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十六章 经营大东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抗战胜利了,经历了苦难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和平的曙光。可是谁都没有料想到一场内战正迫在眉睫。国共两党的一场大争斗悄然酝酿,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已经迅速地壮大。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一百五十多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在四千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曾号称“皇军之花”的关东军,在苏军的打击下,顷刻间灰飞烟灭。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早就把目光投向了东北。东北自191年“九一八”沦陷后,国民党、蒋介石在那里没有一兵一卒。而中国共产党却领导东北人民和东北抗日联军同日寇浴血奋战。坚持了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在靠近华北的地方建立了冀热辽根据地。

更重要的是,东北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工业和交通发达,煤产量占全国的百分之49.5,发电能力占全国的百分之78.,钢材产量占全国的百分之9,水泥产量占全国的百分之66,铁路和公路总长都占全国的百分之以上50;这里的森林广袤,农产丰富,木材总蓄积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大豆的产量占当时全世界的60百分之,水稻、小麦等各种农作物广泛种植,素有“东北谷仓”之称。一旦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与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无疑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下极为雄厚的物资基础。

1945年6月,毛泽东在七大的一次讲话中,高瞻远瞩地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末,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地。”

毛泽东具有远见著识的一番话,确实道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的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天时、地利与人和都占尽了。此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东北控制在苏联军队的手中。东北处于权力真空期,苏联自出兵之后,缴获了日军上百万的枪支弹药,光重型炮就达到几千门。这些武器全都是日军遗留下来的,一旦被共产党获得,将会极大地增强其战斗力。

东北地区紧紧地连接着华北平原,只要越过山海关,就能够将华北解放区连接成一片。如果派出一支部队,迅速北上接管东北,将获得地利上的极大好处。

东北自191年沦陷之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盼望解放,盼望着过上安定的日子。共产党如果在这个时候进军大东北,实行正确的政治、经济政策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在苏联红军进占东北的时候,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参加了松花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饶河、宝清等地作战,分赴东北各地进驻了8个地区和57座城市,积极进行建党、建政工作。

基于以上考虑,党中央当机立断,中国共产党把东北当作抗战后一定要夺取的首要目标。派出一支十万人的部队,迅速出关,抢占东北地区。

东北抗联领导人周保中在长春见到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要迅速地扩军,请你支援我武器。”

华西列夫斯基笑笑说道:“尽你的力量拿,你要多少就拿多少,你拿走剩下的归我。中苏友好条约没规定我将战利品交给国民党,我只给它武器库房,给它长春市。”

周保中忙着抢运武器,扩充军队。1945年9月,东北抗日联军改名为东北人民自卫军,周保中任总司令。到10月,队伍迅速地发展到7万余人。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也没闲着,他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原地驻防待命,不得向敌伪擅自行动,却让国民党军队加紧作战,积极推进。他还命令伪军们维持治安,乘机赎罪。

就在此时,毛泽东发表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

有了毛泽东指引道路,八路军不理蒋介石那一套,1945年8月11日,也就是苏军进入东北的第天,八路军总部连下6道命令:原东北军的吕正操、张学思、万毅和八路军驻冀热辽边区李运昌部,分别从山海关至张家口以北沿长城内外线,向察哈尔、热河、辽宁、吉林进发,配合苏军和外蒙军作战,接受日伪投降。李运昌部前锋在1日凌晨已经进入东北,由于行进太快,曾克林部000人同大本营失去了联系……

蒋介石一见八路军抢占先机,他的部队还远在大西南,为了稳住阵势,拖住共产党,然后,再进行反扑。再三权衡之后,蒋介石一连向毛泽东发出三封电报,邀请他来重庆和谈。毛泽东是战略高手,面对蒋介石的邀请,他出人意料地答应去重庆谈判。

在毛泽东飞往重庆前,中央政治局开会决定,在他离开延安时由刘少奇代理主席职务,并增补陈云、彭真为书记处候补书记,在延安同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组成五人领导核心。毛泽东风趣地对那些担心他安全的同志们说“朱老总还在延安嘛,朱毛朱毛,‘猪’在这里,‘毛’怎么会丢呢?”

