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路灯下岗鲁直妈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完了,完了!”路灯亮了十多天后的一个早晨,家住村委办公室旁的丛兴林匆匆跑到商店,大喊完了。原来,天刚刚亮的时候,他就听到办公室里乱糟糟的,他过去一看,有几个陌生的人正在往办公室里拉一些机械设备。一打听,丛学内把村委办公室给卖了!

一下子,商店里炸了锅。

“他是不是红眼了,怎么连办公室也卖?”

“二叔,你可得管管啊!不能让他这么折腾,再这样折腾下去咱们圈里洼不就更完了吗?连家都卖啊?”

鲁盅信吧嗒吧嗒的抽着他的老旱烟,“不行,我得找他去。”

“走,一起去!”在场的几个老人一起去找丛学内。

“你个败家的玩意,你连办公室都卖了?”

“那不是卖,是承包!二叔,你别听别人的挑拨。”

“那承包跟卖有什么区别?你怎么不把你的房子也承包了?”

“我,我这不是为了村里着想吗?你们不是总説,别的村路灯都亮了,咱村为什么不亮?你们以为我不想让咱村也亮堂起来?但没钱啊!”

“没钱?那每年村里承包土地的钱呢?那粉丝厂的收入呢?没钱?吃喝玩乐咋就有钱了?我説学内啊,咱在这个职位,是老百姓信任咱,咱可不能辜负了百姓的一片心啊。咱活着一辈子,要对得起良心!”

“二叔,现在的情况不比你那个时候了,很多地方都需要钱啊。”

“是啊,不比我那个时候了,我那个时候也没花那么多钱啊。你説,都哪些正儿把经的地方花钱了?”

丛学内不吱声。

“去,跟那些人説去,别让往里搬了,咱这办公室不能卖!”

“可我已经跟人家签了合同的!”

“那是你签的,这我们不管,两委会可没决定!”

办公室收回来了,可亮了不到半个月的路灯也不再亮了!夜晚的圈里洼,又恢复了黑暗中的安静,还是除了那偶尔的几声狗吠;月光下的那几根高高的线杆,孤零零的遥望着远处的伙伴,沉默着。

“婶子,给帮忙看下孩子吧!我去赶个集!”

“好啊!放着吧!”

这个被叫作婶子的70多岁了,像这么个年龄的人,在农村很少有人提及或是知道名字,説起来的时候,要么是谁谁的老伴,再就是是谁谁他妈。老人有个儿子叫鲁直,那么我们就姑且叫她鲁直妈吧!而这个叫婶子的,是丛四家的媳妇。今天是邻村的集,在农村,这集市就跟城市里的超市一般,是个很重要的购物场所,虽然油盐酱醋的村里的商店有,但是买个瓜果蔬菜的,还是要去集市上买,五天一个集,对家里自己不种菜的,那可是必需的。不巧的是,丛四两口子这几天去闺女家帮忙收拾房子了,而丛四的儿子又上班,那今天赶集的事情就得丛四儿媳妇去做了。瞅着今天的天气不是很好,带着孩子去,害怕着凉生了病,于是,就送到鲁直妈这了。

村里是有幼儿园,可太小的孩子是不收的,鲁直妈年轻的时候是村子里的赤脚医生,在村里也是看孩子的好手,人也挺随和的,谁家带个小孩子有点什么毛病的,她也都能给解决了,村里当婆婆的或是些准婆婆们都喜欢往她家里奔,一是拉拉家常,再就是学点带孩子的常识。如果赶上谁家里有事情,孩子没人带了,她就帮忙看看孩子,当然了,孩子的家里也不会总是让她白看的,这家杏子熟了,送一把来;那家黄瓜摘了,送几根来;有的孩子长大了,有出息了,也会过来看看她,像鲁冰洋虽然对待自己的父母有点过火,但对鲁直妈却一直不错。常来常往的,鲁直妈跟村里人家的关系都很不错,可是,这个村里却有一户跟她是死对头,而这人不是别人,却是自己的儿子——鲁直。

鲁直今年五十多岁,整天是酒不离手,地里的活不做,全由老婆一个人操劳。鲁直年轻的时候,天天在外头逛悠,不务正业,三十多岁回了家,却领着个秀气的媳妇。父母很是喜欢,就把老两口的积蓄都拿里出来,给儿子盖新房,买家具,张罗着把事情办了。刚结婚没几天,鲁直就提出了与父母分家,分就分吧,反正老两口就这一个孩子,东西早晚也是他们的,也就没找人给做证。可这倒好,鲁直把老父母家里翻了个底朝天,值钱的东西都搬到了自己家里,新媳妇看不惯,説了几句就被鲁直一个巴掌煽到了墙根底下,从此,鲁直的媳妇对鲁直的事情不敢参言,对鲁直也只有言听计从。

鲁直爸让儿子给气出了脑血栓,没过多久就去世了。鲁直妈自己过着艰难的日子,有的人家看不惯了,就找鲁直理论一番,可每一次,都会让那个鳖孙子的无理之言气的要命。时间久了,也没人去找鲁直了,只是邻居街坊们谁家做点什么新鲜东西,送给老人点。

鲁直妈对乡亲们的关心关怀无以回报,只是默默的用老百姓的方式感谢着他们——农忙时掰个棒子摘个花生,没事的时候给邻居家看个孩子。邻居家好多的孩子都是鲁直老两口看着长大的,我们提过的鲁冰洋不用再説,我们这五个甲子鼠也都让她看过。虽然,老人自己的孩子没管好,可对这些邻居家的孩子看管上,却很有度,孩子们也都喜欢往他们那里去,家长们也都放心。有些局外人嘲笑这些孩子的家长,説什么把孩子往火炕里扔。当鲁冰洋考上大学的消息传开后,那些曾经自觉得“有知”而嘲笑那些“无知”人们的人,对鲁直妈,及那些家长的看法一下子改变过来,以后家里有什么事情,也都把自己的孙子放这。

如今,鲁直妈老了,七十多岁的人了,即使家长们放心,老人也不敢让太多的人家长时间把孩子放这了,这个世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老太太这么説的!偶尔的有一个两个孩子的,她还是能小心看护的。晚年生活的凄凉,有子如丧子的痛苦让老人切切感受到还不如没有这个儿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