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录(1)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专家观点】

配偶才应该是你的最爱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向葵本身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媳妇,她说这一切源于自己对先生的爱。

她认为,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一是糟糕的婆媳关系,二是严重的恋子情结。

“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在家庭中,如果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那么一般可以推断,在婆婆以前的那个家庭中,也曾有过糟糕的婆媳关系。而那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让婆婆与其儿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对这个婆婆而言,儿子是她最亲密的人,而非丈夫。于是,当儿子去爱另一个人,并建立自己的家庭时,作为婆婆,她会觉得失去了所有。所以,她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儿子与媳妇建立最密切的关系。”王向葵说,而儿子,他以前就知道,他是母亲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比爸爸还要重要。现在,他要“回报”母亲,于是不忍心“背叛”母亲,而与妻子建立最亲密的关系。

相反,如果婆婆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一直是丈夫而不是儿子,那么儿子的婚姻,就不是一次分离。相反,她会欣慰地看到,儿子找到了他最爱的人,可以拥有他的家庭了。

王向葵说,幸福的婆媳关系可以遗传,不幸的婆媳关系可以改变。男人是调解婆媳关系的最佳人选,假若他不想自己的家庭四分五裂,就当负起责任来,积极地去调节母亲和妻子的关系。

记者李菡

附录四

妈妈,怎么陪您也不够

2014年9月16日周二《楚天都市报》报道如下:

图文:“妈妈,怎么陪您也不够”

本报记者 袁喆 实习生 陈頔

图为:郭睿、王向葵夫妇和母亲在一起

八旬老母手术住院37天,回家调养23天。在这60个日夜里,郭睿、王向葵夫妇放下工作,全程贴身陪护在母亲身边。

母亲康复后,夫妻俩将陪护记录整理成28万字的日记,出版成书。“这本书是我们给母亲的礼物,也希望能让更多人重视对父母的精神关怀。”郭睿说。

60个日夜守护着母亲

50岁的郭睿在省直机关工作,妻子王向葵是一名媒体从业者。

去年6月中旬,郭睿的母亲郭正荣患上了严重的腹膜炎与肠梗阻。郭睿和王向葵很快将母亲从麻城老家接到武汉,住进中南医院。郭睿还和妻子决定,不请护工,夫妻俩一起请假照顾母亲。

给母亲办好住院手续,郭睿就带着一张折叠床进了病房,每夜陪护,白天则由王向葵接班。“我们在边上,不光能照顾好妈妈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安抚她的情绪。”郭睿说,“这是护工做不到的”。

手术前,母亲发脾气不愿意插胃管,郭睿紧紧握着母亲的手:“妈,有我在,您要放心!”郭睿眼眶湿润,母亲泪流不止,终于同意插胃管。

一个月后,母亲的病情渐渐好转,夫妻俩将母亲接回自己家调养,直到确认母亲康复到可以回乡下老家。

28万字记录陪护感触

去年8月,母亲80岁大寿时,郭睿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在照顾母亲的60个日夜里,他把手机当做记事本,写下了28万字的陪护日记。他把这份日记打印出来,装帧后送给了母亲。拿到这件礼物,母亲惊喜不已。

“母亲见我坐在身旁,冲我微笑。我抚摸着他的手和额头,她像一个突然又有了安全感的孩子似的,渐渐地入睡了。”记者看到,整本日记里都是这样的温情句子。昨日郭睿介绍,每天母亲入睡后,他就开始用手机写日记,有时候一天写两三千字。那段时间,他每天睡不到四个小时。

陪护经历是一种收获

郭睿夫妻二人热爱文学,多年来一直坚持文学创作。今年7月底,郭睿夫妇将这本陪护日记出版成书,《妈妈,怎么陪您也不够》就此问世。“与母亲在一起的60天,我和妻子并不仅仅是在照顾母亲,更重要的是感谢母亲因此给我提供一次机会,让我和妻子学习照顾未来的自己!”郭睿说,陪护母亲的经历也让他们夫妻二人获益匪浅,不仅感受到了亲情的重要,也更加注重生活健康。

