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五章 投笔从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湘鄂赣三省交汇处,是莽莽的群山。这里山高林密,气候宜人。山脉呈东西走向,这里地处岳姑山、大云山交接处,属于平江幕阜山余脉。人杰地灵,自古人才聚集。

粤汉铁路穿城而过,万里长江流经这座江南小县城——临湘。

这个小县城毫不起眼,可是,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远在三国时期,东吴孙权联合刘备,在波涛汹涌的长江赤壁火烧曹操八十三万,直弄得曹操丢兵弃甲,大败而归。

国民革命时期,北化战争开始。共产党员叶挺率领先遣团大战汀泗桥,获取全胜。如今,当年的战场仍在。

群山之间,有一个忠防镇。距离古镇七八里路有一个小村落,镶嵌在群峰竞秀的峡谷里。东北面的山腰上一条瀑布从悬崖间喷涌而下,与众溪流汇集形成一道河流,从村中穿过。将沿河的小村庄上屋、下屋、新屋、庄畈串联起来。这几个小村庄形似一个大大的心形,因此,人们将这里叫做心田畈。心田畈居住的多为王氏大族,族谱上记载着王氏先祖为山西太原府人氏。后来由于战乱,王氏先祖迁居江西南昌,其子心铭公移居湖北江陵,其孙又迁往湖南临湘大石坳。在这里,王氏子孙世代繁衍。这里地瘠民贫,文盲遍地,文化落后。寺庙却烟火缭绕,愚昧的民众欲借此祈求生存。王氏十八世祖王长焕娶妻梅氏,梅氏先后生育过两个男孩,可惜都夭折了。

1900年正月二十八,梅氏生一男孩,其父母喜之不尽。取名捡宝,意即捡到了一个宝贝。

这个捡宝自幼聪明伶俐,肯用脑,又爱动手动脚,更爱读书。可是,家境贫寒,父母虽有意让他读书,无奈囊中羞涩,因此,小捡宝一直没有正式发蒙。直到他长到七八岁,一次偶然的机会,族里的堂叔王雁堂才破例将他硬拉入了学堂里开始读书。王捡宝博闻强记,四书五经过目不忘。才刚刚读了几年书,就能够吟诗作对。

在学堂里,他一直使用父母给他取的名字——捡宝。同学们因此经常取笑他。小捡宝脑袋一偏立即吟出一副对联:剪除帝制成民国,波揽中流镇狂澜。他自己将这幅对联各取第一字作为自己的学名——剪波。

老学究柳堂先生捻须一笑“呵呵,此小儿出言不凡,将来必有大造化!”

从此,小捡宝成为了王剪波,他立志要为民族振兴力挽狂澜,躬身成为天下之中流砥柱,为刚刚取消帝制的民国建功立业。

王剪波不满足于私塾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他更不喜欢做八股文章。他尤其反对先生体罚学生,旧时的教书先生都备有一块长长厚厚的戒尺。每天放学时,学生们挨个向先生背诵课文。谁要是背诵出现差错,先生总会叫背不出来的学生伸出手掌,他抓住小小手掌,狠狠地就是几板打下去,顿时,被打的学生手掌上凸现几道痕迹。

一次,又到了放学时间。一个叫做王小雨的同学背诵课文时,结结巴巴,先生立刻叫他搬来长凳,这名学生趴伏在长凳上。先生抡起戒尺狠狠地打下去,王小雨杀猪般的嚎叫着“先生,别打了,我下次一定用功读书...”

“你这个蠢才,读了一年书,连三字经都背诵不出来,今天我叫你长长记性...”老先生板子高高举起,狠狠落下,朝着王小雨打去。

突然,王剪波猛然冲上前去,他一把抓住先生的手,一脚踢翻长凳,拉起王小雨喊声“走!我们不念这鬼八股文章!”说罢,拉着王小雨跑出了学校。

他们身后传来老先生声嘶力竭的叫喊“好小子,有本事永远别进学堂...”

王剪波和王小雨跑呀跑,他们不知道跑了多远,也不知道后面有没有人追赶。他们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他们跑到了临湘五里牌火车站。正巧,一辆列车停靠在站台上,他们不由分说,迅速地爬上火车。

列车开动了,他们这才回头朝着车下张望。他们漫无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要在哪里下车,他们从车窗里看见列车在飞奔,两旁的树木朝着后方闪动,迅速地后退...

惊魂甫定,两个小学生来到了岳州城里。他们找到了王氏族人王满堂。|“叔公我们不想读私塾了,求求您老人家帮帮我们,我们要读新学堂!”王剪波瞪着大眼睛说道。

“哈哈,你们这两个调皮鬼,想上新学堂,读新书,好呀,你们先说说为什么要念新学?”

