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二章 两把尖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十二两把尖刀

毛泽东不愧为伟大的战略家。早在抗日战争初期他就论断过中国的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必须经过:“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主要地依靠中国自己在前阶段中准备着的和在本阶段中继续地生长着的力量。然而单只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国际力量的援助和敌国内部变化,否则是不能胜利的,因此加重了中国的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的任务。”

毛泽东准确地判断出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从1944年开始,他根据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同盟国的各种举动,判断出日本军国主义已经是强弩之末。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战略反攻时期。

此时,经过七年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从1944年开始了局部反攻。这一年之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共对敌战斗两万余次,收复了八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解放了100万人民。解放区已经发展到90余万军队和0万民兵,面积达到95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一亿。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毛泽东决心把握大好时机,向国民党统治区捅上两把尖刀,一把是向国统区湘鄂边境派出新四军第五师,创建湘鄂边根据地。另一把是向湘、鄂、赣派出八路军南下支队,在湘、鄂、赣建立根据地,沟通中国南北,将华北、华中、华南连成一片,给国民党的心脏安上两把尖刀。

中共中央于1944年秋制订了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的战略方针,做出了具体部署:第一、八路军和新四军各派遣一部分兵力进军河南发展中原;第二、华东新四军分批南进东南沿海地区;第三、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坚持已有根据地,力求继续发展华南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派遣八路军一部深入敌后,发展湘鄂赣等地的抗日武装斗争,力争与鄂豫皖边区的新四军第五师和广东东江纵队连成一片,在华南建立一个强大的,巩固的五岭抗日根据地,准备在即将到来的战略大反攻中,以华北、华中、华南三大战略根据地相互配合,掌握主动权。

为了牢牢把握这一重要的反攻准备时期,毛泽东召集了中央政治局会议,详细分析了当前所面临的局势和我党应当采取的对策。会议最后决定全党动员做好迎接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一切准备工作。首当其冲的就是应当迅速地派出一支有力部队深入敌后,扩大抗日根据地。

党中央决定从新四军中派出一支部队,迅速地在鄂南湘北建立起石首、公安、华容三县的抗日根据地。待石、公、华根据地建立起来之后,立即派出八路军南下支队,在湘鄂赣边境建立起根据地,以沟通中国南北各革命根据地,迎接革命斗争的新高潮。

中央对于这一重大决策十分重视,政治局五大常委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全部参加。

在党中央的高度关注下,湘鄂边境地区的石首、公安、华容抗日根据地正在紧锣密鼓地组建起来。

石首、公安两县是湖北的辖区,华容县是湖南省下属县份。这三个县是毗邻地区,同属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这里万里长江横贯其间,境内江河交织,湖泊密布。

在华容与石首交界的地段,平地突兀高耸着一座方圆四十余里的桃花山。

这桃花山正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到的“含远山,吞长江...”的远山。晴日下,登上岳阳楼远眺,就能够看到巍峨的桃花山。

桃花山群峰耸立,山路蜿蜒曲折,地势十分险要。另外,这里还是重要的战略物质的出产地,抗日战争时期,国军的粮食、棉花大多数均出产于此地。

194年月,日寇占领了襄南大片地区之后,又企图打通重庆的门户,发动了鄂西战役。

月8日晚,驻武汉地区日军第十一军以其大部分兵力,从沙市至岳阳之间,分五路强渡长江。一路由新厂向横堤市,一路由沙市西南向太平口,一路由观音寺向窑头铺、阧湖堤,一路由古长堤向藕池口,一路由堤头向调弦口,迅速侵占了长江以南许多城镇和乡村。

至1日,西路广袤的大片区域全都陷入了日军之手。石首、公安、均被日军侵占,华容县城也落入了日军的魔爪。

日军攻占石首、公安、华容之后,一面在交通要道和重要集镇设立据点,石首的城关镇,藕池口、调弦口、老山嘴、焦山河,公安的阧湖堤、瓦池湾、蔡家湾,华容的城关镇、墨山、南山、七女峰、沙口、插旗、注滋口、三岔河等地相继构筑了明碉暗堡和壕堑高墙。戒备十分森严。

