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七章 抗日后方的学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王剪波与黎自格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临湘县。南岳儿童教养院的事件深深地刺痛了他们。他们决定就近开办学校,一定要让那些孩子们能够在当地读书。几经商议,他们决定将已经停办了许多年的临湘县初中重新开办起来。他们还决定扩大一一九完全小学。眼下是抗日战争时期,条件太简陋,日本鬼子占领了临湘县的半壁江山。公然办学校肯定有不少困难,怎么办,他们思索了许久,最终决定将学校地址设在他们的司令部附近。这里有武装部队保护,地处深山,除了大扫荡,日本鬼子平日里一般不会来这里。

抗日战争时期县衙经费实在是太紧张,两位县长绞尽脑汁,想办法,他们从县财政微博的收入中硬是挤出了部分经费。不足部分他们动员民众自发捐献。听说县里要开办学校,许多的商人、百姓踊跃捐款。很快,一批学校就正式开办起来了。临湘县立中学、南山中心学校、上边汤家小学等一批学校都是老百姓捐资兴办起来的。还有一座群英小学就是梅浩然先生用基督教会的名义和资金兴办起来的。

学校的地址一般都选在大山里。县立临湘中学就隐蔽在大云山的山坳里。学生们每个月向学校交纳0斤粮食,学校将粮食集中起来,进行保管。由食堂按定量供应学生。为了解决经费紧张的问题,教职员工们自己动手种菜,养猪,带领学生们上山砍柴,创造条件让学生们吃好。

山区的夜晚缺少照明条件,教师们带领学生上山砍松明子、自己制造樟树油,收集桐树籽熬油,使用这些办法解决学生夜晚自习的照明问题。王剪波与黎自格永远都难以忘记他们离开南岳儿童教养院时,几个孩子们那份依依不舍的情怀。她们忧郁的眼神铭刻在两位父亲的心里。

王剪波黎自格回到临湘与岳阳之后,很快就派人将几个孩子接回老家,安排在他们创办起来的学校读书。王剪波的大女儿王樟生已经读高小六年级了,她开始在南山中心小学读书。后来,条件具备,南山中心小学正式改名为一一九完全小学。于右任先生亲自题写的那幅墨宝‘临湘县一一九完全小学’王剪波请人刻在一块紫檀木上,远远望去熠熠生辉,格外醒目。

困境下的学生们格外懂事,条件差,难不住他们。没有一个人叫苦,他们勤奋地学习,如饥似渴般地学习,他们恨不得将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全都吞进肚里。生活上的困难也难不住他们,洗衣裳没有肥皂,他们就利用草木灰,或者皂角树的果?锤碎取汁来替代肥皂洗衣裳。

王剪波的第四纵队就隐蔽在大云山里。由于日寇经常进行扫荡,游击队总部被迫经常搬迁。他们在大云山有三个据点,一个是车廖家,一个是黄金洞,还有一个是谢家山。这几处地方彼此相隔十来里路,最远的也只有二十余华里。

黎自格的岳阳县县衙设在饶村朱公桥,离这里仅仅二十余里路。他经常骑着大洋马来往于第四纵队司令部和岳阳县衙之间。

学校办起来了,困难不少。最为困难的就是他们经常面临日寇的‘大扫荡’,每次,日寇下乡‘清乡’,学校只好迁移,有的时候需要迁移好几次,才能够临时安顿下来学习。长期的战争环境锻炼了教职员工和学生们。他们灵活机动,采取敌来我迁的游击教学方式。一面教学,一面派人放哨。敌人来了就隐蔽深山密林里读书。敌人走了,学生返回学校继续上课。

学校每次放暑假、寒假,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次严厉的考验。许多学生要穿越日寇粤汉铁路与公路的封锁线,随时都有遭遇敌人的危险。一次,一位五年级的学生王奎生返校,途中突然遇到了日寇。他连忙转过身来朝着大山里拼命地奔跑。

“小孩的,站住!”日寇中有人喊。

王奎生钻进密林,他跑呀跑,听见身后枪声大作。他吓坏了,朝着密林深处猛跑。

后面的日寇紧紧追赶,可是,他们地形不热,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他们在草丛中搜寻,什么也没发现。日寇看见了一个深深的山洞,黑不哝咚的,朝着山洞一阵密集的射击,射击过后,他们趴在洞口仔细听了一会儿,没有任何动静,这才收兵。