8月8日,毛泽东与周恩来等飞赴重庆,这时晋绥军区干部400人随吕正操、林枫已经开赴东北;山东的万毅支队4000余人向热河进发,相机进入东北;而李运昌部兵分三路挺进热河和东北,解放了山海关,控制了锦州和辽西,向沈阳、辽南、辽东等地发展,八路军进军的速度真可谓神速。

李运昌把消息报告延安的同时,先行入关的曾克林挺进支队正乘着火车向沈阳前进。在刚到山海关前面的车站,便同苏联红军相遇。两支部队产生了误会,顶上了火,形势一触即发。曾克林同政委唐凯领着部队唱起了《国际歌》,唐凯高举手臂,臂上有他在红军时期烫上了的铁锤和镰刀。

苏联军队的士兵们听到《国际歌》后,大喊:“乌拉!”八路喊:“万岁!斯大林万岁!”

“毛泽东乌拉!”

两支部队很快会合在一起。随后他们一起收复了山海关。曾克林长驱直入,直达沈阳。而这时,东北根本没有蒋介石军队的影子,整个东北被八路军迅速地占领。

蒋介石不是脓包软蛋,他表面上搞和谈,就在重庆谈判的同时,蒋介石秘密发布抗战前的《剿匪手册》,调运7个军、7个师将我解放区分割包围,企图夺取华北,打开通往东北的道路。美国人也来帮忙,他们的军舰、飞机也向天津、青岛、北平、秦皇岛等地加紧运送国民党军队,并派蒋经国担任与苏联谈判的特派员。

留在解放区里的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命令贺龙、刘伯承、邓小平,以打促谈,边谈边打。

9月10日,上党战役打响,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军民,一举消灭侵入晋东南地区的阎锡山部队1个师。这迫使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不得不在谈判桌前坐稳了屁股。

东北局势的发展让蒋介石直冒冷汗,他心知肚明东北落入共产党手中意味着什么,他加紧了军队的调动。

曾克林的部队以‘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名义开展工作。9月16日,沈阳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曾克林担任卫戍区司令。

按照国民政府和苏联政府于8月14日签署的中苏条约中的规定:“(苏联)红军退出满洲之前,蒋军及八路军均不得进入满洲”。

因此,苏军表面上要求八路军已经到沈阳、承德、长春、大连的部队退出这些地区,等苏军撤退后由中国自行解决国共两党的军队如何占领东北的问题。但斯大林派特使米高扬专程到沈阳,告诉曾克林,“苏军愿意在桌子底下给予中共帮助。”斯大林说过一句名言“要用革命的两面派来对付反革命的两面派。”他不希望让美英支持的蒋介石独占东北对苏联构成威胁,而希望中共能在东北与蒋介石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

曾克林陪苏联特使到达延安,向党中央汇报了情况。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以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立即开赴东北,在沈阳设立办事处。后来,罗荣桓、李富春、张闻天、高岗等也陆续被派往东北,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中有人到了东北,可见中央对于东北的重视程度。

刘少奇、朱德将决定内容,拍电报给重庆的毛泽东、周恩来。毛泽东马上复电表示同意,并在回电中指示:建议全国战略必须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方针,否则我之主力分散,地区太大,处处陷于被动。

根据毛德东的指示,最后决定,新四军全部撤到长江以北,以巩固华北。而山东等解放区的各路部队万人在肖华的带领下,或乘木船渡海,或轻装徒步行军,日夜兼程,到达东北。

黄克诚率领新四军万多人,历时一个半月进入东北。

到10月,东北的战斗部队有14万人,干部万人。10月1日,为统一东北我军的指挥和领导,成立了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林任司令员,彭真、罗荣桓任第一、第二政委。

1945年10月10日,《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终于在重庆曾家岩桂园客厅内签字,国共两党协议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确定召开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和平建国大计。蒋介石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但解放区政权和国民大会问题未达成协议,人民军队的整编问题也没有解决。

10月11日,毛泽东回到延安,留下周恩来、王若飞继续与国民党谈判。

‘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在美国直接援助下,经海陆空三路向东北大举进兵,到1945年底,先后攻克了原由人民军队控制的山海关、锦州等要地。毛泽东起草了中共中央给东北局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确定党在东北的任务是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发动群众,逐步积蓄力量,准备将来转入反攻。就是把铁路干线的大城市让给国民党,我们占领两边的广大乡村,建立根据地,即‘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蒋介石在美国人的帮助下,迅速地向东北地区抢运兵力,到1946年6月,蒋介石运到东北的兵力已达到15个军,51万人。(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