张天师张道陵许天师许逊萨天师萨守坚葛天师葛玄道教尊为四大天师。

张天师为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又称“降魔护道天尊”“高明大帝”“正一真人”“祖天师”

张道陵本名张陵(4-157年)字辅汉号天师道教尊称为张道陵。他于东汉末年创立五斗米道后被道教奉为创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与他的封号。《清微仙谱》、《历代神仙通鉴》和《列仙传》传其为汉留候张良的八世孙沛国(今江苏丰县)人。其父张翳字太顺曾客居于天目山。其母一夜梦见北斗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即有孕在身。回沛后于建武(5-56年)

甲午上元(五月十八日)生陵。生时黄云笼室紫气盈庭空中光如蛋。张道陵从小聪明颖慧七岁时遇河上公得授《道德真经》通晓五千言jing微义理。成年后相貌奇异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二角。通四书五经晓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入太学博学诸经。年二十六“举贤良方正极谏科”东汉明帝时(58-76年)曾为巴郡江卅(今重庆市)令。后遁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iu长生不死之道。据传魏伯阳曾收其为徒授其秘旨。朝廷征为博士称病不赴。和帝(89-1o5年)征为太傅封冀县侯三诏不出。其志在jing诚修炼得黄帝九鼎丹法。后又携弟子住云锦山修玄玄之道炼龙虎大丹。又居嵩山静心冥思得《三皇内文》《九鼎太清丹经》于是遍访名山以寻道。顺帝时(16-144年)一为四川朴素民风所吸引二为蜀中峻峰秀岭、涧溪泉瀑所吸引连入四川在鹤鸣山(一名鹊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烧炼九鼎神丹历三年而丹成。服后返老还童于是继续西行探访仙源求得五岳摄召万灵神龟秘文jing思修炼以至法术无边世莫能测。据《列仙全传》称张陵擅用符水治病功渎渐著。后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箓、三清众经、符箓丹灶秘诀印剑、法服等奉治蜀地八部鬼神、六天魔王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使人鬼分治把鬼神的牢狱变成二十四福庭。即为二十四治每治立阴官一人仙官一人分别掌管人事祸福。后到苍溪县云台山修九还七返之功准备升天但因其杀鬼太多终未成功太上老君又让他修行谢过仍居留人间。于是返回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创立五斗米道后世又称天师道、正一道。后又度率弟子游历诸山修行谢罪大功告成太上老君引领张陵升天朝拜元始天尊封为正一平气师令其重返人间劝化尚未悟道者遂降临人间演法治鬼成为驱鬼避邪的天师一旦灵至神到鬼怪立除。永寿(155-158年)二年(156年)功成道著天神来迎白日升天。

此后张陵的子孙世袭天师道法历代皆受朝廷封号:唐天宝(74-756年)六年(747年)册封天师为“太师”唐僖宗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师”;宋理宗册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天师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供武(168-155)元年(168年)改封天师为“真人”

天师之名始见于《庄子·徐无鬼》文日:“黄帝再拜稽称天师而退。”实指尊敬之辞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李膺《蜀记》称张陵入鹤鸣山自称天师。北魏有寇天师(谦之)刘宋有陆天师(修静)唐有杜天师(光庭)宋有萨天师(守坚)等等。“天师”之号始称张道陵的最早见于《晋书·郝传》《传》云:“愔事天师道而奉佛。即称张陵之道为天师道。虽然明代朝廷不用天师之号但后世仍称天师一直沿至今日。

张道陵为道教的创始人加之其是道法高深、阵魔伏妖、神通广大白日飞升的仙人故在道教中的地位十分崇高。又为历代神仙所烘染其在民间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奉祀一直至今。

许天师为晋代道士许逊字敬之南昌(今江西)人又称“许真君”按《十二真君传》:“许真君名逊字敬之本汝南人也。祖琰、父肃世幕至道。”《三教源流授神大全》载许逊生于吴赤乌(8-51年)二年(9年)正月廿八日其母先梦金风衔珠坠落怀中遂受孕而生。弱冠之年其事师大洞真君吴猛受三清之法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谶纬之书更喜欢神仙修炼之事。据《云笈七签》记载:一次许逊去打猎射中一只有孕在身的母鹿适时母鹿生下小鹿中箭的母鹿不顾一切折回头来伤心地tian小鹿一会便死去了。许逊见状心中非常难过怅然感悟折其弓矢锐意神仙之道。晋太康(8o-9o年)元年(8o年)许逊举为孝廉时年四十二岁拜为蜀地旌阳县令。从政期间公正廉明吏民悦服民众感其恩德遂立祠供奉其像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许旌阳。后来晋室纷乱连弃官东归遨迹江湖寻求至道。此间与吴君同游江左又与郭璞一同阴止五敦作乱。郭璞被五敦处刑后他又与吴君共同隐遁至庐江口遇船工化度之教其服草授以神仙之术。后遇上圣真人传授太上灵宝净明法有斩邪擒妖之道法。不久游豫章遇一少年名慎郎乃蛟蜃jing所化数兴洪水危害江西遂化为黑牛率弟子杀之为江西翦除水患。自此许逊道法大显声名遗迩求拜弟子甚多。

东晋宁康(7-76年)二年(74年)举家从豫章西山(今江西南昌西山)白日飞升。乡人与其族人共立祠以祀之。其所遗诗一百二十均被刻于竹简令人探取以决休咎名日“圣签”北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二年(111年)封为“神功妙济真君”因皇帝梦中显灵为其疗疾升观为宫赐额为“玉隆万寿宫”(宫在今江西南昌西山)。南宋绍兴间(111-116年)相传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真君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逊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等。元朝时道士刘玉用“净明”作为教派名称主要经典为《净明忠教全书》并奉许逊为教祖创立“净明忠孝道”后来道教将其与张道陵、萨守坚、葛玄共为四大天师。

萨天师又称萨真人崇恩真君。相传为宋代著名道士萨守坚号全阳子。一说为蜀西河(今四川崇宁县西)人一说南华(南华山今广东曲江县南南华山在今山东东明县东南)人。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自称汾阳萨客。”

萨守坚少时本为医生因医术不太高明开错葯而吃死了人于是弃医从道。曾师从于第三十代天师虚静先生、林灵素及王恃宸。据《三教搜神大全》卷二、《列仙全传》卷八、 《历代神仙通鉴》卷二十记载虚静先生传其咒枣秘术王侍宸传其雷法林灵素传其宝扇一把。萨守坚学成秘法后用咒枣术济贫拔苦用雷法铲奸除害用宝扇为民报冤。于是道法大显闻名遐迩。后被称为“崇恩真君”又被封为“天枢领位真人”

相传萨守坚以法阵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收其为部将传其符箓秘诀。然而在民间王灵官的名声远远要比其师响亮。明永乐(14o-145年)中供奉王灵官和萨守坚的宫观香火盛极一时。在道教中其与张道陵、葛玄、许逊共为四大天师。

天师姓葛名玄字孝先。丹阳句容(今江苏句窖市)人。三国时的方士据《抱朴子》记载曾经从左慈学道修炼道术受《九鼎丹经》、《太清丹经》、《金液丹经》等并受诸秘诀后以之俱传郑隐。相传他曾在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谷服饵擅符咒诸法能用符箓为人驱病辟耶。道教尊其为“葛仙公”又称“太极左仙公”梁陶景《真灵位业图》将其列为第三层。

