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四十二章 大营训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后周与后明决定联姻,这在清初绝对又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不过周王嫁女,明皇娶妻,这相互间的礼节以及准备绝对是需要再三斟酌的。于是在昆明与钦州之间,双方展开了长久的马拉松互动。在后明与后周展开联姻巩固军事同盟的一个多月,后明政府举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科举也即将结束。话这一次,朱延寿想学习后世的蒋校长,便做了科举的主考官,但是,这主考官的责任可不同于后世的黄埔军校校长,真的,他真的有低估这件事情的艰巨性了。

当然,这里的艰巨性并不是朱延寿的学问不够,实际上以他眼下的这经义功夫,恐怕连进学也是不够资格的,这里难题主要在程序方面。由于这时后明政府第一次科举,所以即使朱延寿千不愿意、万不愿意,他也得按老规矩走完这个过场。简单来先是一大帮子大人物带上猪头牛头什么的“四牲”去祭拜孔孟先圣,接着又必须吟唱几个时辰的先圣文章,最后又气势汹汹的杀个回马枪,赶回考试的场所——贡院。

最后作为后明的皇帝朱延寿还需要对着先圣的牌位誓许愿,表示决心为国家社稷鞠躬尽瘁,为天下黎民苍生死而后已。

先通过复试的几百号人.被严格搜查之后,再象牛马一样关进圈子里死磕,而在这段时间之内,所有参与考试的任何工作人员都不得离开岗位——当然朱延寿一定要离开肯定没人敢不行,但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战战兢兢神圣肃穆,朱延寿当然也不好意思中途逃跑,于是不得不闷在那个窄的厅堂里熬了几天几夜。

之后的阅卷工作,朱延寿则是.做了个甩手大掌柜,他把考卷完全交给了专门的学究评判,当然了,诸如算术、地理之类的新加入考试的科目,则交给了另外的专项人员。

因而在牛庭直的从旁侧应下,一切都准备的妥妥.当当,做的井井有条,当遮住名姓的卷子收上来之后,近百名有真材实料的阅卷官便一拥而上,倒也没给朱延寿留下什么难题。

按照朱延寿的.打算,那些籍贯两广和身体较弱的进士都被牛庭直有选择的填充进了两广官府,而那些被特意留下的那批外省士子则被朱延寿留作他用。

当这些进士被集体拉到城外军营的时候人人都有垫惴惴不安,这几天眼见那些两广的同批进士个个走马赴任,自己的仕途却没有任何消息,而这个时候却又忽然被扯到军营里来,那任谁心里都有七上八下——这个后明皇帝朱延寿在士林中之中的口评虽还好,但谁也不敢保证他会干出什么事情来。

“来来来,诸位就座,就座!”朱延寿笑吟吟的抬手招呼着,嘴里又补充道“朕刚才临时有事,稍稍耽搁了片刻,倒让诸位久候了!”

“嗯,既然晋卿喊朕一声老师,那么你我就不必君臣称呼,咱们只论师生如何?”朱延寿笑了笑,嘴里缓缓的道。

朱延寿面色一滞,干笑了几声,然后嘴里道“好好好,先吃饭,吃饭,边吃边谈!”笑了笑,然后他便率先动了动筷子,单刀直入道“各位稍安勿躁,这次唤大家来,就是准备安排你们的前程!”

一众士子愕然半响,轰的一声喧哗起来,这个消息实在太过惊人,喧闹了好一会儿,作为士子之的李光地忍不住站起身来,恭敬的行礼道“敢问皇上为何如此安排。”

“老师……这个实不相瞒,我等虽有满腔杀敌报国之志,可奈何手无缚鸡之力……”李光地苦笑着道。

“……老师……”李光地忍不住反驳道,“皇上……所谓术业有专攻,我们都是文臣,为大帅依马草诏可矣,但这白刃相交之事……”

“那……老师的意思是?!”

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适才的惶惶不安换成了群情激奋——这个职位倒很符合他们的理想,既没有什么太大的危险又充了一把指挥大军的瘾头,可真是令人十分向往,这边李光地到底老成持重一些,追问道,“老师的意思是……让咱们去学着指挥大军征战?!”

“……我们还要学骑马射箭?!……”李光地面色一白,大有畏惧之色,看来这些东西他一定尝试过,而且还很可能吃了不少苦头。

“老师……”后一名进士忍不住跳了起来,神色激愤的质问道,“据学生所知,这校尉一职只管理区区百余名士卒——学生不才,倒也饱读诗书二十余载,现在是大明进士,难道皇上以为……”

那书生吓得浑身战抖,不由自主的瘫软在地,颤声道,“……老师息怒、老师息怒……学生知错!”

