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五回:生不能见君(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他将织锦平稳放了下来,抚摸着她的轮廓,目中便就有了哀伤。

一帘幽梦,吾能同谁尽此一生?

九层宝塔,隋侯之珠,青史留名,权倾天下,这些都抵不过一个织锦。

他握住剑柄,猛地便刺入胸膛。

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叮”的一声,剑被豁然挑开。

血染盔甲,穿透不及一寸。

公孙伯舆先是一怔,旋即朗声大笑起来,“平南王果然好胆识,可老夫却另有想法。”公孙伯舆顿了一顿,说:“你若能离开织锦,老夫便救她一命。”

公孙伯舆见他有一丝踌躇,不解道:“你能为了织锦舍弃性命,竟不能与她终生不见么?”

“若是不见,对她反而好些。”他喃喃说了一句,坦然道:“本王答应了。只不过,本王有一请求。”

“平南王有何请求?”

“织锦醒来之前,先生能容本王日夜照看。”

公孙伯舆转过身去,目中不忍,似乎不愿再多看一眼,冷冷道:“你若愿意,便留下吧。”

水榭之内,溪水潺潺。

公孙伯舆已经替她诊治完毕,亭中独酌,忽然心中有所思想,喟叹一声,替自己满上一杯酒,细细倾洒在地,喃喃道:“袁战啊,袁战,天命难违,老夫能为你做的也就只有那么多了。愿你在天之灵,安息了吧。”

今日有风,房中帐帘被翩然掀起又落下,似是带着某种节奏一般,不时地将阳光遮挡住。于是案上便有了斑驳的光斑,若隐若现,成了这屋中唯一的一线生机。

她就那么躺在那里,神态安详,像是多年前宣室之中的那次戏弄。

“十一,你这是调戏。”

言笑晏晏,犹在耳边,恍若当年。

//

“十一,你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长命百岁即可。”“你呢?”

“我啊,有两个愿望:第一,能早点回去,第二,十一健康成长,一生无虞。”

若非是我,你此生必定不必如此艰难。

他屈指勾勒出她的轮廓,一一记在心底,及至触及眉心之时,却是不由一顿。那一日宜春苑内,手绘织锦,那一点朱砂,风华流转,惹得众妃嫉恨。也许就在那个时候,他心里便就有了个织锦了吧。

从那时到现在,已有七年。七年,说长不长,说短,却也不短。

七年之中,生死相随,相互扶持,算如今,当真如浮生一梦,恩怨情仇如在昨日一般。

此刻,她双目紧闭,脸上渐渐有了血色,平稳地呼吸着,眉目似是秋毫未变,变得从来都只是那颗心而已。

公孙伯舆不知何时进来的,手里拿着一壶酒,笑容可掬道:“平南王可否陪老夫同饮一杯?”

“幸甚之至。”今夜此情,最当饮酒。

人此一生,活在当世,究竟为何?

公孙伯舆望着杯中残酒,须臾,目中露出一丝苦笑,道:“平南王此生可还有什么遗憾?”

“遗憾?”他斟酌着这两个字,波澜不惊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说:“若说遗憾,当是再也没有了吧。”

公孙伯舆淡然一笑:“平南王可答应过老夫,织锦醒后,你便不再见她。”

“那样对她反倒是件好事,”他笑了笑,喝了口酒,说:“不必随我担惊受怕,不必被我所连累,一生无忧。”

“是么?王爷当真做此想?”公孙伯舆仰头看向天空,道:“王爷不问问老夫为何不让你见织锦?”

“为何?”十一淡淡问道。

公孙伯舆目中透着一股深邃,笑了笑,说:“为了一个故人而已。”公孙伯舆看向他,笑着说了两个字:“袁战。”

“先生和袁战是故交?”当日上容城一战,织锦揣测袁君孺与公孙伯舆有关联的时候,他便有过诸多猜想,而今公孙伯舆此言,正好解释了他心中之疑。

“年前好友了。”公孙伯舆看了他一眼,目光幽深,一如以往深邃,只是较之以往似乎多了份别的内容,“王爷十岁那年,敬帝命老夫为你算上一卦,卦象为‘师’,肃杀之气太过浓烈,那时,老夫便就算到你与袁君孺必定是有一战的,只是没料到这其中竟会有一个织锦。”

“先生说这些是为何意?”