道教和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有的说他能将口中吐出的饭粒变成成千上万只蜂能使顽石走路蛤蟆、昆虫、燕雀能在他的指挥下台五音六律翩翩起舞能从井里取钱请客喝酒能画符箓为民祈雨有的说他能拿妖捉怪曾经在酒店bian打妖邪为一秀才解除蛇jing缠身焚邪庙恶小鬼有的说他曾随孙权出游沉于江中数旬而归有的说他曾给屈家二女仙丹使二人服后成仙而去有的说他曾在石壁炼食丹葯不小心掉下一粒一鸟吃后即成仙鹤有的说他功行圆满后东华帝君录其名入仙籍。总之其仙迹十分广泛。

东方道教门派: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道派组成的一个符?大派。于元代中后期形成后一直流传至今。正一道的形成以元成宗大德八年(1o4)敕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孙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为标志。该年元成宗在已授张与材管领江南诸路道教的基础上加授其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

元成宗之所以会有此封以及正一道之所以会在此时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这是各种错综复杂的条件长期酝酿、展的结果。第一正一道以龙虎宗为核心以张陵后嗣为领的领导核心已经形成。龙虎宗大约形成于唐代后期。两宋时与茅山、阁皂二宗并称‘三山符?‘宋室对三宗领的礼遇和支持几乎不分轩轾三宗的势力也在伯仲之间茅山宗的展还常常略胜一筹;且彼此都是平等的并无隶属关系。从张陵起其子孙虽代代被称为‘天师‘但那只是教徒对领的尊称或流行民间作为一般民众的口头称呼而已官方从未正式承认连最尊崇道教的宋真宗和徽宗也仅赐张陵子孙以‘先生‘称号加封第三十代孙张继先为虚靖先生等。然而至元代情况却生了很大的变化。蒙古贵族以武力威震欧亚入主中原后亦以强权政治作为维护统治的主要手段。但为了笼络人心和软化人民的反抗意志不得不利用其他意识形态的手段特别是宗教作为强权统治的补充。

除利用佛教外在道教方面早期大力扶植全真道进据江南后深感其社会影响过于强大重点便转向扶植张陵后嗣主领的龙虎宗而对全真道采取适当限制的政策。因为张陵子孙世居江南他们信仰的天师道、龙虎宗源远流长在江南地区有较大的影响。蒙古族又世奉萨满教思想上也较易接受道教的符?派。因此在元世祖统一江南后张陵后嗣及其龙虎宗特受荣宠。从至元十三年(176)元世祖召见张陵第三十六代孙张宗演起直到元末第四十一代张正言止代代被封为天师、真人或大真人并受命掌领江南道教。以官方名义封张陵子孙为‘天师‘并命其掌领江南诸路道教都是仅见于元朝特有的制命反映出元室崇奉张陵后嗣及其龙虎宗的用心。天师封号是尊贵的桂冠掌领江南诸路道教又是很大的实权张陵子孙获此荣宠立即身价百倍在整个道教界特别是在众多符?道派中地位便显得十分突出和显要。诸如江南地区各级道官的任命各派宫观的赐额各派之间矛盾的解决以及各派有重大事务须向元室请示等都须先报告天师或请天师转达。这样一来历代天师自然成为江南诸符?派共同的领龙虎宗也就成为各符?派的核心这就为日后正一道的成立准备了领导核心。

第二组织基础逐步建立。历代天师既然在道教中居于十分显要的地位龙虎宗自然获得十分有利的展条件。事实上元代龙虎宗的展不仅远远过它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也大大过其他任何符?派别。除其祖山龙虎山地区道教空前繁盛外它的支派玄教的展规模显得尤为突出。

宫观遍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省区及燕京一带且有大批弟子担任上述地区路、州、县的道教官职。其组织展规模是当时任何一个符?道派所不能比拟的从而为各符?派集合到龙虎宗周围组成一个大派正一道准备了组织基础。

第三各符?派在思想、组织上的交参融合渐趋成熟。由于各符?派的教义、方术甚为接近它们的思想交融早已有之。但在元代由于历代天师掌领江南诸路道教各派之间接触频繁从而彼此间的交融更加广泛而深入。如玄教大宗师吴全节既向陈可复学雷法又向东华派领林灵真学道法还向南宗道士赵淇学内丹。玄教另一弟子陈日新既jing诣黄?斋科又研究道书丹经。茅山道士赵嗣祺参学玄教张雨拜玄教道士王寿衍为师。武当全真道士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等都向清微派宗师黄舜申参学清微法。徐异既嗣净明道为第二祖又向全真掌教兰道元参学全真。赵宜真先学正一法次师全真道士金志扬之徒张铁玄、李玄一学内丹复向净明道士学净明忠孝之道被尊为净明道第四祖如此等等。各符?派的互相参学交融为组成正一道大派准备了思想条件。

思想、方术上的互相交参进一步导致各派组织上的会归与合一。如原由太一道主持的六丁之祠至延?初(114)已由玄教道士毛颖达主持惠宗至元(16~14o)初又由玉笥山道士(属正一道)郭宗纯主持表明太一道在延?后已逐渐会归于正一道。传至武当山的清微法(北系)早在至元年间即与全真道合流而其南传之系则可能渐合于正一。东华派在林灵真以后已由龙虎宗弟子董处谦和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相继作了它的两代宗师证明东华派在林灵真之后已成为正一道的一部分。所有这些又表现在元代中后期诸符?派在组织上逐渐合而为一了。因此到元成宗大德八年(1o4)以敕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作‘正一教主‘为标志宣告了正一道的成立。

正一道的特点是:第一以张陵后嗣为领。自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于大德八年作‘正一教主‘后后继的历代天师皆袭此职。张与材于仁宗延?三年(116)卒‘(延?)

四年子嗣成嗣为三十九代(天师)袭领江南道教主领三山符?如故‘。其后第四十代张嗣德、四十一代张正言皆相继受命作正一道领。明清时天师封号虽被取消正一教主之名也非皇帝敕封但在其教内仍把张陵子孙视为当然的须。第二在组织上由原有的新旧各符?派组合而成。

包括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太一道、净明道以及神霄、清微、东华、天心诸小派。其组织比较松散。组成大派之后原有的小宗派或因承传乏人而彻底融入大宗有的则只以天师为大宗主各自的小宗承传如旧。如龙虎宗、净明道、清微派等直至清代仍各自承传不绝。第二以《正一经》为共同奉持的主要经典主要法术是画符念咒、祈禳斋醮为人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第四正一道士可以不住宫观可以娶妻生子被称为‘火居道士‘。其宫观规模较全真道为小戒律也不很严格。明初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鉴于‘吾道自近代以来玄纲日坠‘意yu整顿其教之纲纪著《道门十规》以加强其教规但收效甚微。

