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敲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敲鼓

内容简介:唐玄宗开元年间,宗教盛行。云成山山民集资建庙,请来高僧主持,一度香火旺盛,名声远扬。褒城县令及师爷何久对宗教有所反感,巧立名目考查和尚道行、定力。考查形式新颖,别具一格,笑话连连。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宗教的神秘面纱,还原了人性的本能。

唐玄宗开元时期,一度宗教盛行,人们谈佛,信佛,崇尚佛。举国上下,修庙成风。一股信仰佛的靡靡之风吹遍了祖国大地。

汉江上游有一条支流名叫潘溪,潘溪虽不大,却四季清流不息。潘溪两岸土地肥沃,有潘溪水源的灌溉,两岸水草丰茂,农作物年年丰收,两岸人民丰衣足食。

沿潘溪而上有一座山名叫云成山,此山虽不高,但山势回环,植被茂密,朝夕白云环绕山间,给人以深不可测之感。曾有一个大户人家请了一位风水先生观过此山,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若能修建一座庙宇,镇住此山的脉气,就定能保这一方百姓的平安。

于是这户主人牵头,又联络了云成山周围十几户有钱人,捐资建庙。他们四处奔走募捐,一些善男信女也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不到三年,一座寺庙便拔地而起,雕梁画栋,气宇轩昂,命名云成寺。他们又推举了几位有威望的人前往凤县法门寺请了一位得道的高僧来庙当主持。这位高僧名叫智善。

智善来到云成寺后,广招弟子,传播道义、法术、秘术。几年过去,就培训出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弟子。自此,云成寺香火旺盛,每逢初一、十五,或逢庙会,这方圆几十里的善男信女都来云成寺烧香、拜佛、许愿、还愿,寻找心理寄托。老人求长寿,小孩求健康,姑娘小伙求婚姻美满,少妇求早得贵子,郎君如意,做生意的求赚大钱,学子求前程万里,如此等等。每逢此时,这前往云成寺山路上的人流熙来攘往,不绝如缕,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热闹非凡。这卖小吃的,卖小玩意儿的,卖穿戴的,玩杂耍的也都前来云成寺发财。这云成寺的名声便一传十,十传百,远扬九州十县。

这云成山隶属当时的褒城县管辖,这云成寺的盛况不免就传到了褒城县令的耳朵里,而且传的十分神奇,这不免激起了县令的极大兴趣。

一个风清日丽的春日,县令处理完手头的大小事务,便带着家眷,衙役,准备游玩云成山,观赏云成寺。这县令也是个附庸风雅之人,他骑着高大的白马,衙役们骑着清一色的枣红马,夫人坐着八抬大轿,小姐、丫环们坐着四抬大轿,一路浩浩荡荡前往云成山。

褒城县令游云成山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云成寺主持智善大师的耳朵里,他得知本地父母官要来,立即安排寺里的所有僧人把云城寺里里外外又重新打扫了一遍,在偏厅摆上最新鲜的水果,拿出本寺刚精心制成的清明茶,用铜壶盛上云成寺的山泉水,煨在木炭火炉上,自己亲自率领众弟子在山门口等着,一切就绪,专等县令一行到来。

少顷,褒城县令一行来到了云成寺,见智善大师率众弟子列队相迎,仪式如此隆重,甚是欣慰。他们用过茶点,沐浴过后,由智善大师陪同来到宝雄大殿以及各个偏殿进香,又派大弟子了缘为向导,领县令一行游历了云成山各个峰顶以及景点,不知不觉已是金乌西坠,这才回寺用斋。斋饭罢,县令布施大银五百两,然后打道回府。

县令回味今天的游玩,甚觉耳目一新。这以后,县令时不时听到有关云成寺的传闻,说是云成寺的神灵是如何如何的灵验,云成寺的僧人的道行是如何如何的高深,云成寺的众僧是如何如何的不为女色所动,云成寺的众僧的定力是如何如何的浑厚等等,真是众说纷纭。县令心想:既然人们这样传说,那一定就有传说的道理,我一定找机会再到云成寺,试试这众僧的道行、定力。

光阴似箭,不觉已近中秋佳节。县令想:我何不利用中秋重到云成寺,考考这些僧人。于是找来了师爷何久商量此事。这师爷何久也曾饱读诗书,性格诙谐幽默,对崇尚佛教一事一直反感,一听县令的意图,即刻献上一计,县令一听,也觉甚好。便马上做着准备。他们到迎春院挑来了八名年轻貌美的艺妓,找著名乐师成天排练歌舞。又到乐器店订做了几十面小羊皮鼓,一面大羊皮鼓,以备测试之用。又派衙役给云成寺送了碟文,说是中秋佳节,县令一行要到贵寺测试众僧的道行、定力,让其早做准备,以免到时出丑。

一转眼中秋已到。早饭罢,县令带着师爷、衙役、艺妓、乐队以及准备的器物来到云成寺。

这云成寺的众僧也是遵照县令的指示,这段时间是潜心修道,把佛教的教义,佛规背了个滚瓜烂熟,面对青灯古佛打坐,一门心思努力提高自己的道行与定力。这天清早,众僧把寺内外打扫得一尘不染,师徒个个精神百倍,专等县令到来。

县令一到,与智善大师寒暄过后,把全寺众僧聚集在议事厅内(若聚集在宝雄大殿,怕言语行为不慎有辱神灵),县令道:本县令在贵县任职数年,有关贵寺的美好传闻如雷贯耳,今年春天到贵寺一游,确也名副其实。又听说贵寺众僧的道行很深,定力浑厚,百闻不如一见,今天借贵寺的宝地,也让本县长长见识,测试之后,若真如所闻,本县令一定上奏朝廷,予以嘉奖。今天的测试也很简单,只是请各位师傅欣赏歌舞,放松一下情绪,这是因为众僧平日里青灯古佛,生活清苦,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点乐趣,大家观看歌舞之后,你们的道行、定力,本县令自有定夺。在观看之前,还请众师徒下去换上宽松的僧服再来议事厅集中。少顷,众师徒更衣集中,县令安排师爷何久具体实施。

