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1章 无形之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审讯组的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经过突审,许多的人都交代了自己在洪山血案中的罪恶。他们还检举了一些外逃人员。审讯组梳理了一下,共掌握了外逃人员的线索两百余条。其中,有八个人都逃往了武汉市。这就为追捕组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抓捕条件。

时不我待,公安局派出追捕组立即出发,奔赴全国十余个省,几十个县将那些逃亡的涉案人员抓捕归案。

抓捕小组的同志们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先后从各地抓捕罪犯166名。这些人员落网之后,在强大的政策攻心面前,不得不老实地交代了自己在洪山血案中犯下的罪恶。

可是,仍然还有十名首恶分子没有落网。他们都是罪大恶极的杀人凶手,他们身负着几条乃至几十条人命。不把这些罪魁祸首抓获归案,洪山地区的人民不会答应。

这十余名重点案犯没有准确的居住地址,抓获他们是侦破洪山血案的重点,也是最大的难点。局长章大尧召集追捕小组的成员们开会,给大家打气,鼓劲。

他说道“前一阶段,我们抓获了一百余名逃亡的罪犯,这是侦破工作的重大的胜利,大家功不可没。现在,只剩下最后十名最顽固的罪犯了。这些骨干分子之所以仍然逍遥法外,说明他们更狡猾、更凶顽,更难对付。我们要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除恶务尽,不留隐患,即使追到天尽头,也要将这些穷凶恶极的罪犯们全部缉拿归案!”

局长的话极大地鼓舞了追捕小组的每一名战士,坚定了大家的信心。追捕小组经过认真的分析,决定先从武汉市下手,派出两名抓捕小组成员,负责将隐藏在武汉的几名名首恶分子抓获归案。

侯殿成股长将突审左运堂获得的线索,向章局长作出了详细的汇报。

“嗯,很不错,你们的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下一步就是要迅速的派出精干侦查员马上赶往武汉,首先将罪大恶极的大汉奸顾正红和张连城抓获归案。你们心中有了理想的人选吗?”局长问。

“局长,我们还没有具体的人选。派出的抓捕人员不能够太多,武汉离岳阳太近,人去多了会太招摇,万一惊动了这些汉奸们,一旦他们逃走了,我可担待不起。”

“嗯,我心中倒是有两个比较理想的人选,一个是水陆派出所里的刑事警察李晶生同志。他年纪轻,身体好,还有一身好武艺,更加有利的一条就是他认识顾正红。另一个人是你们侦查股的毛荣,这个人你更了解,有一股子闯劲。他胆大心细,派他和李晶生一道去,定能够完成任务。”章局长对于这两个侦查员如数家珍,很快就说出了他们各自的特性。

“局长,我完全同意您的意见,就派他们两人担任这个艰巨的任务。”侯股长心中暗暗敬佩章局长知人善任。

“嗯,就这样定了。行前,我还要亲自找他们谈一次话。”章局长当场拍板。

李晶生和毛荣两人精神抖擞的来到了局长办公室。

“章局长,您找我们俩?”李晶生和毛荣挺直腰杆站立在局长面前。

“嗯,要交给你们一项艰巨的战斗任务,派你们俩去武汉抓捕大汉奸顾正红和张连城。这次的任务不同于以往,极其重要。不把顾正红、张连城抓获归案,洪山惨案就无法结案。罪魁祸首不伏法人民不会答应。你们可是肩负着党和人民的希望,你们有信心完成任务吗?”章局长殷切的望着两个年轻人。

“局长,我们保证完成任务,一定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很好,只是,这次去不是荞麦田里捉乌龟,手到擒来。必须要经过缜密的侦查,顾正红、张连城两人自知作恶太多,他们隐姓埋名化装成补鞋匠。每日四处游荡,这就需要你们多动脑筋,明察暗访,捕捉到他的蛛丝马迹。然后一举将他擒获,你们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明白吗?”章局长语重心长的交代着两个即将出发的侦查员。