入明以后统治者对宗教加强了管理与约束道教的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在明代前中期由于诸帝都不同程度地尊崇道教特别是崇奉其中的正一道故正一道在那时期仍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展。先张陵后嗣继续被尊宠。洪武元年(168)朱元璋登大明皇帝位张正常入贺被授予‘正一教主、嗣汉四十二代天师、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之号俾领道教事给以银印视二品。其后令取消天师称号只称大真人爵位仍视二品。洪武十年(177)张正常逝世后张宇初、张宇清、张懋丞、张元吉、张玄庆、张彦?、张永绪等相继嗣教代代被封为正一嗣教大真人爵位视二品。张宇清的大真人号为十四字张元吉的大真人号达十八字张彦?的大真人号更达二十字。据弘治十七年内阁大学士刘健等言:‘盖祖宗庙号不过十六字亲王及文武大臣有功德者谥号止一二字‘。张陵后嗣的大真人号字数竟过皇帝庙号的字数其受尊宠的程度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张陵第四十六代孙张元吉嗣教后恃宠骄恣横行乡里强夺民女诈人财物私设牢狱杀害无辜达四十余人。于成化五年(1469)事后械至京有司拟罪凌迟妻子流放绝其荫封。但宪宗却一再加以宽宥由凌迟减至充军肃州卫仅三年即放回。成化八年(147)又命其子张玄庆袭封正一嗣教真人并传旨聘成国公朱仪之女为配成了明王朝的皇亲国戚地位反较其先辈更加显赫。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八载成化年间朝廷给张真人待遇过衍圣公(孔子后嗣)之事文曰:‘袭封衍圣公每岁赴京朝贺沿途水陆驿传起中马站船廪给;回日无马快船装送。而张真人往回水陆起上马站船廪给且有马快船之从。‘四十八代张彦?又奉‘诏聘安远侯柳文之女为继室敕留都内外守备官陪往亲迎。‘

四十九代张永绪奉‘诏聘定国公徐延德女为配敕成国公朱希忠、遂安伯陈?议行婚礼‘。以上种种皆可证明张陵后嗣(正一道领)在明代前中期所受的尊宠并不亚于宋元。

其次许多正一道士亦受明王室的尊崇。洪武四年(171)龙虎山道士邓仲修随张正常入觐次年应诏入京留居南京朝天宫主祀祠之事。傅若霖屡随张正常朝京洪武初被诏留京师授格神郎、五音都提点、道录司左正一掌神乐观事。卒赐祭葬。洪武七年明太祖以灵宝斋仪失于文繁又命邓仲修、傅若霖与南京朝天宫住持宋宗真等删繁摭要重新修纂并‘设筵以宴享之‘。明太祖为新纂之书(即《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所作的御制序文中称:‘禅与全真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教与正一专以tuo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其功大矣哉!‘表现了明太祖对正一道的偏爱及其崇奉正一道的用意。洪武二十六年(19)又闻赣县祥符宫道士刘渊然‘颇能呼召风雷‘遣使召至赐号高道馆朝天宫。以后刘渊然在仁、宣之世被赐号真人、大真人给二品印诰与正一真人等成为明代著名的高道。太祖以后诸帝继续崇奉正一道。据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卷七所载仅从龙虎山调赴京师任道录司官员的道士就有林靖乐、曹大镛、邓景韶、cao克宏、颜福渊、黄嘉佑、龚继宗、连克章、王时佐、方定相、陈善道、吴尚礼、邵启南等十余人。

至于明世宗之宠信道士邵元节更是上著名的事例。据《明史-邵元节传》等载称:邵元节(?~159)江西贵溪人龙虎山上清宫道士。嘉靖三年(154)征召入京嘉靖五年(156)封清微妙济守静凝玄衍范志默秉诚致一真人。赐银印领道教事。寻赠其父太常丞母安人。嘉靖十五年为世宗建祈嗣醮该年皇子诞生录其祷祀功授礼部尚书赐一品服孙、徒、师咸进高秩。嘉靖十八年逝世赠少师赐祭十坛有司营葬用伯爵礼谥‘文康荣靖‘。

接替其事的道士陶仲文(?~156o)所受宠信更过邵元节。

除授封真人、礼部尚书外相继授少师、少傅、少保一人兼领三孤得宠二十年位极人臣。陶仲文虽非出身龙虎山但亦属正一派道士。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明统治者的支持下正一派道士还编纂成一部《道藏》。成祖即位初年曾敕令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重编《道藏》永乐四年(14o6)又‘敕真人张宇初前者命尔编修道教书可早完进来通类刊版‘。永乐八年张宇初去世诏令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编修。

宣德二年(147)张宇清卒未完成。明正统年间又继续纂修到正统九年(1444)始行刊板十年竣事命名《正统道藏》计四百八十函五千三百零五卷。明神宗万历年间第五十三代天师张国祥又奉命续补《道藏》三十二函名《万历续道藏》。以上正、续《道藏》共五百十二函五百四十八卷即现今所存唯一的一部《道藏》为保存道教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明中叶以后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制度的动摇崩溃原来产生于封建社会并为之服务的道教难以自我调整加上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不崇尚道教故正一道从此进入衰落时期。正一道领、即历代‘天师‘在明中叶后所处的境遇就是最好的说明。嘉靖中嗣教的四十九代天师张永绪‘嘉靖末卒无子。吏部主事郭谏臣乘穆宗初政上章请夺其世封。下江西守臣议巡抚任士凭等力言宜革乃去真人号改授上清观提点秩五品给铜印以其宗人国祥为之‘。至五十二代张应京由明入清。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为笼络汉人计从五十二代张应京至五十五代张锡麟尚能大体承袭先爵而不坠续封正一嗣教真人光禄大夫。但好景不长乾隆、嘉靖以后其境遇即每况愈下。

乾隆四年(179)命‘嗣后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一概永行jin止。如有法员潜往各省考选道士受?传徒者一经觉将法员治罪该真人一并议处‘;乾隆十二年(1747)‘覆准张氏真人…前因无案可稽两遇覃恩、加至光禄大夫封及三代邀荣逾分理应更正。…应将正一真人亦授为正五品从前所用银印缴部换给。…至于朝觐为述职大典筵宴实惠下隆恩未便令道流厕身其间即一概停止以肃体例‘;乾隆三十一年谕‘正一真人向系承袭一品…未免太优遽降五品亦未免过于贬损著加恩视三品秩永为例‘;乾隆五十四年谕‘正一真人嗣后著五年一次来京‘;嘉庆二十四年(1819)谕‘正一真人系属方外原不得与朝臣同列嗣后仍照旧例朝觐、筵燕概行停止‘;⑾道光元年(181)谕正一真人恳请来京叩谒一揭前经停其朝觐著不准来京‘。⑿中国封建时代皇权至高无上教权必须绝对服从皇权。‘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佛徒道安语)明中叶后历代皇帝对正一道领的态度如此其教之衰落不问可知。

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展中心的别称。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南齐永明十年(49)陶弘景归隐茅山自号‘华阳隐居‘。他继承杨羲、许谧所传上清经悉心搜求散失的杨、许手书上清经诀真迹编纂了专门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及的《真诰》以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二百余卷道经弘扬上清经法。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上清派的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实际上当时茅山已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即被称为‘茅山宗‘。

自陶弘景以后茅山宗人才辈出其影响日渐扩大唐宋时期益盛。唐代茅山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极得唐宗室的尊崇。他们时被礼请入京或问道或建醮出入jin中备受礼遇。朝廷又常为茅山宗建观、赐田产敕封茅山长生之林jin止樵采、田猎。唐代社会上最显要的道士多来自茅山。当时有‘茅山为天下道学所宗‘1之誉。