“有一位同事跟我说,他通宵读完了这本书,并开始反观自身。”郭睿说,希望这本书中记录的平凡小事能给更多人带去一些触动,“家是一个人心灵的港湾,希望更多人能提醒自己,用心善待父母。”

附录五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刘小溪

我有一个超级妈妈,她有个外号,叫气象局,原因是:你根本就不需要知道第二天穿什么,她就帮你想好了,我的朋友小胖,我们两个从小就会一起去上学,那个时候她已经穿上了这个白色的T恤,而我已经开始穿上一个棉袄,比她还要胖,她就站在那个楼道那等我的时候会说:“哎呀,你这是干啥呀,穿成这样丢不丢人啊!”那我只能告诉她:“对不起,你还小,你不懂,世界上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

这是我的妈妈,后来上了大学,大学同学给她送了一个外号,叫江湖夺命连环call,为什么?我想问问你们,你们多久会跟家里人联系一次,一天一次可以吗?你们能接受吗?你在摇头好吧,一天三次呢,那肯定不能。我妈妈曾经打破过一天打9个电话的记录。每个电话的内容就是:你在哪儿呢?你吃饭了吗?你回家了吗?记得穿秋裤。

这就是她,但是,尽管这样,我们的关系很和谐,从来没有过特殊的矛盾。所以我的朋友就会说:“小溪你看你多幸福,家里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对,说这话的是我的朋友小Q,她从小跟她的爸爸就是武力对决,解决问题,一个女孩子哦,有一次巅峰对决的战果就是:她的鼻梁骨里面还留着当时的骨头渣子。我的另外一个朋友也会说:“小溪,你看你多好,妈妈每天还会给你送饭,都是皇家级别的待遇。”对,说这个话的是我的朋友小A,她跟她爸爸见面的次数:第一次还是短发,她第二次就已经长发及腰了。最让人觉得心酸的原因是,她爸爸送走她的时候还会特别客气地说句:“那个,慢走啊。”亲爸。

对,我有一个好爸爸,特别的好,他崇尚富养女儿,怎么样姑娘们,听到这个特开心吧,富养意味着什么,我有一个大我九岁的姐姐,从小就开始学唱歌学跳舞,十二岁之前她已经把全世界各地好像都走遍了,然后他也是个特别好的丈夫。那个时候九十年代吧他就会主动地给我妈妈买一件两千多块钱的那个翻毛皮的大衣,特别时尚!到现在我的妈妈每天都还在说:“你看你爸多爱我。”他也会很爱我,应该,也许,大概,可能......

原因是因为,在我三岁半的时候,我的爸爸因为是肺癌还是胃癌,我已经记不清了,他就离开了,我就只能偷偷的把他的照片然后拿到厨房里偷偷地看,这个男人怎么回事,来了又走了,他人呢,是我做错了什么吗,你知不知道,你给我带来的这个缺失,是任我后天看多少书做多少努力都填补不了的。

所以每当我的那些小伙伴们,他们问我:“你看怎么办,我又跟我爸吵架了,他又是这样,每天都烦,磨磨叨叨......”的时候,其实我心里特别想打断他们,我特别想问:“哎,你能告诉我,跟爸爸吵架顶嘴是个什么样的感觉吗?”或者说,你能告诉我:“你放学,有一天你放学,你突然发现那个高大的身影在那接你的身影,那个感觉是什么样子的?”再或者你能不能给我描述一下:那双大手拉着你,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实在不行、实在不行,你告诉我,叫一声爸爸的感觉是什么?