“局长,我们明白。哪怕是寻遍天涯海角我们都一定要将这两个大汉奸捉拿归案,将他们绳之以法,您就等着我们的好消息吧。”两个侦查员精神抖擞的回答。

“出发,祝你们圆满完成任务。”章局长发出了指令。

领受了命令之后,两位侦查员连夜出发,奔赴中南重镇武汉。

两个年轻民警根据左运堂的交代,来到了武汉市汉正街。他们找到了当地的居委会和派出所。

听完他们的介绍,居委会的吴主任回忆说,前不久,汉正街是来过一个修鞋匠。他整天挑着修鞋的挑子走东家串西家,在大街上吆喝着修鞋。他还会木工活儿,谁家的桌椅板凳坏了,他也能够帮着修理。

“吴主任,你们知道他的住处么?”李晶生急切地问。

“这个,我们倒是留心了一下,他好像就住在街边的一个破棚子里。”

“走,吴主任,请你立刻带我们前去看看,此人可是个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他的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李晶生激动地请求吴主任带路。

追捕小组的两名警察很快就来到了汉正街靠江边的一个破烂不堪的棚子前。

门虚掩着,李晶生与毛荣做好了抓捕准备。他们一脚踢开虚掩的窝棚门,冲进去,大声喝令“不许动!”

可是,棚子里空空如也,一个人影都没有。

两位年轻的警察开始搜查,只搜到一些旧衣物和一根军用皮带。

“奇怪,前几天我经过这里还看见了修鞋匠。我走进来盘问了他几句,叮嘱他去居委会办理临时身份登记。谁知道,今天就不见了踪影。”居委会吴主任介绍着,他心里有些懊悔。

两个年轻人商议了一下,决定蹲守。他们发誓一定要将罪大恶极的顾正红抓获归案。

蹲守工作枯燥而单调。两个人足足蹲守了三天三夜,他们隐身在暗处,眼睛死死地盯住那间小窝棚。饿了,啃几口冷馒头,渴了,喝几口冷水。

几天的蹲守,他们没有发现一个人来到这座破旧的窝棚里。

“狡猾的家伙,一定是挪窝了。”李晶生骂道。

“看来,我们不能够再这样死守下去,要不,我们转换方向,去抓另一名罪犯张连城,如何?”毛荣望着同伴商议着。

“嗯,我们先将张连城抓住了,再设法弄清顾正红的下落。”李晶生赞同同伴的意见。

张连城,何许人也?此人真名陈世元。河南小冀人氏,曾在岳阳县伪保安团二大队顾正红的手下任中队长。此人心狠手辣,在洪山血案中,他亲手杀死无辜村民7人。他还捉住百姓6人,都交给了日军,这些人全都被残忍地杀害了。张连城亲手点燃火把,烧毁民宅四栋。

在洪山地区走访民众时,幸存下来的的老百姓提到张连城无不咬牙切齿地骂道“这条疯狗,杀人时眼睛都不眨一下。我们的房屋就是被这个狗东西一把火给烧了个干干净净。干部呀,你们千万不可放过这条日本人的走狗,逮住了他,非得千刀万剐不可。”

根据线索,只知道张连城化装成修鞋匠在武汉一带活动。诺大的武汉城,要搜寻一个修鞋匠谈何容易。

李晶生和毛荣来到武汉市已经一个月了。他们早就与当地公安派出所的同志取得了联系。他们还和当地居委会的同志商议过许多次。可是,一直都没有发现张连城的踪迹。

奇怪了,内线明明交代说张连城活动在汉阳一带,明明是以修补鞋子为生。可是,为什么就是没有人看到这个张连城?即便是他隐姓埋名,另外取一个假名字。可是,他的模样总改不了,总会有人发现化装成补鞋匠的张连城。

