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挑灯看不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春节期间,在开心网上看到好几个北京朋友或亲戚转贴的攻击外地人的帖子。其中有一个“北京男人千万别娶外地女人”的帖子给我气乐了,早上趁胖同学咳嗽,我赶紧跟他絮叨:你们北京人是不是都有阴谋论啊?怎么人家外地姑娘嫁你们就图户口了?几个北京人家里能给人解决户口?更别提人家搞到户口就甩了你们这么无厘头的事儿了,谁的时间不是时间,姑娘的青春还更宝贵呢,为了一个99%解决不了的事儿跟你这儿瞎耗,还不如傍个大款直接,拿个五十万,哪儿买不到一个户口。再加点钱,加拿大户口都够了,谁他妈还跟北京挤啊。

果然,每到这个时候,胖同学这个北京人跟外地人结合的后裔就一马当先表现出了顽强的本地人品质,开始不屈不挠的跟我论战。我俩吵得差点把我们家孩子都吓着了,月嫂在一边直乐,不停的跟我儿子说,“看爸爸妈妈干啥呢,你快点长大做裁判吧!”这里省略争论内容一万零一个字。总之是吵到最后,我终于发现了,所谓“门当户对”,在更大程度上指的是身份认同是否一致。比如我们是否都认为北京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清华是否是中国最好的大学,陕西的面是否就是比山西的好吃,西安的姑娘是不是普遍好看且善良,如果在这些地方发生了本质的分歧,基本跟意识形态的分歧一样,不但是不可调和的,而且是随时可能蹦出来成为导火索的。

随着有了孩子,我爹妈大幅度移居北京以后,家庭成员的关系简直是一触即发。有天我随口跟我妈说了句网上的漫画是最底下俩中年人,拖着四老人,最上面是个孩子,我娘当场就翻脸了,她严肃地跟我说:“我们可不是你的负担!我觉得我是来给你帮忙的,而且帮了很大的忙!”说着眼圈就红了,我这一通哄啊,半天没哄过来。有时候我觉得为什么这帮老头老太太小伙子都这么敏感啊?现在想想,除了对家庭身份的认知,恐怕彼此的背景差异是首当其冲的。

到了这个岁数,忽然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亲人之间是需要磨合的,这简直是中年到来之前的最大收获了。(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