这些青年刚才被吓了一跳,但此刻忽然听见这么1ou骨的表白,却也忍不住有昂然自得。

“如果现在是天下太平,我大明百姓安居乐业,本座当然会让你们这些大汉脊梁出去巡狩一方,教化百姓——但现在是什么时候?眼下鞑子还占据着咱们大汉数千里江山,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我等热血男儿不挺身而出,难道还能指望那些卖了祖宗的汉jian么?!”朱延寿忿忿的道,随手一指,“你们——谁若是不愿意跟随我驱除鞑虏,那尽管站出来,朕在此立誓,绝不迁怒于他,这就奉送盘缠任其归乡……”

“老师……教训得是,学生知错了!”李光地恰到好处的跳了出来,此刻他面带惭愧,一张白皙的脸膛憋得通红,眼眶隐隐见红,领头跪下大声道,“请大帅恕罪,学生愿意跟随老师浴血沙场……”

“……请大帅恕罪,学生愿意跟随老师浴血沙场!”青年们纷纷跪下,激动的大叫道。

朱延寿用欣赏的眼光看着这个新科状元,心道此人果然玲珑八面,光滑得可爱,当下伸手扶起,“各位请起——你们都有此凌云之志,我高兴得很,还恕什么罪不罪的?!”

“老师……实不相瞒,适才学生听闻刀兵之事没,确有胆怯之意,此刻听闻大帅教诲,真是惭愧之至……”李光地似模似样地伸手抹了抹眼泪,呜咽道。

“呵呵,不怪不怪,少年书生嘛,此事寻常……”朱延寿笑吟吟的将他按到在座位上,“那么此事就这么定了——这个大营里的兵法战策各种书籍应有尽有,各位自取习之,这段时间你们就暂时跟随孙将军学习兵事一道,朕会调来一千火器军,连同大炮,都给你们参详研究,等你们校阅合格之后,再正式授予你们军衔官职——各位意下如何?!”

“但凭老师之命!”士子们一齐躬身领命,这次的声音整齐多了。

“很好——不过你们可记得了,在你们未通过检验之前,都是我大明普通一卒,若是不努力的被别人比下去的话,那‘出将入相’的前程,可是想也别想!”朱延寿忽然摇了摇头,用戏耍的语气调侃道。

一阵寂静,众人你眼望我眼,忽然哄堂大笑,听到朱延寿抛出这么一个位极人臣的级诱饵,青年们颓丧之色一扫而空,彼此对视相较,士气大增。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李光地应该算是一个很有特知识分子。根据朱延寿所了解到的,这个时代的儒生很少有象他这样好爱军事这门学科的,当然这里的这个“爱好”不包括那些翻阅《三国演义》的清谈者,务实、严谨以及愿意花费巨大的精力进行实地调查这些特征把李光地与那些吹牛分子严格区分开来——这样的人材在这个时代确实非常罕见,据在最近这几百年内类似的家伙只有袁崇焕等少数几个。

拟定军事制度是一项非常之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且能够从事此项工作的资质要求很高,最起码也有三:第一,具有军人的经历以及对当代军队具有整体上的认识;第二,具备高级别的文案工作能力;第三,这样庞大的工作显然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那么,这就需要负责人具有相当强悍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从而能够领导一个精悍的参谋军官团完成此项工作。

其实在朱延寿原来的想法中,让李光地干这样的工作实在是有浪费人才,这个人若在军队中好好锻炼一下的话是有能力独当一面的,不过到了现在却别无选择,因为就目前明军将领级的素质来看,也只有他才能胜任这个职位。

在这个漫长的冬季中,明军的全军整编的工作就这样不动声色的开始了。在开始召回下级军官的时候,朱延寿心里其实非常之紧张,老实军队这块虽然展得非常极为迅,而且他也在钦州军事学院培养了数百名少年军官,但比起八旗军队的凝聚力,钦州军卒还是缺乏一定的凝聚力。

这些军卒的出身成分比较复杂,其中一半来自跟随朱延寿出生入死的广西老卒,另一半则是投诚的广东尚之信军卒,当然了,也还有安南数万的低层军卒,他们的身份类似于前世的奴隶兵,盔甲兵器全都是自备,但战争所得,有八成可归自己所有,因而打起仗来,这帮不要命的安南佬倒也可以独当一面。V!~!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