夜晚,两个侦查员在旅社里认真的商议着,他们回顾了一个月以来的工作细节。

“毛荣,我们的工作方向应该作出调整。我们不能够死死地守在汉阳区这一带,我们的眼光要更加开阔。张连城那人十分狡猾,他干过伪警察局副局长,又当过多年伪保安团中队长,侦缉队长。他的脑瓜儿一点都不比我们傻,难道他会老待在汉阳区吗?再说,他擅长于侦查,具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他不会老老实实的呆在一个地方等着我们去抓他的。狡兔三窟仅能免其死也,他就不懂得这个道理?”李晶生分析着。

“晶生,你的分析很有道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够逮住这条老狐狸?”毛荣提出疑问。

“我们呀,把网撒开一些。不要局限于汉阳区,我们要以汉阳区为中心向武汉三镇扩展。我们就化妆成收破烂的人,挑着箩筐,走街串巷,沿街吆喝,这样,活动区域大,能够搜寻得更广阔。我就不信逮不住张连城。”李晶生望着同伴毛荣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好主意,就这么办,从明儿起我们就装扮成收破烂的小贩,我们呀,要拿出看家本领,装就装得像一点,我要熬制好一大锅姜糖,备好两副响板,一边走,一边敲,沿街叫卖收破烂。哈哈哈...”毛荣快活地大笑。

清晨,武汉的大街小巷就响起了叫喊声。

“收破烂哟,破铜烂铁,牙膏皮,书报杂志,玻璃渣...收破烂哟,铛,铛,铛...”两个挑着竹箩筐的乡下人沿街叫卖。

许多婆婆姥姥,大嫂,小姑纷纷将家中的破旧物品拿出来。

“小伙子,来,给我称称这些废铁有多重。”

“小老板,看看我这一大摞书有多重。”

“小伙子,我这口破锅能够换多少姜糖?你倒是快一些呀,我的小孙孙要吃姜糖哟。”

人们围绕着这两个沿街叫卖的破烂郎。

“别急,别急,一个一个的来。”李晶生拿出一杆秤开始称量破锅,毛荣拿出小铁锤轻轻的在一整块黄色的姜糖上敲打。不一会儿工夫就敲打下一大块姜糖。

“给,拿好啦。”他将那一大块姜糖交给老太婆,她笑眯眯的领着孙儿走了。

李晶生与毛荣在武汉的大街小巷里转悠着,从早到晚,一刻不停。饿了,他们就啃几口馒头。渴了,喝几口凉水。

他们转遍了武汉三镇。所有的生活区他们都去过。可就是没有发现张连城这条老狐狸。

他们没有气馁,晚上回到旅社他们俩又分析开了。

“晶生,我们转悠了许多天,怎么还是没有任何线索?难道他钻进了地下?”毛荣提出了疑问。

“别急嘛,我仔细分析了一下,我们总是走小巷,在居民生活区里转。我们想想,他是在逃难,他的目的就是尽量的隐蔽。他哪里会在大街上,生活区里转悠,他呀,**成是躲在棚户区里。那里五湖四海的人都有,又没有居委会管理他们。那里才是他们这种人待的地方,明天呀,我们就专门找棚户区,就到那里四处转。我就不信他能够上天入地,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发现他。”

“嗯,确实如此。我们明天就试试,估计呀,我们离找到他的日子不会太远了。”毛荣十分赞成小李的分析。

李晶生与毛荣改变了策略。他们专找那些城郊结合部位的棚户区。这些地方是两不管地区,城里管不着,乡下又没人管。沿着汉江的两岸,有人搭建起一些临时的小茅棚。他们拥挤在狭窄的窝棚里。这里,人们拉起一张破油布,四周用几块破木板一围就成了安家之所。

他们俩每天就围绕着这些地方转悠。渐渐地,他们对于这一带的地形十分熟悉了。

他们逢人就打听,他们要找一个年约四十余岁的中年人。他先前给人补鞋,操一口河南口音,高高个子。(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