另一方面,日寇大量收罗汉奸卖国贼,建立伪县政权和伪军部队。日军扶持汉奸谢正华充当华容县长。县政府下设民政、财政、教育、还成立了自卫大队、食盐管理处、宣抚班、伊达洋行等机构。

日军还收编了国民党原湘鄂边区挺进纵队副司令金亦吾,在东山成立湘鄂边绥靖司令部。专门替日本拉民夫,筹饷,和对付新四军。

在石首、公安,汉奸机构更为完备。月,日军即在各乡镇建立维持会,4月,成立了以邓志新为首的伪县政府及其所属机构。

在军事方面,建立有00余人枪的县保安大队,县警察局。还专门设立了特警班、密侦队等特务机构。

日军还成立了以屈子静为首的和平建国军,拥有一千余人枪。

在公安县,日军也建立起以温伯威为首的伪县政府以及各区、乡、保级伪政权。

日寇依靠这些汉奸与伪县政权替自己卖命,他们编织起一张巨大的罗网,妄图将石公华地区的人民统治和奴役起来。

在石公华地区沦落以前,中共中央南方局就在这一地区建立起湘鄂边特委,将石公华划归湘鄂边特委管辖。

194年,刘少奇在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上,给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党委提出了“以适当名义向长江以南敌后地区发展”的任务。

日军侵入石公华地区之后,中共湘鄂边特委和石首、公安、华容三个县的中共地方组织,按照南方局的方针,开始了创建石公华抗日根据地的工作。鄂豫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五师党委也作出了“尤其要准备向襄南向江南敌后发展,待机挺进洞庭湖滨“的指示。

194年8月,经中央批准同意成立中共石公华县委。张泽生任书记,李凌云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杨震东任县委委员。

县委成立之后,迅速地在各区乡组建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几百人,建立起一批基层党支部。

以此同时,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在9月份在熊口建立江南挺进支队。支队由杨震东任队长,张泽生任政委,尚志任副政委。全支队共40余人。

9月18日,江南挺进支队在第五师第四十五团一个营的配合下,顺利进抵石首江北地区。

194年11月上旬,驻武汉地区日军第九军集中兵力发动常德战役,后方空虚。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命令江南挺进支队进军江南,开辟江南抗日根据地。

江南挺进队由政委张泽生率领一个连兵力过长江。不久,支队长杨震东也率一个连渡过长江。

中共桃花山党支部书记李震藩派遣王德珍前来迎接江南挺进支队。

11月8日,江南挺进支队正式进入桃花山地区。

1月1日,江南挺进支队在桃花山下的大旺场召开了群众大会。周边地区的调弦口、焦山河、砖桥、万庾、塔市等地的数百人参加了会议。

为了扩大影响,江南挺进支队又向周边地区的黄山头、高家场、杨林寺、响水窖等地活动,行程数百里,足迹踏遍了公安、石首、华容三个县。

江南挺进支队此次南征的胜利,标志着以桃花山为中心的石公华抗日根据地正式开辟。它成为了鄂豫边区所辖的9个县之一。

当时,日军驻守在石公华地区的军队总共只有000余人。兵力不足,他们就将地方治安方面的任务委托给伪军管理。

桃花山抗日根据地建立起来之后,围绕着石首、公安、华容等周边地区,开展了打击日寇和伪军的斗争。

194年1月江南挺进支队进驻桃花山不久,新四军护送部队一个营还驻扎在桃花山。护送部队的领导李人林与江南支队配合,向公安地区的日军据点闸口发动了进攻。日军被迫进行抵抗,挡不住新四军的攻击,只得放弃据点逃向公安县城。这样,江南支队就打通了新四军由长江以东,西渡进入公安一带的道路。

