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成 长 124.评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接下来的日子,我被安排主评送教下乡老师们的课。这些老师都是来自市里各小学的名师,评他们的课,我似乎觉得自己有点不自量力。

评课是一项十分有研究价值的研究课题,它也是一种艺术化的说服能力,科学化的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评课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所以我抽出大量空闲的时间学习相关的理论。哦,对了,教研室的电脑可以上互联网,这样我查一些资料也方便多了。

这一天,我和教研室的领导们还有几个名师一起送教下乡到了三里镇,我总感觉自己不属于他们,很另类。而且我有点自卑,自己地位不高,没钱,也不是名师……走进多媒体教室时,那么多老师,男女老少,几十道目光齐刷刷地射过来,射得我心里发虚,毕竟自己还年轻,也许在人们眼里还会有一脸稚气,压不住台。但同时,也会有一种隐隐的优越感,做领导受众人瞻仰的感觉,嘿嘿,很好!

更多的,还是紧张,评课不同于讲课,讲课的前提是有一个充分的准备过程,上台前心里有底。而评课用的却是平时积累的个人素养,完全是一个即兴的过程。

上午听了两节课,听第一节课时,我都不知道讲了些什么,可能因为太紧张了,我其实是太想好好地评价这一节课了,反而忽略了去听课,理论不联系实际,怎么能做好呢?我太放不开了,希望下次会好点儿。

第二节课是市实验小学苏慧兰老师的课,我她讲的课文是《海伦V凯勒》。开始听课后,我放松了许多,边听边写下自己点点滴滴的真实感受。满满地在“听课笔记”上写了两页,密密麻麻,有点像《九阴真经》。课讲的时间很长,两课时,中间下了一次课。

后来,开始评课了,三里镇的老师们评课积极性都非常高,其中不乏金玉之音,但也有一大部分的教师生搬硬套理论,满是恭维之辞。

好不容易有一位老师提出了不同看法,说老师对“海伦V凯勒”的精神没有总结。我觉得这样的评课的确有点儿“胶柱鼓瑟”了。记得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所以,我认为一堂课不一定老师非要总结出什么,那样功利性太强了,而忽略了教育的原始目的和最终目的。教书是为了育人,既然同学们已经感受到,又何必再去总结?多此一举,反而会固化学生的思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需要也不应该强求一致。让同学们自己去感受,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动力多好!反之,则会把素质教育重新推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

轮到我评时,我没有生搬硬套,只是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与苏老师和现场的老师们进行讨论。时不时还发挥我熟悉“古诗词”的长处,引用一两句“名句”,老师听得或微笑,或颔首。下课后,苏老师因为不认识我,还特意走过来同我握手,询问了我许多问题。

在神池镇送课的老师叫刘芬,送教的是一篇名课文《二泉映月》。其实,评刘老师的课我是有压力的,不仅是因为刘芬老师是“东方小学”的骨干教师、省级教学能手,还因为刘老师和我差一点成为师生关系。刘老师很年轻就做了老师,那时我正上初中,刘老师在我们学校任教。很不幸,刘老师没有教我们班,擦肩而过啊!否则,我在数年前就可以听她的优质课了。

因为不熟悉学生,刘老师稍稍和孩子们交流了一会儿,才开始上课。我边听边记边评,待到刘老师讲完,我也写了满满的几页。神池镇的老师们评课也比较积极,但仍有很大一部分老师的评课不痛不痒。轮到我时,我又一次大展鸿图,这一次已积累了一定经验。我的声音也调整了许多,尽量温和、亲近一些。同时,我还悄悄注意了一下现场老师们的表现。我发现其中有一位老师眼睛一亮,仿佛见到了知音一般。然后,一个接一个的,人渐渐多起来,人们开始观看我,像在观赏一种珍奇动物,有的还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一番……事后,还有一位校长问了我的姓名,记了我的电话,说有机会叫我去传授一下经验。我那可怜的虚荣心,好满足啊!

……(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