日寇过去好久了,隐伏在山洞深处的王奎生悄悄爬出来,他四处张望,确定没有危险之后,他才朝着学校的小路猛跑。天,渐渐地黑了。借着月光,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着前进。半夜里,他终于平安地回到了学校。见到这个机智的学生,老师们才放下紧悬着的心。

王樟生就幸运多了。她虽然住在学校里。可是,她们家离学校不远,仅仅几里路。她的母亲借住在附近的民房里,带着几个小妹妹。有时,王樟生能够回家看望母亲。母亲看见女儿回来总是想方设法弄点好吃的。有时,煮两个鸡蛋,有时,烤一两块糍粑。

王剪波的司令部距离家里虽然不远,可是,他很少回去,总是轮流在三处据点转。他的大儿子王赤生也在一一九完全小学读书。王剪波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了日本人的几匹大洋马,他挑选了一匹蒙古马作为坐骑。年幼的王赤生十分顽皮,他总是缠着爸爸王剪波教他骑马。王剪波十分疼爱这个男孩,他经常骑着马,带着儿子驰骋在山间小路上。王赤生聪明伶俐,没用多久就学会了骑马。他还能够模仿马嘶,模仿马蹄声得得得地叫唤。每天放学,他一定会骑着马,模仿着马的嘶鸣,嘴里还不住地得得得模仿马蹄声。只要听见马的嘶鸣声,赤生的母亲胡西贵就知道儿子回来了。她连忙站立在门口迎接放学归来的儿子。

“乖乖崽,回来啦,让娘抱抱。”胡西贵一把搂过儿子亲吻着。亲够了,爱抚够了,赤生就会在马屁股上轻轻地拍打几下。那马儿懂人性,只要王赤生拍打着它的屁股,它就会撒开四蹄飞也似的朝着王剪波司令部跑去。

抗战时期,学生们的教材除按照教育部规定编设课程外,教师们还利用课堂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们结合现实自编自写教材。

教师陈树生编写的小学语文《打东洋》课文:大树下面是课堂,不用高楼和洋房,不管工农兵学商,不管汉满蒙回藏,全国人民团结紧,齐心合力打东洋。东洋鬼子全打倒,中华民族放光芒!

这些课文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学生们很快就能够牢牢记住。

在临湘初中,学生们学习唱《临湘之歌》,歌词也是王剪波请当地人创作的。歌词:临湘,临湘,中华民族的临湘/地处粤汉铁路北段之咽喉/南有药菇山大云山之雄胜/北有黄盖湖长江之天堑/民族性素强悍/念七年十一月九日/敌人日本侵入湘北门户——我的临湘/杀其人/焚其屋/几乎遍地无人烟/我们的国策焦土抗战/以不变应万变/我们的决心不成功便成仁/我们的战术以敌后方为前方/八分钱三升谷/艰苦抗战到今年/结果正义胜强权/残暴的日寇俯首就缚于阶前/愿大家站立翱翔于空中我国旗帜下/毋忘敌人残杀我同胞/毋忘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代价/毋忘祖宗交给我们的土地/毋忘艰苦抗战的历史/努力/努力/赶上现代的国民/赶上现代的国家/临湘人/临湘人/要做世界上的中华民族最优秀最强悍的人!

王剪波委任临湘著名教师方经国担任临湘初级中学校长。将初级中学设在岳阳县大云塅罗家大屋民房内。起初开设四个班,后来逐渐增设到六个班,学生00余人。

在方经国的努力下,他先后将南京金陵大学的教师吴金陵、陈书生,还有一大批教育界知名人士吴外仲、刘济生、张理夏、卢政清等人集中起来,充当学校的教师,保证了优良的师资力量。

王剪波读书出身,深深地懂得读书的重要性。他格外重视办学育人。在他的运筹下,临湘县各乡镇纷纷开办私塾。私塾里都是些老学究,他们不甘寂寞,用自己的知识教育后代。临湘县自古就有重教育的习俗,到了王剪波这一代,教育事业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时,临湘县有私塾49所,民办学校5所,政府办的学校有所。这些学校共有在校学生450人。

王剪波的儿女们读书十分勤奋,他的儿子赤生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立第十一中学。后来,大女儿王樟生考取了岳州城里贞信女子中学。她的母亲胡西贵十几年前在这里读书。王樟生在贞信女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凭实力她更上一层楼,后来考取了长沙周南女子学校。(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推荐阅读
相关小说