我站在这,说一个我以前从来都不会在众人面前说的话题,揭开我内心的一个禁区给你们,并不是想告诉你们我有多惨,相反我一点也不惨,我只是想试图去揭开你们心灵上的那层纱,想告诉你们,任我们的亲人发生了什么他们做了什么,你依旧无法停止爱他的脚步,因为你发现,这种爱是本能,它超越生死。

其实生活有的时候,它特别用心良苦,如果它能的话,它一定会告诉你说:“嘿,宝贝儿,你知道吗?我给你的所有的磨难、折磨,都是想在告诉你,你可以变得更好,要知道伤害你的从来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 尽管这个帅帅的男人离开了,但是,他其实依旧在,因为我妈妈每天的九个电话当中有一半是在替他打的,就像我能够接受妈妈这种肆无忌惮的爱一样。我也要给她,她缺失的爸爸的爱。

朋友们,在这个世界上你要知道,也只有他们,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到现在还会对你说:“过道看着点儿车啊!”他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还会对你说:“记得吃饭喝水......”他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觉得你穿秋裤漂亮的人。

这就是他们。岁月很长,然而我们能够跟他们相处的时间太短,请你们去理解他,最后我想去说觉察。光有爱还不够,因为你必须觉察到他的创伤,他的那份痛,他的隐忍,他的敏感;请你包容他,原谅他,就像现在一样我依旧感谢这个巨帅无比的男人,谢谢他来到我的生命里,谢谢他给我这份爱的力量,让我可以传递给更多的人。

最后我想跟你分享每一次看到妈妈给我送完饭,离开的背影,我就想到龙应台《目送》当中的那一句话:“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转自爱奇艺视频记录,网址:

附录六

李中莹的35条前提假设

(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2)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3)人的日常运作,总是凭他内心对世界的看法,而不是感官经验。

(4)我们只是活在由自己的感官所塑造出来的主观世界。

(5)所有效果,都是来自来访者心理状态的改变。

(6)先接受来访者看世界的方式。

(7)来访者的世界在他的脑中,所以无需改变外面的世界。

(8)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不能改变别人或世界。

(9)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响应。

(10)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11)来访者已经拥有所需的能力:既能给自己制造一个问题,一定能自己解决。

(12)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13)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14)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人生成功快乐的能力。

(15)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份最能影响大局。

(16)没有挫败,只有响应信息。

(17)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18)解决不了,便把问题细切。

(19)给来访者更多的选择,而不是拿走他的选择。

(20)把焦点放在“解决”,而不是“问题”上。

(21)每一个人都想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22)不代来访者决定人生,而只引导他认识到有更多的选择

(23)不预设“应该是怎样的”。

(24)注重“整体平衡”。

(25)人生始于今天、过去只存于脑中。

(26)过去是否沉重包袱,由自己决定。

(27)所有的改变,由信念开始。

(28)每个人照顾自己的人生,不能假手于他人。

(29)值得做的,都值得做好;值得做得好的,都值得做得开心。

(30)事情本无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人加上去的。

(31)事情从不给人压力,压力来自一个人对事情的反应。

(32)事情从不带给人情绪,情绪来自一个人的信念系统。

(33)没有人能够伤害你,除非你容许他这样做;

也没有人能够控制你,除非你容许他这样做。

(34)来访者的潜意识总是为给他更多更好而努力、总是保护他的生存机会。

(35)所有的问题,都只不过是坚持使用无效的解决方法所产生的征象而已。

(摘心理学专家自徐红波的课件《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35条前提假设)

附录七

善待暮年

周梅

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不经意间我们正走向人生的暮年。从呱呱坠地到两鬓染霜,岁月的行囊里装满了酸甜苦辣。接下来,在夕阳的路上能走多远,取决于我们的体魄和心态。

不要怕被周围人遗忘。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论平民百姓,或是帝王将相,最终都会淡出公众的视线。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卸任后,放下身段,东奔西走,频繁到国内外进行演讲,所得收入不仅付清了过去打官司欠下的费用,还偿还了华盛顿和纽约两处住宅的贷款。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退休后,喜欢文学的他推出了回忆录,这本畅销书不仅赚足了版权费,还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冷战历史的宝贵资料。曾经的岁月里,每个人都会有大小不一的光环,但这光环已是“过去式”。当光环退去,谁都是柴米油盐,谁都是一介布衣。“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103岁的杨绛先生如是说。

不要怕坐车没人让座。在国外,你若给老人让座,得先征求一下人家的意见。因为对他们而言,让座意味着他们老了,不能自立了,人家愿意不愿意还另当别论呢。今天,我们生活的国度里,银*潮席卷而来,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年轻人的负担越来越重。老年朋友们,何不错峰出行,给公共交通缓解压力,与年轻人相互理解、相互关怀、相互尊重,何乐而不为?