王剪波歪着脑袋回答“私塾没有用处,尽读一些之乎者也类的书,不教经世致用的国语、数学、物理、化学,我们呀,一定要学好新知识,为国民革命添砖加瓦。”

“嗯,有志气!”王满堂夸奖了一句。

在王满堂的帮助下,王剪波和王小雨考入了岳郡联中。他们成为了新学堂的学生。展现在他们眼前的不再是死板的八股文,而是数理化等西方国家引进的新知识。

王剪波不满足于此,联郡中学读了两年,还没毕业,他又考取了长沙省立甲种农业学校。他要学习新的农业知识,对种子、土壤、水利、肥料进行研究。他想成为一名农业专家,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做一份贡献。

王剪波长大了,他已经十七岁了,长得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平日里,除了学校放假,他很少回家,他的心全都在读书上。看到儿子入魔似的读书,父亲长焕公已经染病。他只想替儿子寻下一门亲事,有了家室料想能够拴住儿子的心。

父母很快替他张罗,他们看中了儿子同学李守文的妹妹李十五,女孩长得文静又漂亮。王剪波被父母召唤回家,凭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十七岁的王剪波成家了。在父母的催促下,他身披大红绸缎迎娶回了李十五,他正式与李十五结为夫妻。

可是,一个女人哪能够拴住他的心。结婚之后,王剪波照样很少回家。不久,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

王剪波回家了,妻子在枕边絮叨“你也老大不小了,都当爹的人了,老公公身染重病,你呀,也该收收心了,别去外面读书了,回到家里尽尽孝道不好么?”

妻子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你懂什么,俗话说‘有田不耕仓癝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你个女人家做什么管男人的事儿?”夫妻俩为此事大闹一场,王剪波赌气回到了学校。他心中隐隐地觉得这个女人太不懂他,守着这样的女人哪一天是个头?

他的心里装着另外一个女人,旧时社会还不时兴自由恋爱。他在学堂念书时,暗暗地迷恋上了一个女子,那女孩名叫胡西贵,是胡家山胡柳堂先生的次女,是他的同班同学。人长得文静、美丽。更为动人的是她识文断字,一手蝇头小楷写得规规整整。平日里俩人虽然没有相互表明心迹,可是却心有灵犀一点通,早就心心相印了。最令王剪波不能忘记的是这女子有一种气魄,能够临危不惧,气定神闲。一次,土匪抢劫,几个姊妹们都跟着母亲逃命,唯有次女胡西贵不见了。就在土匪临近之时,胡西贵急中生智,她悄悄地溜进门口的小河中,眼见得土匪闯进了她的家门,她连忙将头缩进水里,隐蔽在草丛中。等到土匪走了,她才大大方方地爬上岸来。就为这,王剪波对这个女孩另眼相看,认为她能够当大事。王剪波不甘于守着文盲妻子李十五,他要抗争,他要用自己的行动向父母证明:他们替他寻下的女人只是父母的奴仆,不是他心满意足的妻子。

王剪波是个说干就干的人,他立即跑到过去的私塾先生家里向老先生求婚“老师,求求您答应将西贵嫁给我吧!”

“你这小子,从来就不安本分,我要是把女儿嫁给了你,怎么靠得住?”

“先生,好男儿志在四方,我不能够守在穷乡僻壤终老一生。我呀,一定能够给西贵幸福的生活。”王剪波跪在地上简短地回答。

“呵呵,如今呀虽说是国民政府了,可以婚姻自主,只是,我还不知道女儿西贵是否看得上你这小子呢。”老学究心里满意眼前的王剪波,他早就看好王剪波,认定捡宝伢子将来必定有一番造化,只是,他还要看看女儿的心意。

话音刚落,胡西贵连忙从内室疾步趋出“爹爹,女儿愿意!”简短的一句话,表明了她压抑多年的心中愿望。

胡柳堂捻着胡须笑了“好,剪波,我答应了!不过,你可要好好看待此女,方不负老夫今日所托。”

王剪波与胡西贵双双跪倒在地向胡老先生连磕三个响头。

王剪波用四抬轿,迎娶胡西贵回家。他的老父亲听到这个消息连连呼号“这个忤逆子,气死我了,气死我啦!”说罢,他一口气转不过来,晕倒了。

新人进了屋,旧人离开家。王剪波的原妻李十五神色黯然地回到了自己的娘家。

王剪波新婚燕尔,他与这个同班的女子胡西贵情投意合,他终于如愿以遂。不久,他做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决定,他带着新妻子胡西贵来到了岳州城里,他把妻子送进了新学堂——贞信女中。他要把妻子培养成为新一代女性,作为自己将来事业的好帮手。

