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二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

“……老先生的规矩严,教书的时候,是不许叫丫鬟在里头服侍的,清月姐妹跟老先生相处的时日多些,就算难免亲近一些,你也要尊重先生。”

因前头清容想叫太太和老爷多些交流的话题,便托了太太在老爷面前帮她说项,让她再回去跟着老先生上学,太太便把清容叫了过来叮嘱一些注意的事项。

太太一边说着,眼底里流露出来的担忧十分明显,她就是怕清容在老先生处看着先生和两个妹妹相处亲近融洽,把自己挤到了一旁而不高兴。

清容噎了一下,才笑着跟太太开玩笑,“难道娘觉得,女儿是个一时半会儿都离不开丫鬟伺候的?还是觉得女儿会那么小气地跟她们争老先生的青眼?”

清容之前是很少到老先生处上学的,因她之前性子木讷内向,又有一个董清月珠玉在前,清容不愿意去上学,太太也不想逼着女儿非要去当才女,只规定了她字是必须要学要练的,她不爱念书,老先生便布置的都是描红的功课。

太太也不愿女儿处处被人比了下去,既然读书不成,太太就另寻了人请了刘姑姑到家里来,说是家里的绣娘,其实是只专门教清容的女红,家里的绣活也并不强着刘姑姑做的。

可就算是这样,清容也还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一门心思钻在花房里,太太虽然也无奈,可毕竟她只有一个女儿,也就任由她去,只像练字一样,规定她一定要做些针线活,清容便更觉得太太不爱她,跟太太越走越远。

可重活一世,清容却知道,太太对女儿的一番慈爱之心,本就性子良善柔弱的太太,又想让女儿快活,又想让女儿成才,内心不知道多矛盾。

是以清容主动提出管家,让太太借机调理身子,又让太太帮她在董成新面前说项,重新到老先生跟前念书,太太心里不知道多高兴,只觉得女儿长大成人了。

“娘哪里是这个意思。”太太见女儿一日比一日的活泼,很是欣慰,笑着揽了清容在身边,“娘知道我们家蓁姐儿最是乖巧懂事了,不过就是娘操心惯了,所以多嘴啰嗦几句而已。”

“娘放心罢,女儿能自己一个人把花房里的那些花花木木都打理得井井有条,难道是假丫鬟之手做的?不过就是不许丫鬟在跟前服侍罢了,女儿总不至于连研磨倒茶都要人帮我做的。”

清容浑不在意的样子,却显得十分自信,看起来落落大方又笑容开朗,太太爱怜地连连点头,道:“我知道蓁姐儿最能干了。”

她从床头的抽屉里翻出来一个匣子,递到了清容的手里,叮嘱清容道:“这原是你外祖父送过来给你的,你先前不肯要,如今可愿意带了它回去?”

外祖父送过来给她的?

清容有些意外,不管前世还是今生,她对外祖家都没有什么印象。

匣子四四方方的,红漆黑木,看起来十分精致。

她打开一看,里头是一块古朴的砚石,仔细一看,边上却雕着蟾宫折桂的花样,纹路清晰,离得远了瞧,却又什么都瞧不出来。

清容的心里更惊讶了,董家虽然富庶,却多年没人中过进士了,直到董成新高中,成了家中唯一一个进士出身的官老爷,可她不知道父母的婚事是什么时候订的,但能够拿得出来这样砚石的外祖父家,想来比起董家也差不到哪里去,只是为何她从前却根本不闻呢?

清容暗暗思忖,面上却不显,“娘,我很喜欢这块砚石,外祖父对我真好。”清容笑着把匣子合上,装作不经意的样子问:“这是外祖父什么时候送过来的?娘说我之前不肯要,我怎么不记得了?”

太太见清容喜欢,就更高兴了,见清容问起来,也没有怀疑,毕竟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女儿不记得了也很正常。

“你六岁那年开蒙,你外祖父知道了,就派人送了这个过来。当时你见了不喜欢,怎么也不肯要,你爹爹当时正忙着春耕的事情,也不知道怎么叫他听说了这件事,差点就让我把这块砚石送给了清月。”

“我推说清月还未到开蒙的年纪,你爹爹听了也就没再坚持,后来清月开蒙的时候,你爹爹还特地找人订做了一块送她。”