宋代茅山宗历代宗师多得宋室所赐‘先生‘称号至刘混康任嗣法宗师时臻于极盛。哲宗曾召他为皇后孟氏治病。绍圣四年(1o97)敕命江宁府将其所居茅山潜神庵扩建为元符观。徽宗即位后敕令扩建元符观为‘元符万宁宫‘并赐刘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剑又亲书《度人经》《清净经》《六甲神符》赐之。刘混康死后徽宗追赠为‘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太中大夫‘。‘三茅崇奉之严未有盛于斯时也‘。②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

南宋以后逐渐衰微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名于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坚入觐元世祖奉玺书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阳宫皇庆元年(11)仁宗授号‘隆道冲真崇正真人‘。其后又有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

元成宗大德八年(1o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茅山宗上清宗坛归并入正一道。它作为道教的一宗虽仍有传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据《茅山志》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一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第三代称真师其后各代皆称宗师。嗣法宗师的绝大多数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阳、溧水、金坛等县世代崇道的隐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师的传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后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镇山四宝‘。

茅山宗崇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主要传承、修习杨羲、许谧、许翙所造的《上清大洞真经》同时也兼习灵宝经、三皇经及天师道经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修炼理论在陶弘景时已基本形成后经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人的弘扬而渐定型。

茅山宗也提倡炼丹。该宗历代修习的《真诰》载有不少炼丹服食成仙的。茅山华阳宫附近有陶弘景炼丹遗址梁武帝曾服食陶弘景所炼丹葯唐玄宗、宋徽宗亦对茅山道士炼丹极感兴趣。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学士有吟咏茅山炼丹遗址的诗篇近二百。

茅山道士在道内称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以出家居道观修炼为主并注重文化和宗教道德修养。钻研道经遵守法戒施行斋醮多依古法。茅山宗有比较系统的教理和规范化的宗教仪轨。不少道士长于撰述直到宋元时期。还有杜道坚、张雨以玄理诗文名世。笪蟾光《茅山志·真人著述经忏道书》收有《上清大洞宝经篇目》百部《上清二十四高真玉箓》一部《上清大洞宝箓篇目》三十五部《众真所著经论篇目》六十二部;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茅山道书目四十部。该宗著述宏富为前期诸道派之冠。

在中国道教史上。茅山宗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仅在隋唐时期成为道教的主流而且对道教理论和修炼方术也有较大贡献组织制度也较健全。因而它在诸符箓派合并为正一道之前能与龙虎宗、阁皂宗鼎立为符箓三宗之一合并以后又能以小宗单独承传直至近代。

龙虎宗是由张陵后裔以龙虎山为传播中心的符?派。关于龙虎宗的创建时间道书曾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汉天师世家》称建安二十年(15)张鲁降魏张盛南奔龙虎山嗣教;《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则称西晋永嘉中张盛入龙虎山嗣教。

但二说皆不足信。据魏晋史籍所记:张鲁率全家降魏张鲁五子被封为列侯享受‘命婚帝族‘的荣宠似不可能离魏去吴地龙虎山创教。且史籍所载张鲁五子中根本未见张盛之名。至于说西晋永嘉(o7~1)中张盛去龙虎山创教更不可能。姑且承认张鲁确有一子名张盛假设建安二十年张鲁降曹时年为十岁至永嘉元年(o7)已九十八岁即使健在也无力跋出涉水去江西龙虎山创教了。

按常理推测永嘉之乱后张鲁子孙可能随晋室南迁但因缺乏史料不能考定。直至南朝时始见史籍有张陵子孙之名和事迹的记载如刘大彬《茅山志》卷十五记有张陵九世孙张玄真、十世孙张景?等十人。《道学传》和梁简文帝《招真馆碑》记载张陵十二世孙张裕居虞山(今江苏常熟县西北)招真馆事但这些天师子孙皆不居龙虎山。直至唐代中后期始有张陵后嗣居龙虎山的记载。《全唐诗外编下》有唐元和(8o6~8o)初进士信州人吴武陵《龙虎山》诗中有‘五斗米仙真有道‘之句;徐锴《茅山道门威仪邓先生碑》称茅山道士邓启霞于唐咸通十二年(871)‘诣龙虎山十九代天师参授都功正一法‘。十九代天师是张修这说明龙虎宗开创时间约在唐中后期。

至北宋龙虎宗开始显露声势其间有六位天师受封为‘先生‘: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为真静先生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为澄素先生二十六代天师张嗣宗为虚白先生二十八代天师张敦?为葆光先生二十九代天师张景瑞为葆真先生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为虚靖先生。至南宋又有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先后受封为正应先生和仁静先生。

元代更以政府名义承认了张陵子孙的‘天师‘称号并授予管领江南道教的职权。元世祖忽必烈为灭南宋曾派人密赴江南与龙虎宗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联系张可大预言二十年后忽必烈将统一天下。忽必烈灭南宋后为安定江南于至元十三年(176)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入朝赐号演道灵应冲和真人给二品银印命主领江南道教以资笼络。此后三十七代张与棣三十八代张与材三十九代张嗣成四十代张嗣德四十一代张正言代代被封天师、大真人主领江南道教。其职权主要是荐举任免江南诸路各级道官及宫观提点奏请新建宫观的赐额还有权出牒度人为道士等。皇朝的宠ing为龙虎宗的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它在元代获得较大的展。特别是它的支派玄教展更盛。至大德八年(1o4)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后龙虎宗合并其他符?派而为正一道即进入它展的另一阶段。

龙虎宗以符见长为道教的‘三山符‘(茅山的上清?阁皂山的灵宝?龙虎山的正一)之一。元代由龙虎宗正一教主统领‘三山符‘后统称正一符?江南民间信仰者颇众。

龙虎宗亦以斋醮仪式著称宋元时期许多代天师都不时奉命为皇室设醮或与其他道派领共同主领醮典以为皇室祈福禳灾。这一时期所出的斋仪之书亦多出于龙虎宗道士之手如出身龙虎宗的南宋道士留用光即撰著《无上黄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

元代中后期龙虎宗虽与其他符?派合并为正一大派但至明中叶以后即衰落不振。

阐教跟截教大抵相当于偶们某个时期划分出的**跟左派。偶们知道当时的政策是有出身论不唯出身论。但阐教的教主元始天尊同学认为根红苗正才能干革命手下的玉虚十二弟子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所谓贵jing而不贵多。相反截教通天教主则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先进理念摒弃狭隘的人本位思想很是收了一些旁门的徒弟所谓披毛带角湿生卵化之辈。

这样一来矛盾就出来了。偶们知道阐是阐化也即“立”截是截取。也即“破”先天矛盾跟后天矛盾不断的积累积累最后有一天爆出来是很正常的。

阐教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且说阐教之中的人事构成基本是这样的。

第一老子。后来被称为太上老君。老子是道教的教主但这一教在上要等张角跟张鲁两个姓张的给他创出来。所以那时老子还很寂寥老哥儿一个住在八景宫。座下弟子玄都**师。师父跟徒弟都是莫测高深。

老子之后就是元始天尊正宗的教主印把子在手。元始座下弟子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计有玉虚十二门人。十二门人中:广成子赤jing子太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黄龙真人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惧留孙跟玉鼎真人这十一个雷打不动另外一个名额或是云中子或是灵宝**师。这样算来已经有十三个人了再算上玉虚本部常驻的南极仙翁一共十四个。