就在这个时候一场突然变故使他改变了命运。他的老父亲走到了人生尽头,病逝了。

王剪波携妻子胡西贵回到家里奔丧。办理完父亲的丧事之后,他失去了经济支柱。他无力承受农业学校的学费,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无论如何,他都要保证让妻子读书。他牺牲自己,他不得已辍学了。

失学后的他该干点什么,他能够干什么,他苦苦地思索着。就在他迷蒙的时候,一个贵人闯进了他的视野。他遇见了在外闯荡的族人王天鹏。

王天鹏是心田畈人,他是个老革命家,是老同盟会员。此刻,他奉孙中山之命从广州回到湖南组织湘军,抗击盘踞在湖南的军阀。

“宇检,当今大势合潮流者昌,逆潮流者亡,合乎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够有出路!你这么年轻,读过书,如果肯顺应潮流一定能够有所造就。”王天鹏开导着剪波。

“天叔,这道理我懂,只是,我该怎么干才能够寻找到一条出路?”

“呵呵,如今道路就摆在你的面前,就看你愿意不愿意走了...”王天鹏笑笑。

“天叔。有什么不愿意干的,我早就写了一副对联:剪除帝制成民国,波揽中流镇狂澜。我很早就听说过孙中山先生,我对他呀早就心往神驰了,没说的,我跟着你干!”王剪波向这个老革命党表明了心迹。

“好小子,有志气!就凭着你这副对联我看你就是块干革命的料,好,跟着我干,有你施展才华的机会。”王天鹏拍拍剪波的肩膀夸赞着。

王剪波弃学从戎,他跟着王天鹏参加革命党在湖南发动的驱逐傅良佐运动。不久,他就看到了革命党的力量,在革命党的推动下,貌似强大的傅良佐下台了。这给了王剪波极大的震动,坚定了他加入革命党的信心。

1918年春,王剪波随王天鹏赴上海。他在上海结识了许许多多的革命党人,这些人都是革命志士,有覃理鸣、谭石屏、冷公剑、方子樵等人。

王剪波从他们身上看到了革命胜利的希望,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他的努力没有白费,革命党对于这个年轻人充满信任。

同年六月,革命党人覃理鸣介绍他在上海环龙路44号拜谒孙中山先生。见到身材魁梧的王剪波,孙中山先生十分满意。当时,由孙中山先生批准,王剪波在孙中山先生面前宣誓正式加入中国国民党。孙中山先生授予王剪波湘鄂赣边区特派员身份,命令他回到湖南老家组织革命军队,推翻军阀统治。

年轻的王剪波回到了老家临湘。他信心满满,他要号召起老家的年轻人组织起来,拿起刀枪和旧军阀斗。他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是共和国的天下。

“捡宝伢子回来了,他呀是革命党了。听说,他要组建一支军队,我们呀有盼头啦!”人们纷纷议论。王剪波过去的同学们聚集起来,他们要求加入革命党。

“好呀,同学们,当今的世界就是顺潮流者昌,逆潮流者亡。我们先发动大家组织起来,把军阀赶出湖南去!”王剪波鼓动着大家。

王剪波组建革命军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他过去的旧友与同学们就聚集在他身边。一支革命武装初具雏形,已经拥有百余人。他们打造大刀、长矛作为武器。王剪波还从上级那里弄到一批真枪实弹,他满怀信心,只等时机一到,他就要带领着这支队伍冲锋陷阵。

1919年初。在国民党人罗赞候以及陈坤载的掩护下,王剪波潜伏于湖南讲武学堂开始学习军事。他格外用功,他恨不得将教官们讲的每一句话全都吞入肚里。在演兵场上他更是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他要练好杀敌本领,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190年元旦,湖南军阀张敬尧嗅到了革命党的气息。他立即派出军队前往讲武堂抓捕革命党人陈坤载和王剪波。幸好事先他们得到消息,及时逃走,才幸免于难。逃回家乡的王剪波遇见了另一位革命党人金华兖,他正率领着一小支队伍,号称临湘护法军。王剪波立即将自己的部属召集起来。与金华兖的队伍合并在一起,两支队伍壮大起来。闻讯赶来的有志青年纷纷投奔他们,很快,这支队伍就有了五百余人。武装起来的他们活动于临湘谢家山、横溪一带。(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