公孙伯舆淡然一笑,说:“人生在世,多不可测,老夫纵然略微知晓天地,也抵不过天意。有时候,知道的越多,疑问便就越多,痛苦也就随之而来了。”公孙伯舆说完,举杯起身,道:“我那徒儿明日便该醒了吧,平南王也该走了。”

“我高久视,不信鬼神,只问苍生!”十一霍然起身,铮铮道:“冥冥之中若真有天意,那也是人为所致,高久视敬重先生学问,但若一味将自己的命运归咎于天意,先生未免短浅了些。”

“曾经有一个人也与老夫说过,自己不信天,不信命,只相信他自己,可结果呢?”公孙伯舆喟然一叹,替自己满上一杯酒,目中似乎也存了一丝伤感,“昔日敬帝于清明门外伏击袁战,致使袁战身死,世人皆谩骂敬帝无情无义,可事实上,谁又能想到,早在袁战回城之前便来求老夫为他算上一卦,所求竟是天下。卦象显示为大凶之卦,可袁战却说‘我命由我不由天’,老夫劝阻无效,袁战孤军深入皇城,实则其身后大军早已蠢蠢欲动,若非敬帝快了一步,袁战身后的这些大将军们左右观望,不敢轻举妄动,清明门外,袁战怕是早就逼宫了吧。

“‘我命由我不由天’?当真是好大的口气,其后袁战身死,头颅被悬挂在清明门外,下场何其惨烈!”

酒杯紧紧握在手中,忽又松了开来,而后他举杯,愣怔片刻,满饮杯中之物。

若是如此,袁君孺此生为的又是什么?家国仇恨?杀父之仇?不过一己私怨罢了。

“人定虽不能胜天,但却能超越生死,人算不如天算,但却能成人事。”

公孙伯舆一笑,道:“平南王说的容易,可自己又何尝不是被一个织锦牵绊至此?天意怜幽草,其命不可违。”

他苦笑着呆坐下去,或许宋织锦便是他命中注定的一个劫数吧,他从不信命,但这一次,他信了。

//

病后初愈,水榭之内,她尽心养病,以期再见到他时,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活蹦乱跳,平安健康的织锦。

而此时的荥阳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惠帝二年,二月,朝廷集中全国之兵猛扑荥阳,荥阳城以区区三万之兵顽强抵抗半月有余,城内,弹尽粮绝,死伤过半,满城凄风苦雨。

此战若败,在各地作战的北军(指平南王军)士气大衰,必定难逃灭亡的命运。派出去的细作已经探明朝廷秘密派人北上,有联合北方大郅国一举剿灭蓟州驻军的趋势,若当真如此,到时候平南王将再无立锥之地。

此战,只能胜,不能败!

荥阳城内,丝言已有三日未曾见到爹爹的身影。

敬轩手捧书卷,扶案正手把手教丝言写字。

“师父,爹爹怎么这阵子都不来看丝言?丝言是不是哪里惹爹爹不高兴了?”丝言嘟着小嘴,问道。

敬轩不知道该怎么跟丝言解释,回应着她的目光,说:“王爷最近比较繁忙,故而这阵子找不来时间看你。不过王爷每日向为师询问丝言的学业如何,丝言切不可偷懒怠慢。”

丝言闻言,吐了吐舌头,更加用心地抄写书卷。

一战方结,齐军退守城外驻扎营地,荥阳城方才得到片刻喘息。

“南城地基不稳,若再猛攻下去,怕是不过三个时辰便会坍塌。”平乱百越之战的那些将领们此刻坐镇议事堂中,无一人有退却之心。

十一只想了一会儿,便就做出了部署:“找人火速修补南城门,另,今夜,吴将军自南门出城,偷袭敌军,务求速战速决!”

当年上容城牢房盟约,狄岳尚未忘记,百越平定之后便赶来蓟州,此时他望着这位年轻的统帅,心中察觉一丝不妥,拱手道:“末将以为,此计不妥。现下敌强我弱,若是贸然出击,怕是对我军不利。末将以为,当坚守不战,静观其变。”

狄岳见平南王沉吟不语,微微皱眉,指向地图,凝神片刻,说道:“我军已占领荥阳,还有华阳,若是放弃荥阳而直取成皋,对敌军成两面包围之势,敌军定不敢轻举妄动。到时候,进可直取洛阳,退,可攻荥阳,吃掉二十万齐军!”狄岳在地图上画了一个三角,而荥阳正处于中央地带。

“此计甚妙啊,王爷!”杨彦忍不住赞赏道。

“王爷,狄将军此计可行啊,末将请率军三万,直扑成皋。”赵金凤抱拳请战。

张宽闻言,却是微微皱眉。

“张先生以为如何?”十一问道。

张宽思忖片刻,淡淡说道:“下臣以为狄将军此计虽然可行,但却忽视了现下齐军主帅是陈创,陈创其人,老谋深算,狄将军想到的,他未必考虑不到。荥阳此去成皋路途遥远,若是中途遇上埋伏,情况便更是糟糕了。”

“难道就在荥阳坐以待毙么?”狄岳冷声问了句。

一众议论纷纷之下,吴蔚问了句:“王爷,您说吧,该怎么办?”

十一默然片刻,须臾,道:“直取成皋之战暂且搁下,今夜偷袭,目的是让敌军不辨虚实,借以拖延。我军坚守不出,尚能维持一些日子。”

“可是这……”

“这是军令!违者,军法处置!”

十一说完,旋即离开。

张宽向狄岳一拱手,转而看向十一的背影,微微叹了声气。(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