何久让众僧在议事厅围成一圈打坐,双手合十。然后吩咐衙役搬来羊皮鼓,每僧一个,放置在两膝之上,把那一面大鼓放置在智善大师的两膝之上,此时众僧面面相觑,不知何意。何久又把乐队安排在议事厅的前排坐定,让艺妓到众僧围成的圈子里站定,然后宣布表演开始。

一刹那,悠扬、动听、美妙的音乐响起,艺妓们也开始翩翩起舞,在场的人都沉浸在这美妙动听的歌舞之中。那音乐真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人间未曾多闻。那舞姿更是弱柳迎风,无与伦比,美不可言。再看那舞女,个个婀娜多姿,犹如仙女下凡。她们眉似远春山,眼似黑葡萄,面似盛开的桃花,鼻似苍鹰之喙,口似成熟的樱桃,腰似风吹的弱柳,手臂如刚出水的莲藕,发髻高耸,玉簪锃亮,那一颦一笑,楚楚妩媚动人。合体的浅粉色舞衣,薄如蝉翼,似透非透,致使酥胸前那高耸的乳峰,时隐时现,呈现出青春的魅力。半透的碧玉短裙,显露出富有弹性的肥臀。两条白玉般修长的细腿随着音乐的节拍交错移动,大腿之间那时隐时现最神秘、最诱人的一汪清泉的阴影,更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这一伙小和尚们听着闻所未闻的美妙音乐,看着见所未见的舞蹈,早把佛教的清规戒律忘到了九霄云外,他们的目光在这些舞女的脸蛋、胸前,丰臀以及两腿之间飘来飘去,也早把此时自己的身份抛到了大阴山的背后,尽情地欣赏着眼前的尤物,真是大饱眼福。不知不觉地他们两腿之间那条“是非根”也随着他们的思绪慢慢膨胀,再膨胀,直到坚硬无比,仿佛伸出的第三条腿,把那宽松的僧裤裤裆高高顶起,就像平地搭起的一座帐篷,幸亏有那面羊皮鼓挡着,这才暂时没有出丑。

那仙乐,那歌舞的情节也在纵深发展,慢慢地、慢慢地逐渐进入高峰。只见那些舞女随着乐曲的节拍慢慢把舞衣褪去,再逐渐把短裙褪去,直到最后,全身裸露,一丝不挂,越舞越起劲,越舞越动人,越舞越迷人,越舞越妖冶。

云成寺的众僧此时如入仙境,他们屏住呼吸,眼睛里冒着绿光,就像绿头苍蝇见到了浓重的腥味,死死地盯住不放,目光随着舞女的移动而移动。看着看着,下面那根坚硬的棍子仿佛也在跳动,想让他静止都不行,先前修成的道行、定力此时也完全失效,大脑的遥控此时也失了灵,没法,动就让它动吧。初时,只听这里咚的一声,那里咚的一声,然后是这里咚咚,那里咚咚,再后来是这里咚咚咚,那里咚咚咚,直到最后,鼓声大鸣,响成一片,犹如古战场的隆隆战鼓,催促着千军万马的厮杀!

忽然嘭的一声,音乐嘎然而止,舞女徐徐退出场外。县令高声道:此次测试结束,成绩本县令已知晓。衙役们,先把小和尚腿上的羊皮鼓收回。县令接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这些小和尚的道行、定力有悖传闻,今后还得苦苦修行,多多历练。我看还是你们的师傅不愧是师傅,我怎么一直没听到大羊皮鼓的响声,还是师傅的道行深,定力厚,你们还得好好向师傅学习。然后叫一个衙役前往收回那面大羊皮鼓,那个衙役前去取鼓,可怎么也取不掉,好像生了根似的,另一衙役见状,自告奋勇去帮忙,两人都把吃奶的劲用上,猛力往上一拔,只听嘭的一声,方才拿掉大鼓。两个衙役对县令说:我们把大鼓翻转看看,是什么在作祟,我们费了这么大的力气才拿掉!县令应允。两人把鼓翻转,大家都把目光射向大鼓,这不看则已,一看个个张口结舌,无不惊叹。原来是智善大师那根老棍子比徒儿的小棍子更是厉害,竟然击破鼓上的羊皮,伸到鼓中去了,刚才听到嘭的一响,是大师那根老棍子前面的棍头卡在了鼓皮上,由于用力过猛才发出响声。大家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半天才回过神来。这情景,真是亘古未见,惊讶之余,都不禁大笑起来,大家笑得前拥后合,有的笑弯了腰,有的笑痛了肚子,有的笑得小便悄悄溢出,尿湿了裤子,有的差点笑掉大牙,真是笑声雷动,经久不息!

这结局,县令也是始料不及,刚才还在号召小和尚向师傅学习,这可如何收场,趁大家都在大笑之际,便悄悄溜出,钻进八抬大轿,吩咐轿夫起轿回府。

这云成寺众僧“敲鼓”的故事就这样不翼而飞,在汉江两岸广为流传。有词:

云成山岭好风光,山民捐资建庙堂。

请来高僧传教义,广招弟子把经讲。

知县慕名游寺院,师爷献策考和尚。

鼓声雷动成笑料,人性本能难违抗。

 dian.com>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a>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a>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