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四十一章 周王嫁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起云涌的一六七六在激烈的硝烟战火中悄悄遁去。这短短的十二个月所生的事情足够让后人研究上百年。起初三藩之乱猝然骤起的时候,人们最乐观的估计也不过于认为乱军与清军“南北分治”,毕竟乱军虽然声势浩大,但中原福地、产粮的几个大省都在清军的手里,而且满清入关已有几十年,不是几个人、几杆枪就可以推翻的懦弱皇朝。

不过广西一隅的孙延寿却让人大跌眼镜,人们不知道从几何时这个名不经传的孙氏三子竟然成了岭南屈一指的大亨,而且他竟然还复国为明,身上流的竟然还是朱氏皇姓的血脉!

所谓大清中兴的宏伟蓝图——虽然没几个人了解过,就在孙延寿复国为明的一刹那,被他孙某人彻底葬送了个干净。

这其中一直和后明暗影卫.有过密谋的杨起隆日子很不好过,事实证明,以黑道帮会为纽带来整合军事集团属于错误理论,杨起隆本人也深刻的领悟了这一。当初一伙热血沸腾的大明儿郎在太祖皇帝灵前斩鸡头烧黄纸,信誓旦旦要绞灭满虏,那是多么的庄严肃穆意气昂扬,但是仅仅几个月功夫,当这些出生入死的结义弟兄都掌握了上万人马之后,就好像突然间变了个人似的,一个个都只管打着自己的算盘,对老大阳奉阴违不,甚至还有人暗地里与各方势力暗通款曲。

这里必须承认,农民起义军在.起兵之初确实很缺乏军事素质,但经过这么几个月的内战外战缠战混战之后,还是锻炼出了不少能打仗的队伍,清廷地方军队原来还有机会在地主团练的配合下搞搞伏击反攻什么的,但当义军初步整合后就再也没有了这样的机会,经过几次推推拉拉的联合会议,义军头领联合起来在河南山西等地进行了大规模拉网围剿,那些隐蔽在农村地区的地方团练组织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也失去了生存空间,不少地主武装摇身一变成为义军,而其余的大都逃入有坚固城防的大城市。

这个时候,朱延寿派出的暗影卫带领数门拆装的.火炮顺利的抵达陕西。于是,就在广大革命志士对反动派的顽固一筹莫展的时候,一贯以革命同情者面目出现的后明皇帝适时伸出了热情的援助之手,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四门红衣大炮以及一队炮兵顾问终于以一百八十万两白银的价格成交,而随之到来的,就是开封、郑州等城市城墙的崩塌,尽管城内的清军连同城市居民做了极其顽强的抵抗,但在成千上万义军战士面前自然是螳臂当车无济于事,巷战数日之后,除了义军上下个个抢得行囊丰盛之外,任何胆敢保留辫子的居民都已倒在血泊之中,而一直主持抵抗的河南巡抚和清军将领也极为硬气的追随辫子而去。

除了倒霉的河.南巡抚之外,第二个倒大霉的是福建耿精忠。这个人之所以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可以完全是咎由自取,群雄争霸逐鹿天下虽然是个极刺激的游戏,但也绝对不是人人都有资格玩的,平心而论耿精忠这个人打仗确实还算是一把好手,但这也不可能遮掩他在政治方面的极度无能,其实当初清廷和硕康亲王杰书进军仙霞岭之后这子就应该老老实实服软认输的,如果那个时候他率先趴下估计无论是哪一方势力都会给他一个很体面的台阶下,可这个人实在是有不知进退,忽然看到朱延寿异军突起,建立后明之后,他居然以为有了新的机会,天真的立即下令重整旗鼓,当然这个恶意的军事行为落在他人眼里当然非常之令人反感。

福州城内的混战以及抢掠强jian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二,台湾郑经的部队正式接管城市之后方才慢慢被镇压下来。事后听闻耿精忠灭亡,福建一省欢呼雀跃鞭炮齐鸣。

这场胜利,隐蔽战线的优势和威力被陈近南挥得淋漓尽致,而天地会的威名也在金庸先生出生数百年前就已名动天下,在这场无声无息的战争中,忠诚与背叛、欺骗与诚实、金钱与美人、收买与拉拢、大义与私利,人类最高尚的一面与最卑劣的一面交替上场,在淋淋鲜血中轰轰烈烈的燃烧绽放。

其实逼着吴三桂自立为王的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他的身体健康,因为长期征战的关系,寿龄已近六十三的吴三桂浑身上下都是病症,,在之前紧张的心态压制下,这些疾病似乎并没有对他的起居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此刻大局扭转心情愉快之后,各种疾病却很不合时宜的纷纷袭来。

更令他忧虑的是,他唯一的儿子吴应熊已经被康熙在京城砍了脑袋,若不是吴应熊离开云南之前曾留下一个子嗣,只怕威震天下的吴三桂真有可能落个身后无子嗣的下场。

于是作为“立志复国、精忠为民”的世民楷模,吴三桂“不得不”十分勉强的接受了原大周王(所谓的崇祯太子)的禅让。

遵照千秋百世流传下来的规矩,新朝建立之后第一件事情那就是大肆封赏有功之臣,当吴家上下老和皇帝陛下潜邸跟随的十大总兵等都获得丰厚的回报。

虽然之前吴三桂已经把他的义女——孔四贞嫁给了孙延寿的二哥,但是他这个便宜义女却不是省油的灯——竟然勾连孙家老大想篡夺孙延龄的基业,却不想那孙延龄一直装疯卖傻,却也不是个善岔。

起来吴三桂可是个风流多情的主儿,他的各门妾虽然没有后宫三十六院那么多,但也有三七二十一这个数儿,但是也不知道是吴三桂的精子质量有问题,还是他这辈子造了太多的孽,总之,这么多腰肥雁瘦的女人竟然没有一个能为他诞下子嗣。

不过羡慕归羡慕,对于皇帝的这个决定大家倒也没有感觉到十分惊奇,因为他们陈圆圆母女在大周宫廷中的地位倒也清楚得很。

出生在这样的单亲家庭的安平公主吴应珂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有趣的童年,实际上无论她母亲是否受宠,她在吴家这个大家族中都非常孤立,其他姨娘嫉妒她母亲的美貌和名声,而吴家的长辈则愤恨她母亲误了吴三桂的名节——这当然是某种变态的推诿和诬陷。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可笑的情况:家世显赫、出身高贵的大清惠乐郡主、大周安平公主居然不得不被迫离开王府,和她母亲一起在尼姑庵里生活。

之后的事情变的顺理成章,虽然朱延寿的后明政权并没有认可吴三桂的大周政权,但作为人家伸出的和平橄榄枝,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朱延寿还是决定接受下来。

虽接受这么一个强加的(和亲)婚姻,朱延寿很有些不满,但是他也清楚的认识到,现在不是谈自由恋爱的时候,什么自由、什么恋爱都是扯淡,在这清初天下乱的时候,只有拳头,只有刺刀,只有银子才是腰杆挺起与否的度量工具。

不过,在之前,朱延寿还需要做好自己后宫的准备工作。V!~!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