这些人都是正牌的元始座下弟子另外的小弟子比如姜子牙申公豹萧臻之类的数目就不详了。所以说阐教人数其实也不少只是种类比较单调而已。

在第一代教主跟第二代十二门人之间活跃着一个特殊人物就是燃灯道人。老道实战功夫不行法宝只有一个紫金钵盂而且被动。要等人家主动望上撞恰似守株待兔里那树桩子。但封神演义里的兔子显然不多是以这钵盂属于典型的鸡肋产品。

除去法宝狼狈燃灯辈分不低十二门人都要尊他为。

他道行是比较高深的法号燃灯顾名思义眼前果然有一盏灯。这琉璃灯的灯芯有一阵也跑了出去找姜子牙的麻烦。物品如此了得主人可想而知。所以大概真的要比十二门人高。后来在佛教里也有一尊燃灯佛西游记里揭穿了无字真经的那位未出场人物。照理说象这种苦守孤灯住在藏经阁上的倘若不真是废物那么一定非同小可。(比如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和尚)。

这人特立独行自成一系姜子牙要叫他老师但他又要叫元始天尊老师具体分辈偶实在头疼只好把他单个刨开算一代半人物。

除去三个光杆司令:慈航黄龙跟灵宝师第二代玉虚门人大多收了徒弟这些弟子算第三代领军人物杨戬。其次哪吒韦护雷震子。这四个人是第一阵营。先他们都不是凡人。哪吒是灵珠子雷震子是将星。杨戬跟韦护不详。其次大伙儿都活到了最后。

第二阵营李靖金吒木吒。也活到了最后。以上七个人肉身成圣但这三位明显没上四位牛。李靖侥幸拜到了燃灯道人门下混了座玲珑宝塔托在手里。辈分是不低也免了跟三个儿子做同门师兄弟的尴尬。但那塔在燃灯手里可以罩住哪吒烧在李靖手里就只能当铅球砸人也不知道这师父都教了些什么呀。

第三阵营黄天化土行孙杨任。殷郊殷洪。五个人除土行孙外一百年道行会地行术外余人都没根基草草锻炼十几年就放出来了。本身修为最强也就是跟金吒木吒差不多原则上就这种低配置也指不上他们去狙人老师们了狠心基本上都给配一身好装备。黄天化玉麒麟穿心钉。杨任五火七禽扇飞电枪云霞兽(注意小黄跟杨任一个师父。清虚道德真君确实挺猛居然有两只座骑。)殷郊翻天印落魂钟殷洪阴阳镜+八卦紫绶仙衣利马把这四个菜鸟培养成四头霸王龙格斗能力相当的高。

可惜都死了没挺到最后。

第三代第四阵营韩毒龙薛恶虎道行天尊的门下除了给西歧送一次米别的虾米也没干就牺牲了…

第三代诸弟子除杨戬收了武夷山金毛童子外别人都没徒弟所以玉虚第四代也就是金毛童子。

截教

说完阐教再说截教。后来截教被围攻的一大罪名就是滥收弟子但偶们仔细分析一下其实截教弟子虽多核心弟子却比玉虚十二门人还少。通天教主座下四大弟子:1多宝道人(就是火灵圣母的师父。所以火灵圣母被广成子拿翻天印拍死严格说来广成子是以大欺小怨不得人家生气)金灵圣母三无当圣母四龟灵圣母。

就这四个。多乎哉?不多也!

这四个大弟子认真来说还是比较强的。多宝道人后来为替师父出气昏了头去单挑老子自然被捉。但他硬吃了翻天印一印除了被打个跟头并不怎样可见本身道行是很高的。第二金灵圣母死于玉虚门下文殊普贤慈航跟燃灯道人的夹攻。她毕竟不是教主级人物被人这样打再不死没天理了。这个不能说她不强只能说对手太不仗义没有费厄泼赖的jing神。第三无当圣母在万仙阵那么恶劣的环境下从容逃tuo不知所终。第四龟灵圣母被同是教主级人物的接引道人拿下在无意中被西方的蚊子叮死了。

龟灵圣母的情况比较特殊刚出场就被翻天印逼的现了原形好象很弱实则不然。因为翻天印威力非同小可纵是广成子自己也接不下。龟灵圣母虽然现了原形硬接翻天印居然不伤不死这就很说明问题了。…象他们那个级别的仙人一动上手谁先出法宝谁赢。龟灵圣母缠着广成子斗剑表面上是欺负他实际上还没翻脸。因为纵观整部封神还没有哪两位神仙不比法宝单靠斗剑论胜败的。法宝龟灵圣母也有后来不是拿日月珠打跑了惧留孙?只不过当时一念慈悲没使在广成子身上而已。本来就想吓唬吓唬广成子出口气算了谁想到红脸汉子不jin逗终于惹出大事。…这是后话。所以单论道行龟灵圣母还是有的。

四大弟子之下的杂牌弟子还有几个但也不多。六耳定光仙投降了阐教。毗芦仙归了西方这都是有根器的。实际上截教第二代门人的数量相当有限不见得多于阐教甚至还少。之所以造成截教人数众多的状况主要是因为碧游宫里法宝太多以至于众多截教第三代甚至第四代门人手里都握有相当强悍的法宝足以令玉虚第二代的十二门人头疼。

截教第三代望下数目太过庞杂偶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闻仲有很多人都奇怪以闻仲的人臣身份怎么会在截教中享有那么高的威望那么多人来替他助拳。实际偶们想闻仲是金灵圣母门下这辈分不低跟火灵圣母之流是一辈的截教散落在海岛山川上的诸门人身份最多也就跟他平级。加上闻仲个人魅力相当的强乃是靠一人撑一国的伟人级角se所以有这样的威望跟号召力不足为奇。殷商制内高手众多以魔家四将的凶悍黄飞虎如何在他们眼里?只有太师闻仲才压得住。何况还有孔宣张奎一堆猛人。殷商第一高手孔宣那是连陆压都只能开溜的厉害角se。封神整部书里除了教主级人物孔宣差不多可以排到第一。这样的人都能为殷商所用阐教这边的封神要如此大张旗鼓也就顺理成章了。

法宝概论

且说这个法宝在封神演义里是再重要不过了。法宝法宝有多少罪恶借你名义而行。不过法宝之间彼此可以相克也分左中右。说你看封神演义里那么多法宝哪有一个是不被克的呀?他话语权比偶大暂且听他的。

o年偶做了个封神的排名里边的人物数据主要分三大块:一、根器二、道行三、法宝。来个简单的比喻介个根器是硬件法宝是软件道行是cao作者的纯熟程度。三者合一才是一个强大的工作单位。当然封神那时候并没有电脑虽然YJ999师兄指出了黄巾力士就是民工由此偶们可以很悲凉的得出一个结论虽然软件开在国内的不过数十年但欺压民工的传统可是地久天长的…

阐截二教的法宝多半来自于上边。诛戮陷绝四大宝剑就是鸿均老祖在分� ��岩分给通天的。那时候把手伸口袋里乱mo的是这哥儿仨。三大教主本身的修为何等了得?即使是四宝剑这个级别的宝物对他们来说也跟玩具差不了多少。你看老子进诛仙阵整个就是小九碰上老乐嘛…你叫他站那儿他可以随便走…

所以当年分宝的目的是镇压四方!

