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万里觅封侯,泪洒中原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公元117年,金朝军队一举消灭北宋政权,虏走了太上皇宋徽宗和新继位的宋钦宗二帝,这件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乱”。

公元114年一生坚持北伐,誓捣黄龙的民族英雄岳飞遇害风波亭,浩浩荡荡的抗金北伐运动折戟沉沙。朝堂内以奸贼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当权同金人言降称臣,签订了以杀岳飞为条件的宋金第二次和议。

公元1161年金朝的篡位皇帝完颜亮南侵中原,掀起了一段别开生面的历史。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第一章万里觅封侯,泪洒中原里

北宋公元1140年一生渴望“上马击胡虏,下马草军书”【陆游诗句】的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府历城县(现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内,他的传奇人生就此大幕拉开。

我们认为他首先是个“实力派”,青少年时代的他饱览兵书史稿,苦练刀枪剑戈。我们必须承认如果辛弃疾所处的南宋政权能够通其意,尽其才,全其忠,他是具有“出将入相”的资本的。这一点,在他二十二岁时即得到证明。

他还是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郭沫若评辛弃疾)的爱国词人,他用蘸着血泪的如椽大笔书写了一部与时代、与金人抗争的历史和一位久别沙场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将军形象。

辛弃疾的生活比较单调,但我认为这种单调其实是一种单纯。他不屑于政治场上的权术玩弄,也不关心宦海浮沉,他唯一希冀的是得到朝廷的赏识,真正地实现“看男儿试手,补天裂”,“列舰层楼,投鞭飞渡”的为国壮怀。他的思想没有兼容儒释道慧理的苏东坡复杂,他不思考处世哲学,只是一味地为北伐摇旗呐喊。他甘心做战场上的死卒陷阵冲锋,想干一番窦宪在燕然山的功绩。他自信可以万里觅封侯,却又不得不慨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的回忆录,就是他被誉为一代词宗的标志《稼轩长短句》,辛弃疾的智勇韬略则洋洋洒洒的展现在他上疏的《美芹十论》和《九议》中,在这两部可以称得军事专著的奏表中,他详尽阐述了条陈战守之策,用兵北进之略。可悲的是南宋皇帝赵构厌战、畏战,只愿意用简单的屈服来换得喘息的机会,所以辛弃疾的军事思想没有付诸实践即胎死腹中。

《毛诗?序》中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辛弃疾的一生最值得自豪的便是自己的得意词作,诗词寄托了他全部的情感和曾经慷慨风流的茂年。他68年的生命历程,其实都是在体味爱国二字在他心中的重量。“国家,国家”,这是辛弃疾嘶哑的喉咙在吟唱。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首千古绝唱的《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写于105年,此时词人已是66岁的垂垂老者,驻守镇江,两年后的10月日,辛弃疾撒手人寰。

辛弃疾的晚年最念念不忘的还是发生在116年的那次千里浴血。公元1161年,辛弃疾拉起一支000人的队伍投到济南起义军耿京处任掌书记职。在同耿京一并作战的日子里,他感到痛快淋漓,人生的价值不就在此乎?他仿佛看到了儿时祖父只能和他“登高望远,指画江山”(出自《美芹十论》)的中原沉陆,握于手中。以小我之牺牲,换来山河寸寸收复,留得丰功汗竹垂青,这正是辛弃疾的英雄胸襟。许多年后,当辛弃疾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慨然奋笔写到: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第二年,辛弃疾奉命归南联系偏安南域的南宋朝廷。然而,当他满怀欣喜返回时,却在路上听说了自己敬重的耿京遇害的不幸消息。辛弃疾的剑在手中打颤,血色涌上了脸颊,耳旁火辣辣的热。战马不住地嘶鸣,前蹄停悬在空中,映衬着远山处的落日残霞红透了半边天。“冲上前去,杀掉他,杀了他”这是辛弃疾的心潮怒涛。于是,他率领五十骑,顶着明月星辉,闯进了金军大营,将正在饮酒寻欢的张安国擒在马上,踏上了南归之路。

南宋宰相韩侂胄(115年-107年)是宋宁宗时开禧北伐﹙公元105年﹚的筹谋者,此前在他的推动下已屈死风波亭多年,坟卧西子湖畔的岳飞被追授为鄂王,而解甲闲置在侧的辛弃疾也于公元104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也就是在开禧北伐这一年,辛弃疾又受任镇江知府职,奉命戍守江防要地京口。已是年老体衰的词人,神经再一次兴奋起来,动脉的血液鼓动跳跃,他歃血结缨,抚剑长啸,将北伐之志嵌入骨髓的辛弃疾,用颤颤的笔触洒下万字战策。为了这一天,他整整等待了四十五年,四十五年呵,多少青春不在,可是壮心犹未死,落日存肝胆,所谓不朽者,垂万世名,稼轩如是。

从表象看来,朝廷似乎对他很重视,然而他终于是被打败了。

韩侂胄是有相当抱负,更为准确的说,韩侂胄是一个浅知少略的主战派,起用辛弃疾不过是一个招牌而已,有声无响。辛弃疾自视卓见的兵策,被这位宰相一掌拍下,一笔抹杀。衣甲不著,久而生虱,正沉浸于从军乐,积极备战的辛弃疾终于看明白了,原来朝廷最大的敌患不在外,而是烂在了根上,他斗不过……

于是,有这样一天,雄风猎猎,落木萧萧。词人叱退随从,强登京口外北固亭,看疮痍金瓯,泪洒遗民。当年大帝孙权,就是在这里驰骋纵横,可决兴衰,挥手万将,策马攻伐。继孙仲谋后几百年,宋武帝刘裕执鞭北进,尽扫狼烟,那是怎样的千秋伟绩,那是怎样的淋漓酣畅: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

107年10月日,几许秋风吹动,微微星火照亮房屋半壁,将一炳剑影映射墙上。一群人围绕一位垂垂老者,或掩面而泣,或吞声踯躅,或握剑凭栏,或哀婉叹息。一瞬间,老者猛然坐起,手在床榻胡乱寻觅,仰天呐喊:“杀贼,杀贼,杀贼”。他倒下去了。窗外密雨淅淅,雷声不断。(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