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四十九回 千里奔袭泗水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吃罢晚饭,二人自然又有一段缠绵悱恻之事,自然不必细加描绘。不过一夜温情倒是让吴三桂下定了决心。

次日早朝时候,吴三桂收到衡州西南面的情况汇报。

“登基大典日期将近,望众位恪尽职守各司其职,早日迎来佳期!”吴三桂说罢,见殿下无人接话,因此自己又将话题转到军事上来:“镇远潭州之危不足为惧,将近卫军抽调两万向西南隘口驻守,以保万全。另外,夏将军和吴将军,春末夏初,雨季来临,因此江南一线战事需要决断了。”

话说两端。镇远之事已处置稳妥,李孟离开镇远要回乡清明祭扫。临走时,甘国城问李孟何不带着黄小诗同往,也好叫她出门踏青散一散心。

李孟在这儿女之情上,并不主动。再说那黄小诗性格也较独特,不容李孟连异想都不能有的,所以李孟也不想逼得紧了,离开一段时间,反能给大家一些时间好好思考。李孟也不希冀黄小诗因为她感恩而委身跟随自己。

“国城,你若亲自回去,便请带言,告诉她我有事外出,不知归期,请她自便。”李孟将这话传去,黄小诗自然多想。

黄小诗猜出李孟的意思,心中难免伤怀几日。这日早早吃了点东西,独自一人赶了马车就要出门,被卫兵发现,怎么劝也不能将她留住,只吩咐卫兵一句话:“我若不能回来,若有人问起,则告诉他我去找他了。”

黄小诗独行三五日,只记得青溪卫的大概方向,一路风餐露宿担惊受怕来到了旗岭。此时正值午间时候,日光倾斜而下,景致倒很恬然。只是连日她一心悬在身体之外,稍有风吹草动就被惊吓住。

那日李孟离开了镇远城,赶到家时正好是清明节当天。李孟买了纸钱便去了他故母坟前探望。

这日回到镇远,从甘国城口中获知吴三桂进来兵力调动,便想他定是为了三月的登基大典做准备。

“这老贼听说是久病未愈,想必也想借此冲冲喜气呀。”甘国城哈哈笑道。

“大势将去,不过想乐一乐呀,哈哈!”李孟也笑起来。

“那咱们也不能不送他一程。”甘国城心中早已有个计划。

二人说罢,排开西南战势图纸,将吴三桂衡州通往南线的几个要塞圈划出来。

“兄长,吴三桂一心忙着登基,想必衡州的守卫很严。我们可借此机会在衡州以南的地方,在他南北通道上安插一颗钉子。”甘国城在搜寻一个最佳的位置。

“极好,这样的话,反而能让我们与大清东线的军队联系上。”李孟也在寻找这样一个两全其美的地理位置。

“泗水!”二人同时看到这一个十分突出的关键位置。

泗水,古名四水。顾名思义,有四条江河在此交汇,因此而得名。泗水关位置独特,交通四通八达,就像一棵大树,树根向四周扩散开去。此处有江河作为天然屏障,又有两座高山作为依附,易守难攻,古今皆为兵家必争之地。

既然敲定了这个地方,二人即派出探子乔装而去。

吴三桂一心忙着登基之事,自己身体又不好,因此也没有闲心多去过问别的,只将几位将军文臣叫来,吩咐其自行裁夺。

文武各自得令,于是各行其是。

文武官员心中也看出吴三桂久病之势,因此心中多有惶惶。吴三桂身边并无长嗣嫡亲在侧,万一有朝一日不能自理,必定只能依靠文武官员辅佐。介于此,武将干政,文臣拥兵。吴三桂虽知道有此潜在得祸心,却不敢动摇,只能强作雄壮维护大局。

这日便有文臣前来回禀吴三桂,谏言早做安排。

“卿有何计?”吴三桂倚在床头问道。

“恕臣之罪,老臣以为,当下应该往云南请来一位太子。”

吴三桂听出了意思,自己静思片刻,又说道:“那依你之见,当将谁叫来?”

吴三桂心中虽有自己的人选,但毕竟几股势力相互交织各有扶持,此时断不敢轻易将太子之人选定下。若不然外患未至便要内部纷争不休,祸起萧墙。

吴三桂佯作睡去,那文官静候半日不见吴三桂言语,只好悻悻然离去。

清明节后,清廷开始兴兵南下。吴三桂已经没有多余兵力整合对抗,只好转为防守。

甘国城和李孟各带一直队伍向泗水进发,吴三桂虽闻得风声,却有心无力,只能传令严防死守。那泗水守将见求不来援兵,只好激励士气增建防御工事。

江南一线战事胶着,夏国相虽亲临前线,也只能督战严防死守。胡国柱此时也知道不能计较与夏国相的私情,只好派出一支重兵前去支援抗清渡江作战。

又几日,忽然天降大雨,江河水涨,清军停止攻势,吴军才得以休整。此时闻得泗水八百里急报,夏吴二人也只能四眼相对。

“若泗水丢失,则我们与衡州的联络断了。还是出兵增援吧。”夏国相建言道。

“来日暴雨,包不容易将士得以修正。再派去支援泗水,恐怕多有怨言。再说此去泗水,道路必定难行。尚不知去了泗水还能不能来得及。若走了空,反倒落入敌方圈套,得不偿失。”胡国柱如此分析道。

“若不去,泗水一丢,那衡州怎么办?”夏国相担忧南北不能相通,必然生事。

“甘国城既然来夺泗水,必定镇远和潭州空虚,何不乘此机会去夺那两处城池。”胡国柱说道。

“好是好计,只是怎么去?谁人去?”夏国相问道。

现在泗水危机,吴夏二人要想派兵去夺镇远和潭州甚至是青溪卫,必经之地就是泗水。如此之远,要做到悄无声息必不可能。除非衡州方面动用兵力奇袭潭州。可是衡州兵力只够防守,要抽调三四万兵力出城作战,实在不可为之。吴三桂也不敢如此冒险,万一此乃甘国城与李孟二人的调虎离山之计,岂不是损失惨重。(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