介个目的瞧着是很难理解的认真分析一下大概能牵扯到地缘塑造人格之类的很麻烦的课题偶脑容量有限就不分析了。总之高级仙人们认为凡钟灵毓秀的洞天福地其本身的存在未必是好事。比如说偶们在大街上忽然看到一摞钱这时候拣起它的后果就有两种好的跟坏的。碰到好的自然没话说钱落腰包。碰到坏的也许就此身陷麻烦。在神仙的眼里人类的可怜程度比蝼蚁也高不到哪去于是悲天悯人也出于省心分各种宝物到天下各地镇住此地灵气。

…鸿均这第一次全国大派送无疑收到了负效果。因为把法宝分下来如果落到坏人手里为害更厉而且更迅。所以后代的(米办法现在书库里都这么叫)人另辟蹊径将宝物镇压法改成建筑镇压法大派送变成大兴土木。亭台楼阁庵塔寺庙纷纷破土而出。这活不但本国人干外国人也干。藏传佛教的某祖师从天竺来到西藏就在整个藏境修筑八庙镇住魔王身ti。

偶不知道他镇住的究竟是虾米…

法宝从鸿均手里传给三大弟子再由三个教主层层下。落到诸如十二门人这样层次的仙人手里就重要起来了。

对于教主级以下的仙人法宝最少有两个大用处。一是破敌二是护身。护身的意义不在于简单的对敌自卫而在于应劫!

偶们知道整个封神里边只有几个教主是万劫不坏之体拿锁定了生命值与天地同寿要想干掉他们除非从根本上破除掉他们存在的基础。比如毁地。把太阳系灭掉。大概他们就会死了。除此之外只有鸿均的红丸才有这个本事。因为鸿均本人不是实体他就是混沌他就是天他就是地。这个世界的一切所在都是由他一人化出。所以作为他弟子的三个教主实际上是生活在由他化成的这个世界里。—偶打个未必恰当的比方好比偶们肚子里的蛔虫。

所以鸿均也有灭掉三大教主以及这世上所有生灵的基础。但这种毁灭实质上不啻于他自身的毁灭属于自杀性攻击没必要的时候他是不干的。通天后来闹的紧了万仙阵大败后要另立地水火风换个世界。闹个人小天地的。偶们知道合并是民心所向统一是大势所趋。这样的行为鸿均岂能容他?

但三个教主毕竟是高端除非鸿均亲自出手只要天地不动他们就不灭。更底下的仙人都米有这样深厚的功力。修炼到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时应受天劫。躲过去了还则罢了躲不过去神形俱灭没处喊冤。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生神仙们或从师父那里领或四处搜求或自己炼出一些法宝。这些法宝随出处不同跟主人存在着一定的感应比较讲究的避劫法宝要将施法者自身jing血注入那法宝宛如主人的一个分shen。等天劫来了勇敢冲上去接住即使法宝废了主体可保平安。是典型的舍卒保帅里的小卒子。

所以当燃灯弄到定海珠这相当上乘的宝贝时候说我道成矣!这个确实比他那钵盂强多了。

但仙人应劫的循环是相当漫长的封神里边匆匆数十年对神仙们来说也就是打一盹。所以偶们米看到具体有谁应劫十二门人被混元金斗拿了尽封了顶上三花这也是一小劫。

应劫的功效看不到剩下的就是对敌功效了。封神里的法宝按攻击方式跟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若干种。

一物理攻击型拿大锤子砸呀砸。这种法宝不算虾米极品。乾坤圈啊白玉镯啊闻太师的双龙鞭赵公明的金鞭燃灯的钵盂都是这类型。这类型里最强的就是金蛟剪跟翻天印这个档次。定海珠也可以算而且宝光眩目有迷惑性。

二魂魄锁定介个类型哪吒免疫。包括阴阳镜落魂钟张桂芳的呼名落马虾米四肢酥幽魂白骨幡等等等等都是这种。这种法宝对除哪吒外的几乎全部都有威胁。赤jing子看见阴阳镜也跑。

这个类型里最强的极品就是混元金斗!杨戬那么机灵的人在这里吃了亏。十二门人全被拿下。

可惜的是偶们不知道哪吒对这个极品是否也免疫三仙拿混元金斗乱拿人的时候哪吒已经被拍到红沙阵里了。

三元素型。风火瘟毒一类都算里边。比如虾米万里起云烟啊雾露乾坤网呀吕岳的瘟癀余德的痘这一类很难说强弱因为一物降一物一旦碰上解葯立马就完。魔家四将的青云剑风火琵琶跟混元珍珠伞是相当强的混合型元素攻击法宝可惜四个家伙死的不明不白宝贝也不知哪里去了。若是姜子牙拿这几件宝贝去对付商朝的军兵那简直是…简直是屠杀!(汗~大概就是因为这个这几件宝贝才没了下落吧)

这个类型另一性价比较高的是五火神焰扇。

四捕捉型。捕捉型按各自锁定范围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基本就这个样子比如捆仙绳穿心钉(只奔人心去)清净琉璃瓶等等。

五防御型。八卦紫绶仙衣扫霞衣都是这一类。八卦紫绶仙衣相当的牛广成子破金光阵的时候就是披这个进去的。殷洪穿了紫绶衣后打神bian打上去都没事。

六复合型。比如九龙神火罩玲珑宝塔都是先捉后烧…

七特殊型打神鞭四把宝剑四面大旗。山河社稷图太极图。所谓教主级的宝贝都是非同小可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陆压的斩将封神飞刀!

按宝物分类的不同每件宝物在展现其强的时候必然bao露其弱。比如说翻天印那么强的攻击力命中率却成问题。不见得每次都打中脑袋要不然的话哪吒早牺牲了…

有人跟偶说“先我们得肯定榜上没名得人肯定死不了同时死了得都是榜上有名得。所以金斗剑杀不了榜上无名的这点是无疑的。而榜上有名者按说打神鞭也尽打得(当然打神鞭得表现很不如人意)所以打神鞭应该是不错的。”

这里有一个原则性错误虽然封神里边死了的几乎都是榜上有名的但并不是说榜上无名的人(或神仙)就不能死。封神中曾经屡次出现过较高级的神仙被更强的法宝逼退的战例:如广成子被徒弟的翻天印吓退赤jing子被徒弟的阴阳镜吓退。(两个不争气的师父)陆压也曾经躲过赵公明的金蛟剪和孔宣的五se华光。…除了陆压出身比较特殊之外广成子和赤jing子假如真的被翻天印等击中基本上是必死。翻天印的威力相当大要出动四面大旗才制的住创者必不是广成子这种货se。

至于诛戮灭绝剑…这个不怪老兄看不懂其实是诛仙剑戮仙剑灭仙剑和绝仙剑的统称也就是构筑诛仙阵的核心法宝。…这四把剑除了六个教主级人物之外基本上可以说见谁杀谁如陆压孔宣燃灯道人这样的高手本身根本没有抵挡余地。就是这么强。

所以才有元始与老子的话“此剑你我二人不怕别人怎么当得起?…”

基本上在封神里出现的法宝都有一定的攻击范围比如攻击魂魄型阴阳镜骷髅白骨幡等(哪吒对此免疫)物理攻击型(如闻仲的雌雄龙鞭广成子的翻天印甚至邓mm的五se石(杨戬统统不惧)各种读瘟火参照罗宣余德吕岳各人(这个基本上就是哪吒和杨戬扛的住)。综合法宝:比如魔家四将的青云剑混元珍珠伞跟紫玉琵琶五火七禽扇(火系最强的法宝)陆压的飞刀跟钉头七箭书。其余阐截门人无数法宝基本上都可以划归这几类。

然后就是所谓的级法宝:金蛟剪混元金斗(混元金斗固然不能杀人但生擒活拿都是可以的)。太极图(有多厉害不知道看起来一般)。四面大旗(杏黄旗青莲宝se离地炎光素se云锦)六魂幡盘古幡诛戮灭绝剑等等孔宣的五se华光也可以勉强入列。

真正的级法宝:鸿均老祖的红丸!

