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卷 心愿 【65】不许动,举起手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耿卫国只有初中学历,28岁之前就是耿家庄生产队的一个普通农民,他个头矮小,一只眼睛先天有问题,好些年都没找到对象。

好在生产队队长是个好人,得知驼山林场招工,他们生产队有一个名额,老耿成分好、人勤快、家庭又实在是困难,就把他推荐了上去。

“到现在都感激老队长啊,那个年代人人都在生产队里刨土挣工分,全村就我一个人穿上工作服拿上了工资。每个月回村的时候都可神气了!”老耿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仍然笑得咧开嘴角。

他老伴就没这么乐观了,走过来添茶倒水时插了一句:“他们哪里是好心?明明是为了给你家少分点地,但凡多分一点,咱家也不至于落到现在这光景!”

老耿吵吵了他两句:“刘庆芝你瞎说什么!我都拿上工资了,这

三十年过得不比村里人强多了?”

“你强,你强,那时候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谁家不是分到地过上红火日子?就你,去林场拿点死工资,到老了一没收入二没地,拿什么养活孩子……”她把茶壶往桌上一顿,唠唠叨叨地转身进了里屋。

老耿面子上有点挂不住,冲苏望尴尬一笑:“她不懂,让你们看笑话了……”

苏望赶紧摆手:“人之常情,总还是有希望的,不是吗?”

孙雨朦也跟着说:“是啊,我们尽力帮你。”

“唉,不行也不要紧,我已经和村里几个后生说了,等出了正月就跟他们一起去安平,现在这社会,只要勤快就饿不着人,总能糊口饭吃。”老耿一犯愁就掏出烟袋锅子,这两天抽的烟比过去五十多年都多。

苏望问他刚上林场的时候就没签过用工合同?

老耿说他这辈子什么合同都没见过,就是跟着大队书记去林场报了个到,在一个登记簿上写了自己的姓名和年龄。

负责分配的人上下打量了一番,大笔一挥就把他发配到了将军岭。

苏望笑了,这都过了三十多年,林场的人事安排还是一点也没变,自己也是这样去了将军岭啊。

耿卫国在将军岭下面的山林里遇到了巡护的孟广林,和他搭伙一年之后才得知眼前这个胡子拉碴野人一样的大叔,竟然是林场的第一任场长。

“我还记得老孟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不许动,举起手来!’”老耿说起当时的事情哈

哈大笑,说孟广林那一嗓子特别吓人,他身边还有一只凶巴巴的狗“汪汪”叫,他还真下意识地做了个投降的动作。

由于70年代大规模的造林、伐木运动,林场每年都大量招收农村人员,安置知青、精减下放人员、部队转业人员,职工家属子女也都由林场安排就业,几乎每天都有新面孔加入。

场部的干部习以为常,可生活在将军岭的孟广林却孤陋寡闻了,以至于见到来和自己搭班的耿卫国,还以为他是来偷采药材的呢。

孙雨朦笑了,翻开红皮日记本说:“我记得这个事情,孟广林日记本里写了,他说每年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驼山林场都要迎来一波‘采药大军’。”

这些人大部分是牛家堡的山民,少部分是驼山公社其他生产队的人,就喜欢趁着林场职工忙着植树造林的时候,跑到将军岭一带相对偏僻的地方采挖药材。

他们主要挖贝母、羊肚菌、灵芝等各之类药材,最多时一片山坡能有四五十人一起忙活,孟广林如果不凶一点,根本震慑不住他们。

这些采药人对林木和植被的破坏很大,践踏幼苗、乱采滥挖不说,还随意用火,给林场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老耿颔首,烟袋锅子都不抽了,比比划划地说:“我和他说是林场派来的,他还不信,像是审犯人一样把我仔细盘问了一阵子,又仔细检查了我背着的被褥行囊,这才将信将疑地收留了我,带上了将军岭的最高峰。”

那时候将军岭还没有条石台阶,孟广林每天上下踩出了一条小路,上下都得扶着石头拽着树,稍不留神就有滑下去摔伤的风险,他越往上走越心凉。

苏望打断他:“我太理解你了,我几个月前第一次上山,也是这样的感觉。”

“你现在的条件已经很好了,有凭证的台阶路,房子结实保暖,有电有网还有自来水,我们那时候才苦呢!”老耿描述着30多年前的将军岭,就像是野人山。

山头上只有一个用石头垒砌的简易房子,这是孟广林自己搭的,石头缝能有手指头那么粗,寒风钻进去发出“呼哨”的声音,冻得他裹住被子都没一点热乎气。

石屋不大,勉强给耿卫国搭了张窄床后,不得不把许多家当搬到外面,原来睡在屋里的土狗也被赶到外面新垒的狗窝。

有一次赶上台风,他们架在屋外的做饭锅,都被吹到山林里去,

两个人找了小半天才捡回来。

那时候林场场部的电力都时有时无时断时续,这荒山野岭想通电就是天方夜谭。他们每天夜里就靠一个烧煤油的马提灯照明,用一个土灶取暖。

就在微弱昏黄的灯火下,孟广林坚持写建议,写日记,梳理驼山林场的发展经验,记录过去的事情,给林场领导班子提建议。

他们两人唯一的消遣,就是孟广林带来的老式收音机,可以接收到呲呲啦啦的无线电信号。为了节省电池电力,孟广林只有在吃过晚饭黑天之后才打开。

两个人躺在简陋咯人的床铺上,静静听着广播里的新闻和歌曲,了解一点山外的事情,听听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收音机里听到了驼山林场的名字。

那时候驼山林场连续多年为祖国输送木材,年年获评先进生产单位,林场里还涌现出一些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孟广林听了就像自己得了奖一样开心。

两个人在林场上相处很融洽,耿卫国话不多但很勤快,经常抢着干活,孟广林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小伙子,就经常跟他讲一讲过去的事情,说一说心里话。

有了耿卫国的帮助,孟广林巡护山林的工作轻松了不少,至少从山里转一圈回来,有口热乎饭吃。

在最初的几年里,耿卫国的任务就是负责瞭望和看家,他闲着没事就拾掇出门前一片空地,从山下挑了十几担土填平之后改成了菜园子。

山上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黄瓜、西红柿之类的蔬菜长不好,他主要种一些土豆、葱和芥菜和大白菜,这些都极大改善了他和孟广林的伙食。

甚至,受菜园子的启发,孟广林还给林场领导提建议,在琵琶湾一带建立自己的育苗基地,一改以前年年开春去外地采购树苗的辛苦和风险。

苗圃地的事情是孟广林很早之前就想做的,以前受限于人力不足,技术有限而不能实施,现在林场工人多了,又多了许多知青大学生,完全有这个条件。

林场后来果真原原本本地采纳了这个意见,调配人手投入资金,清理出琵琶湾的一块肥沃土地,开始了尝试性地育苗工作。

“现在,咱林场里那些直径不足20厘米的树,一多半都是从琵琶湾苗圃里发的芽!”老耿的话里透着一股得意劲儿,似乎这是他给林场做出的最伟大贡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