太太说着说着,情绪就有些低落了。想来是因为董成新太过疼爱两个庶女,对她所生的清容却不怎么上心,所以忍不住有些难过。

清容不愿意让太太变得不高兴,又有意打听外祖家的事情,便哄着太太告诉她外祖家的情况。

太太娘家姓赵,祖上曾今出过一任大学士,到了外祖父一代便是紫金光禄大夫,虽然不当什么要紧的差事,但是家中也是很殷实优渥的,清容的外祖母只生了两个女儿,太太是小女儿,上头还有一个姐姐被留在了家里招赘,太太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和谐单纯的家庭里,因清容的外曾祖父与祖父交好,便许了太太嫁进了董家。

只是可惜不管是太太也好,还是清容的姨母也好,子嗣上都不是很如意,太太多年只有清容一个女儿,而清容的姨母更是艰难,一连怀孕生子,生了两儿两女却一个都没有站住,有一个长到了七岁还意外夭折,清容的姨母伤了身子,恐怕再不能有亲生的孩子了,伤心无奈之下,只能停了通房丫鬟的药,抱养了通房的孩子养在膝下,如今也算有儿有女。

太太说起来的时候,语气里带了不少的唏嘘和伤感:“原先还说,若是你姨母无子,便将我的孩子过继回去,可娘这么多年来,却总共也只得了你一个。”

“你外祖父和姨母虽然没能见过你,可对你的疼爱之心却不比娘差多少,年年你生辰,你外祖父不知道多费心思给你准备礼物呢,你屋里的那十二生肖报喜的隔断,便是你外祖父亲笔所画、姨母亲手所绣的。”

清容听了,心里颇不是滋味。

若按照太太所言,流着赵家血脉的这一代,也就只有她一个了。外祖父和姨母既然对她那么上心,为何前世她却从来不曾有丝毫印象?

清容心头一动,问太太,“那刘姑姑是姨母送来的吗?”

太太温婉地笑,语气里难得地有了几分不同以往的依恋与怀念,“娘当时想着,你既然不喜欢读书,女孩子的针线却应该喜欢的,就让人给你姨母带了信,托她找一个好一点的绣娘,结果你姨母就把刘姑姑送了过来,还说若是对刘姑姑不满意,她再派人寻了更好的来。”

“可刘姑姑一手自创的绣法不知道在江南多流行,虽然你姨母没说,但娘却也是知道的,你姨母不知道费了多大力气才请到了刘姑姑的。”

清容更对外祖父和姨母感兴趣了,“姨母如今在哪里?娘常派了人给姨母请安吗?我……我好像没听过外祖父和姨母派了人来的。”

语气里带了几分内疚,清容的脸上浮现起了一丝羞怯。

太太心里很是欣慰,女儿能够想着亲近外家,比之前的闷葫芦性子不知道好多少。

太太见女儿脸上羞愧的神色越浓,忙拉了女儿的手,笑着安慰她,“你姨母虽然忙,但四时节礼我们也常派人来往,你之前还小,来了人也不过是些管事婆子,哪里会特地叫你来见。”

揽了清容的肩膀,太太笑盈盈地哄她,“你外祖父和姨母给你的东西,或是放你屋子里了,或是留在娘这里,都是些寻常的东西。你喜欢花花草草的,你外祖父和姨母却还不知道,否则早就搜罗了好的送来给你了。”

言下之意,赵家送来的都是平常的不打眼的东西,要么就是清容不感兴趣的,清容就是记不得也是正常的。

可清容却知道太太这是在安慰她,哪有当外孙女、外甥女却不知道外祖父和姨母派人送了她东西的。

她以前的性子也确实太古怪了些。

清容在心里叹了口气,但知道自己有个疼爱自己和娘亲的外家,清容还是很高兴的,遂在太*慰了她之后,便按下原先羞愧的神色,笑着跟太太道:“娘,你什么时候派人去给外祖父和姨母请安的话,要记得告诉我一声,我得了那么多好东西,也想给外祖父和姨母道声谢。”

亲戚间本来就是越走动越亲的,外家疼她,她以前不知道就算了,如今知道了,想着就算是自己以前给底下人打赏,那些宫女内侍们得了赏同她说些道谢的话,她都觉得心里有些开心。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一直付出,而对方却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佯装没有发生时,总是很叫人寒心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清容原先不知道,如今知道了有疼爱她的外家,她自己喜欢别人对她的好和付出有所反应,自然不想外祖父和姨母为她和太太操劳体贴那么多,她却连一句亲自的窝心道谢的话都没有。

“端午的时候咱们肯定要派人给你外祖父和姨母送节礼的,你如今不是管着家吗?从前这些事都是娘在做,今年便交给你来置办好了。”

太太欣慰女儿的变化,也觉得清容的话很有道理,便笑着提醒了她,“你姨母一向能干,也喜欢能干的女儿,若是知道咱们家蓁姐儿这么能干,肯定很高兴的。”(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