基本上分类是这样的。教主级人物可以通吃所谓的级法宝。即老子可以轻取混元金斗等等。玉虚第二级门人(广成子赤jing子…)可以收拾威力比较小的宝物(比如石玑可以拿掉乾坤圈)但收不住各自洞府的顶级宝物即守府之宝。(比如石玑顶不住九龙神火罩。)。原因很简单守府之宝(比如九龙神火罩五火七禽扇翻天印阴阳镜等的制造者应该是教主级人物。而乾坤圈混天绫这些小法宝才是多半出自各二级神仙自己的手笔。除此之外凡是遇到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法宝都有致命的危险!!

因此第二级玉虚门人实际上离开法宝已经不是很强了。除非玉鼎等单纯以法力见长的神仙。截教门人更不必提。

第玉虚门人即杨戬哪吒这一队没有制造法宝的能力只能靠师父给。因此本身基本没有什么说的上的道行(杨戬除外)。这一队顶多可以破一些不入流的邪法比如哪吒曾经破过魂魄系的一些法宝。因此本身的生命几乎完全靠法宝来保障极容易挂掉(就是哪吒之类的狠人也几乎被化血飞刀弄死但杨戬若无其事)

特殊人物如燃灯(昆仑在教主跟门人之中的唯一一个人相当于副教主)陆压(散仙身份未知如果不是打不过孔宣我曾经怀疑他是凤凰)孔宣(孔雀后来的大明王!)袁洪(可能是无之祁的化身单兵能力跟杨戬伯仲)等等不一一计算。在下这两天时间不够。

最后申明一个重要问题即很多人对封神榜不分好坏贤愚通吃一气的做法不解。认为有折中主义的嫌疑。实际上是这样的虽然同上封神榜但各自的分别完全是不相同的比如金灵圣母虽然是斗部主神。但毕竟是从地仙降到了神仙的范畴根本就是一种变相的降级。相反伯邑考从凡人一下子升到北极中天紫薇大帝。很显然是一种表彰。因此虽然同在封神榜上视每个神仙之前的表现还是有一定区别与限制的。

灵宝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由东晋末年葛巢甫在古《灵宝经》传授基础上进一步造作‘灵宝‘类经典之后所肇建。

葛巢甫是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的从孙生当东晋晚期。在此之前很久即有灵宝经书的造作与传授。东汉袁康所作《越绝书》载有神人授夏禹《灵宝五符》经的神话略谓:‘昔禹治水于牧德之出遇神人授以《灵宝五符》。后藏于洞庭之包山(今太湖西洞庭山)。‘‘至吴王阖闾时有龙威丈人得符献之吴王以示群臣皆莫能识乃令(使者)赍符以问孔子。‘孔子告之乃《灵宝五符》云云。葛洪《抱朴子·辨问》有类似的记载。并谓:‘《灵宝经》有《正机》《平衡》《飞龟授》凡三篇皆仙术也。‘其《遐览》篇即著录《正机经》《平衡经》《飞龟振经》各一卷盖以一篇为一卷。

葛洪《遐览》篇所录之书出自其师郑隐所藏证明在郑隐、葛洪之前确有《灵宝经》问世。现《正统道藏》所存《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亦载有上述授经所述《灵宝经》渊源大致与《越绝书》《抱朴子·辨问》之说合只是略有增益其书名亦同于《越绝书》之《灵宝五符》。据刘师培《读道藏记》考证此序及文与北周甄鸾《笑道论》及《御览》所引《五符经》文合证明它确是古《五符经》。此《太上灵宝五符序》共三卷只上卷之段方为序文其余为经现将三卷皆标作序‘乃标题之讹也‘。刘师培又据《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之‘《五帝官将号》章详析五方帝名及五se;

《太清五始法》章以五藏、五常配五行并及孤虚王相之法‘认为‘均汉人遗说即出自汉季亦未可知。‘由上可见在东汉末至迟到汉、魏之际已有‘灵宝经‘如《灵宝五符经》的出现只是道士们为了神秘其书将其托为夏禹或帝喾所授或所传。其托始之辞虽不可信而出世年代较早却是可以从书中反映的时代思想特征来断定的。

尽管灵宝经书出现的时间较早但其卷帙一直较少流传也不广。直到东晋中叶继杨羲、许谧造作‘上清经‘之后葛巢甫以古《灵宝经》为基础加以附会引伸造作出大批‘灵宝‘类经书才使其卷帙有所增加。也正是在葛巢甫等大量造作‘灵宝经‘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以此经书命名的灵宝派。葛巢甫造作‘灵宝经‘书的时间大致在杨、许造经之后到其以经书传弟子任延庆、徐灵期之前。杨、许造‘上清经‘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65)葛巢甫以经书传弟子任、徐在安帝隆安(97~4o1)末。葛巢甫所造‘灵宝经‘在社会上很快得以流传当王灵期诣许黄民求受‘上清经‘时(在许黄民于元兴三年奉经入剡后)已是‘风教大行‘。据日本学者小林正美考证葛巢甫造作的‘灵宝经‘主要有《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灵宝赤书玉诀妙经》等。

葛巢甫及其后继者在造作‘灵宝经‘时勾划出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经谱系。《云笈七》卷三《道教所起》称:‘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又天真皇人授帝喾于牧德之台夏禹感降于钟山阖闾窃窥于句曲。其后有葛孝先之类郑思远之徒师资相承蝉联不绝。‘《灵宝略纪》更进而称:‘经一亿劫天地乃开劫名赤明有大圣出世号曰元始天尊以灵宝教化其法兴显。‘又经若干劫太上大道君出世‘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灵宝大乘之法。‘并赐道君‘太上‘之号。‘帝喾时太上遣三天真皇赍《灵宝五篇真文》以授帝喾…