不要满怀焦灼期待子女常回家看看。子女们有各自的生活和事业,他们像永不停歇的陀螺一样,上有老下有小,“老”是“夕阳”,“小”是“朝阳”。“朝阳”总比“夕阳”更令人关注和憧憬,这是动物繁衍生息的法则,是规律,谁也不能违背。记住,年轻人永远比老年人忙,当你想他们的时候,不妨给年轻人打个电话,或到他们家去看看。这并不是本末倒置,而是实事求是。人生夫妻也好,母女父子也罢,不管是怎样的水*融、心心相系,每个人都是生命的独立个体,因此,我们要学会在孤独的时候给自己安慰,在寂寞的时候给自己温暖。老要有老的风骨,老要有老的优雅,正如春华秋实,四季轮回,各有风采。

暮年是美好生活的开始,是一种从容、恬阔、优哉游哉的状态。愿我们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少些期盼、多些宽容,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微笑向前,善待暮年的自己。(摘自2015-03-02《渤海早报(天津)》)

附录八

父母、丈夫和孩子:谁是你最难割舍的人

一所大学。

在快下课时,教授对同学们说:“我和大家做个游戏,谁愿意配合我一下。” 一女生走上台来。

教授说:“请在黑板上写下你难以割舍的二十个人的名字。”

女生照做了。有她的邻居、朋友、亲人等等。

教授说:“请你划掉一个这里面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人。”

女生划掉了一个她邻居的名字。

教授又说:“请你再划掉一个。”

女生又划掉了一个她的同事。

教授再说:“请你再划掉一个。”

女生又划掉了一个……

最后,黑板上只剩下了四个人,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

教室非常安静,同学们静静的看着教授,感觉这似乎已不再是一个游戏了。

教授平静的说:“请再划掉一个。”

女生迟疑着,艰难的做着选择。

她举起粉笔,划掉了父母的名字。

“请再划掉一个。”身边又传来了教授的声音。

她惊呆了,颤巍巍地举起粉笔缓慢而坚决的又划掉了儿子的名字。

紧接着,她哇的一声哭了,样子非常痛苦。

教授等她平静了一下,问道:“和你最亲的人应该是你的父母和你的孩子,因为父母是养育你的人,孩子是你亲生的,而丈夫是可以重新再寻找的,为什么丈夫反倒是你最难割舍的人呢?”

同学们静静地看着她,等待着她的回答。

女生平静而又缓慢地说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会先我而去,孩子长大成人后肯定也会离我而去,真正陪伴我度过一生的只有我的丈夫。”

其实,生活就像洋葱,一片一片地剥开,总有一片会让我们流泪。看完了,我默默地哭了……

老伴,是你一生中最后的存折。请珍惜!

人生一世,有什么也不如有个好伴侣,没什么也不能没个好晚年。妻子是丈夫生命中的最后一个观众,丈夫是妻子人生中的最后一张存折。

所谓“最后一个观众”,是指一个男人的一生不管怎样度过,真正看到你人生谢幕那一刻的不是别人,而是你的妻子;所谓“最后一张存折”,指的是一个女性步入老年之后,尽管可以五世同堂,儿孙绕膝,但真正能够无怨无悔奉陪你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不是别人,只有你的丈夫。

纵观世间夫妻,无一不是因性而结合,因爱而发展,因情而长久。这个情,就是亲情与恩情。

一对体貌反差很大的夫妻之所以能够白头偕老,一对学识上天差地远的夫妻之所以能够相伴终生,一对年轻时打打闹闹的夫妻进入老年后却突然相敬如宾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他们之间的“爱情”有了多大发展,而是因为他们在长期相濡以沫的日常生活中,储存下了多少“恩情”。

