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9章 岳阳解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地下党和解放军、南下工作团两路大军紧紧的围绕着岳阳县的解放做好了一切准备。距离解放的日子越来越近,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七月十七日,岳州县长许新友以县政府和保安团的名义向解放军四野十二兵团发出通电。宣布岳阳县拥护共产党,实行和平起义。

地下党组织早就向驻守在湘鄂边界的解放大军和南下工作团发出电报:一切准备就续,请立即进入岳州城!

七月流火。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没有一丝儿风,人们满头汗水。有些女人打着小花伞,躲避火辣辣的太阳。男人们则躲在树荫下纳凉。他们全都是前来看热闹的闲人,听说解放军今天就要举行入城式。他们只想一睹解放军的威武军容。

共产党湖南省委工委委员刘运斯,领着共产党地下党岳州县委的全班人马和大批民众排着队伍走过来了。他们是专门前来迎接解放大军进城的。人们手拿彩旗,那上面分别写着:欢迎解放军!共产党万岁!建立新中国!打倒反动派!等标语口号。

人们举起大幅横幅,上面醒目的写着:欢迎人民解放军!岳州人民喜迎解放!

国民党岳州县县长许新友走过来了。他带领着各界社会名流,工商界人士和一部分政府职员前来迎接解放军入城。他的身后还跟着一支颇有规模的腰鼓队。腰鼓队是岳州城当地的民俗。每逢节日或者喜庆事情的时候,腰鼓队都会要热热闹闹的排着整齐的队伍,舞动身躯,击打腰鼓,变换出各种队形。表达出人们心中的喜悦。腰鼓队的后面是江南一带特有的舞龙队,用彩色布扎成的长长的中华民族象征的神龙,在领队的带领下上下飞舞,十几号人跟着舞龙头的领队整齐的舞动着。那气势仿佛就像一条真龙在云层里腾云驾雾,翻腾变化,引来路人一阵阵喝彩。

“人都到齐了吗?”许新友县长问刘运斯。

“都来了,就等你这腰鼓队和舞龙队了。”

“嗯,现在是八点半钟,只差半个小时了,我去整理队伍。”许县长掏出怀表看了看。

“今天来的人可不少,足有一万余人。你要吩咐警察局加强警戒,严防坏人捣乱。”刘运斯提醒他。

“嗯,我知道,早就布置了人暗中监控,只要发现有人胆敢捣乱,立刻抓起来。”许县长自信的笑笑,望着老同学刘运斯,几个月来,他焦躁不安的心情,一下子就放松了许多。

一九四九年七月十九日,上午九点整,解放军开始入城仪式。

“来了,来了!你们看,黑压压的一大片望不到尽头!”有人喊。

腰鼓队,扭起来!

舞龙队,舞起来!

鞭炮,放起来!

锣鼓,敲起来!

许新友县长大声命令着。刹那间,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咚咚咚,锵锵锵,咚咚咚咚...锵锵锵锵...”

“欢迎解放军!”

“热烈庆祝岳州城和平解放!”

“共产党万岁!”

“建立新政权!”

“打倒反动派!”

“解放全中国!”

口号声震天动地。威武雄壮的解放军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过来了。

人们举起了彩旗,摇旗呐喊着热烈欢迎解放军入城。

解放军四野部队第四十六军一五九师开始入城式。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四七五团。

“看,大炮,还有重机枪,哟,真够威武的...”有人惊喜的喊着。

“呀,你看,那么多机枪,真够老蒋们喝一壶的。”

“哎呀,你们看,一色的美式装备,全都是卡宾枪,闪闪发亮,好整齐!”

人们欢呼,跳跃,为解放军的强大威武而欢欣鼓舞。

四七五团团长齐良骑在一匹高头大洋马上,他约莫三十出头,高高的个头,英俊的脸上,两道浓黑的剑眉镶嵌在明亮的大眼睛上面,显得格外威武。

“齐团长,我代表湖南省工委和岳阳县地下党组织,热烈欢迎你们!”刘运斯几步跨上前去伸出了双手。

齐良团长立刻从马背上跳下来,紧紧的握住他的手。

“见到你们,我真高兴!我们终于胜利会师了!”

“一路辛苦,齐团长,你看看岳州的老百姓多么高兴。”他拉着齐团长的手朝前走。

“齐团长,鄙人代表岳州县的父老乡亲们热烈欢迎大军入城!”县长许新友领着各界知名人士一齐鼓掌。

“呵呵,我来介绍,这是岳州县的开明人士,县长许新友。他为我们和平解放岳州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刘运斯连忙朝齐团长介绍。

“许县长弃暗投明,为岳州人民做出了贡献,人民会永远记住你的。幸会,幸会!”

“哪里,哪里,这是鄙人应该做的。”许新友客套着。

部队行进着,走在四七五团最前面的是一营一连的战士们。天气炎热,战士们个个汗流浃背。他们顾不上擦拭,他们排成四路纵队,踏着整齐的步伐,在连长史彪的带领下首先踏入了岳州城。

连长史彪是个高大威武的北方汉子。他黑红脸庞,络腮胡。身上斜背着德国造快慢机驳壳枪,煞是威风。

“大家注意啦,全体都有:向前,向前,向前,预备——唱!”史彪大声地发出了口令。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人民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雄壮的军歌响彻了岳州县城的上空。欢呼声,口号声与军歌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支解放交响进行曲。

欢迎解放军入城的人群中,有一支没带武器的队伍。这是胡坤和他的部下们,他们挤在欢迎解放大军的人群里,亲眼目睹了军容威武的人民解放大军。

胡坤在心里暗暗地决定了:放下武器,向人民靠拢,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

欢迎的人群中,有几位年轻的读书人,他们挤在人群中默默地做出了决定,只要新政权需要,他们就迅速地加入到革命队伍中。为新中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这群小知识分子里,有两位诚心诚意地盼望革命的青年,他们一个叫做章大尧,一个叫做袁定初。

这一天在江城人民心中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它被永远的载入了史册。(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