此后,日军出动00余人,妄图趁江南支队立足未稳之际,将其一举歼灭。正逢新四军第五师第四十五团副团长杨洪先率领一个营来到桃花山。江南挺进支队与主力部队配合,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避开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正面作战。由杨副团长率主力向桃花山以东的砖桥方向边打边退,牵引日军。杨震东则率领江南挺进支队乘虚直捣华容县城。日军发现巢穴告急,仓惶回援。待敌退回华容时,将南挺进支队和主力部队均已安全回到桃花山地区,巧妙地破袭了日军的进攻。

1944年9月,日军一股0余人,乘船由寡妇峡上岸抢劫财物。江南挺进支队七连一排严密监视敌人。趁其窜入芦苇丛中,杀猪宰鸡之时,分三路包抄,发起突然袭击,打死日军十余人,残敌逃到船上,负隅顽抗。一排追至船上,消灭了全部日军。此次战斗,歼敌0名,缴枪0支,子弹000余发。

江南挺进支队在打击日军的同时,还着重打击伪军。

一次,驻扎在监利城里的伪军一个排,从藕池领取军饷之后,途径调弦口宿营。杨震东获悉情报,决定进行伏击。

杨震东连夜率挺进支队一个连,埋伏在敌军必经之路丁字堤后侧的树林里。

次日中午,该敌押送军饷进入伏击圈,杨震东一声令下,支队一百余人发起突然攻击,敌人措手不及,被全部歼灭。此次战斗,缴枪60支,子弹两袋,战马40匹,银元4袋。挺进支队得到了大量补充。

江南挺进支队在石公华地区与敌人进行的战斗虽然都不很大,可是,却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起到了号召民众,团结民众的核心作用。

桃花山根据地就像一把尖刀戳在敌人的腹心地区,拦腰斩断了日军控制的长江航道。直接威胁到石首、公安、华容三县的日军。尽管日军对桃花山地区实行过几次清剿,都以失败告终。

党中央插向敌人腹地的第二把尖刀就是八路军南下支队。

1944年9月1日,党中央在杨家岭召开政治局重要会议。会上中央政治局决定派出八路军第10师59旅组成南下支队。决定组建以王震、王首道、贺炳炎、廖汉生、王恩茂、文建伍、张成台、刘型等八人组成军政委员会,以王首道为书记。

南征部队组成,正式命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为‘南下支队’。支队司令员王震,政治委员王首道,副司令员郭鹏、副政委王恩茂,参谋长朱早观。

南下支队大多由59旅组成,另外还有中共中央调赴新四军第五师工作随军南下干部组成的第五、第六大队。全军共约5000人,59旅留下的5000余人,准备作为南征第二梯队,待机南下。

1944年11月1日,南下支队在延安西郊东关机场举行阅兵誓师仪式。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贺龙、叶剑英、聂荣臻等重要领导都前来参加检阅。可见中央对于南下支队的极度重视。

南下支队一路斩关夺隘,渡黄河、越豫中、直指鄂南。一路上,战胜了日伪顽军的围追堵截。蒋介石得知南下支队的消息,他怒由心生“娘希匹!共产党这是想和我争夺抗日战争的胜利成果!”他骂了一句,进而更深入一想,觉得大事不妙“好厉害!想在我的大后方插上尖刀,然后与我争天下......”想到这里他立即向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发出命令“全力阻截共军,勿使突破长江!”。蒋介石还不放心,他立即给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发出命令“严防共军在湘鄂边境流窜,立即组织力量围剿!共军动向随时报告。”

陈诚接到电报立即行动,可是,他还是慢了一步,南下支队利用夜晚早已经跨过长江。

南下支队进入湖北之后,迅速地向鄂南挺进。就在这个时候,国军第九战区司令部接到了情报。薛岳心里大怒“好家伙,我们在这里拼死抵抗日军,你们共产党现在就想来抢地盘啦?哼哼,妄想!”他连忙命令王陵基与杨森做好准备,严防共产党渗透到湖南来。同时,他还向湘北抗日第七纵队发出命令,命令王剪波开赴湖北嘉鱼县一带设防,一定要把南下支队堵截在湖北地区,进而加以消灭。(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