这种恩情,通常都不是来自夫妻幸运阶段的锦上添花,而是来自失意阶段的雪中送炭:或一方落难时的舍命相救,或一方患病期间的精心服侍,或惨淡日子中的无怨无悔,或众叛亲离时的不离不弃等等。

这种感情,是任何物质利益和名利引诱都不能替代的。世间恩爱夫妻之所以把“恩”放在前面,把“爱”放在后面,就是因为他们之间的“恩情”,早已远远超过了“爱情”的分量。

男女间夫妻一场:年轻时是性伙伴,中年时是事业助手,进入老年演变为双方的父母。

由于相处时间久了,各自身上潜在的父性和母性,都会在无意中流露出来,渐渐演变成了对方“父母”的角色,像呵护自己的儿女一样呵护起了自己的生活伴侣。

不管对方身上有多少缺点和不足,也不管他们在年轻时犯下过多少不可原谅的错误,或者曾经给自己造成过多么大的伤害,都能够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下来、宽容下来。严格说来,这才是爱。

虽然这种爱没有多少浪漫的成分,但由于它充满了亲情、恩德、友爱和互助,所以,即便没有多少爱情,也照样使婚姻变得温馨而快乐。

在常人的眼睛里,人生一世,有什么也别有病,没什么也别没钱。应该再添上两句:有什么也不如有个好伴侣,没什么也不能没个好晚年。

那么,这和你心目中的答案相同吗?你留下的是谁?希望不是孩子。

很多女人在结婚生子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生活的重点更多放在了孩子身上,什么事儿的第一优先都是孩子,丈夫的地位甚至因此一降再降。理由也很简单:“孩子,还小嘛,需要我们更多的关心、照顾。”

丈夫们最初都表示理解,可以啊,照顾完孩子后,我们还是可以一起坐会儿,聊聊天……遗憾的是,照顾完子女后,妻子们往往身心俱疲,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心丈夫,了解丈夫。丈夫们很不解,为什么婚前温柔善良的妻子,婚后仿佛变了一个人,没有那么温暖体贴了……殊不知,丈夫在妻子们眼里也宛若换了一个人,他们为什么不能多体谅我们一些,多关爱孩子一些,多照顾孩子一点呢?

于是,各种家庭琐事摩擦,各种磕磕碰碰……在很多家庭出现。为什么那个之前令我们憧憬的婚姻生活,在婚后仿佛变了样呢?变成了“我和孩子的生活”,变成了“我努力赚钱的生活”?

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我们一起反思一下吧!孩子需要的始终是父母的爱,妈妈爸爸一起给予他的爱。很多爸爸承担着比较重的经济压力,在外奔波忙碌,可以陪伴孩子的时间很短暂。妈妈们为了弥补爸爸这份亏欠孩子的爱,会把爸爸该陪孩子做的事情,也一起做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她感到很辛苦,分不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再去陪丈夫。可丈夫并不一定能体谅这份辛苦,他看到的更多是我们把时间放在了孩子身上,他们同样感到委屈,亲爱的,我才应该是你心中最重要的,不是吗?

那么,爸爸们,想要有更多和妻子相处的时间,其实很简单,我们主动去做一些事儿,多花些时间去陪伴孩子,多去分担些家庭压力。一份工作,如果一个人完成会很累,可是如果两个人,双方就只需要各完成一半就好。照顾孩子也一样。彼此都不那么累,才拥有更多相伴的时间。

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夫妻关系,是大于亲子关系的。孩子不仅需要父母的爱,他也需要父母的互爱带给他的幸福感。如果我们的日子过得很沉重,即使孩子物质上受到最好的照顾,他的内心也不一定有幸福感。和睦的家庭,相爱的父母,才会让他真正的拥有安全感、幸福感。

理想的婚姻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是有你,有我,有孩子。我们拥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未来的日子,还请我们彼此多多关照!(摘自济南家长帮2016-03-21《搜狐教育》、《教育百师通》)(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