帝喾将仙乃封之于钟山。…至夏禹登位乃登名山巡狩度弱水登钟山遂得帝喾所封《灵宝真文》。…禹未仙之前乃复封之镇乎北岳及包山洞庭之室。‘后吴王阖闾登包山得之群臣不识以问孔子谓是《灵宝五符真文》。因阖闾‘侈性慢易不能遵奉道科而真文乃飞上天不知所在。后其子夫差嗣位乃登劳山复得之奉崇供养自尔相承世世录传。至三国时吴主孙权赤乌之年有琅瑯葛玄字孝先…入天台山学道jing思遐彻未周一年感通太上遣三圣真人下降以灵宝经授之。…孝先凡所受经二十三卷并《语禀》《请问》十卷合三十三卷。孝先传郑思远又传兄太子少傅海安君字孝爱孝爱付子护军悌悌即抱朴子之父抱朴从郑君(思远)盟郑君授抱朴于罗浮山去世以付兄子海安君至从孙巢甫以隆安之末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世世录传支流分散孳孕非一。‘类似上述传经谱系在陆修静《灵宝经目序》《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云芨七》卷六《三洞并序》等书中皆有记述。其所云元始天尊降授太上大道君再遣三天真皇降授帝喾、夏禹、吴王阖闾云云自属虚构的神话所谓葛玄于天台山得‘灵宝经‘三十三卷亦为造经者的依托。因葛玄乃葛洪从祖其所撰《抱朴子》和《神仙传葛玄传》以及《道藏》所引《抱朴子》佚文皆未载其事仅提到葛玄、郑思远等传授《太清丹经》及《三皇文》。元谭嗣先造《太极葛仙公传》录有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亦未记其事。因此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曰:‘盖本无其事因六朝吴、会间盛传葛玄神迹故造经者依托之耳。‘有学者提出既然汉末已经造出‘灵宝经‘葛玄传授其中某些部分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这种推测不无一定道理。但即使这样葛玄所得仅是古《灵宝经》的某些部分绝不会有《灵宝略纪》所云三十三卷只能是葛巢甫及其后继者所造作。如真有其事葛洪《抱朴子内篇》是不会不载的。

从上述葛巢甫及其后继者所编造的传经谱系中可以看出灵宝派尊奉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祖师是三国吴道士葛玄。晋末至南朝宋时期所出的许多‘灵宝经‘大多托称元始天尊所说并以太极左仙公葛玄‘语禀‘、‘请问‘的形式加以铺叙。其中如《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原名为《太极左仙公请问经》《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原名为《仙人请问众圣难经》。据《灵宝略纪》载葛玄所受三十三卷‘灵宝经‘中即有‘《语禀》《请问》十卷‘。将这么多经书依托于葛玄‘语禀‘、‘请问‘自非祖师不具如此资格。

灵宝派所奉经典以较早出世的《灵宝五符序(经)》《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和稍后出世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简称《度人经》)为最重要。但因《度人经》强调劝善度人标出了该派立教的主旨故被后世灵宝派道士所特别重视并被《正统道藏》收作第一部经书因此后来《度人经》就成了灵宝派的祖经许多道士皆为之作注。劝善度人确是灵宝教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道派的重要特点与它同时出现的上清派着重个人修炼即与它有区别。后出的不少《灵宝经》不断对此主旨进行阐。陆修静《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称:‘圣人传授经教教于世人使未闻者闻未知者知yu以此法桥普度一切人也。‘1《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还假葛玄之口告戒地仙三十三人说:

‘子辈前世学道受经少作善功唯yu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不信大经弘远之辞不务斋戒不尊三洞法师好乐小乘故得地仙之道。‘即只念度身不念度人只能成为地仙不能成为天仙。

灵宝派的基本信仰仍是长生成仙。但因南朝时期所出的‘灵宝经‘大量汲取佛教教义起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涅灭度等故而使它的成仙思想被染上浓重的佛学se彩。如《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云:‘当知三界之中三世皆空;知三世空虽有我身皆应归空。明归空理便能忘身。能忘身者岂复爱身?身既不爱便能一切都无所爱唯道是爱。‘这是佛教‘以有生为空幻故忘身以济物‘的思想与道教原来提倡的爱身养生的宗旨大异其趣。既不爱身也就不再追求**不死即身成仙而只追求积功累德死后升入仙堂或来世成仙。因此不少‘灵宝经‘宣扬所谓‘灭度‘‘轮回‘的成仙步骤即要经过几死几生、若干轮回之后才能成仙。如《九天生神章经》云:‘夫学上道希慕神仙及得尸解灭度转轮终归仙道。形与神同不相远离俱入道真。‘《升玄内教经》云:‘泥丸灭度得免地官魂神澄正得升天堂或补仙品或生圣王更相转轮储积德行行满福立云舆乃迎。受度积功非唯一生志意不倦克成仙王。‘《诸天内音经》更假托天真皇人现身说法叙述他经过六道轮回、九灭九生之后才‘凌三界位登天真。‘

《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又称道教最高神乐静信也是经过多次轮回累世积德之后才成高仙。葛洪《抱朴子道意》云:‘夫神仙之法所以与俗人不同者正以不老不死为贵耳!‘今灵宝派宣扬所谓‘灭度‘、‘轮回‘即几死几生后成仙无疑是对原有神仙说的修正。

灵宝派的修炼方法主要是符箓咒术用它来召神役鬼消灾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又特别重视斋醮科仪疑为葛巢甫所撰的《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云:‘夫学真仙白日飞升之道皆以斋戒为立德之本矣。‘

陆修静也谓‘斋直是求道之本‘。因此他为道教撰写了大批斋醮科仪书特别是灵宝斋仪。此外受上清派的影响也讲存神服气叩齿咽津。从其重符箓科仪方面说它与天师道相接近而与上清派有区别;从其强调劝善度人方面说又与天师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灵宝略纪》称葛巢甫在隆安末将‘灵宝经‘‘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世世录传支流分散孳孕非一。‘

《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作了同样的记载。任延庆事迹不详徐灵期在《南岳九真人传》《南岳小录》《南岳总胜集》等中皆有记载。《南岳总真集·衡岳观》称其为吴人。但《南岳九真人传》与《南岳小录》皆称他于西晋武帝太康八年(87)去南岳建衡岳观盖误。《南岳九真人传》称其为‘宋时人‘以南朝宋‘元徽二年甲寅(474)九月九日于上清宫白日升举。‘(《南岳总胜集》谓元徽元年九月九日冲举)盖得其实。

除任延庆、徐灵期传‘灵宝经‘外与其同时的陆修静(4o6~477)则是更为重要的传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对改造旧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贡献。他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皆有渊源但皆无直接的师承关系自称‘三洞弟子‘。唐道宣《广弘明集》卷四对其评述曰:‘昔金陵道士陆修静者道门之望在宋齐两代祖述三张(张陵、张衡、张鲁)弘衍二葛(葛玄、葛洪)。郗张之士封门受箓。

遂妄加穿凿广制斋仪糜费极繁意在王者遵奉。‘这一段评语是比较中肯的。

陆修静对灵宝经的弘扬和灵宝派建造确有突出的表现。

第一他对灵宝经书进行系统整理。因为自葛巢甫造构‘灵宝经‘以后不少人又将它和‘上清经‘等相杂糅继续造作灵宝经典。‘或删破《上清》或采抟余经或造立序说或迥换篇目裨益章句作其符图或以充旧典或别置盟戒‘。②

陆修静认为必须彻底改变当时‘jing粗糅杂真伪混行‘的状况。为此他对当时流行的五十五卷‘灵宝经‘逐一进行辨别剔除伪经编出《灵宝经目》于元嘉十四年(47)上呈宋文帝。在奏呈的表文中称:‘即今见出元始旧经并仙公所禀臣据信者合三十五卷。‘③此《灵宝经目》已佚他所考订的是哪三十五卷目前已难确切判定。

第二对某些灵宝经进行阐释。陶弘景《真诰》卷二十《真诰叙录》称陆修静‘既敷述《真文赤书》《人鸟五符》等教授施行已广。‘按《真文赤书》即《五篇真文》载于《道藏》者不止一处此指《元始五老赤书玉诀》见《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卷上据日本学者考证为葛巢甫所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